阅吴寿錡宗长回答“世序商榷”的看法
广州 吴锐麟
至德文化博览网站2012-12-6发表无锡《吴氏大统宗谱》主编吴寿錡先生的文稿《阅广州吴锐麟先生关于“世序商榷”一文的回答》,我深感荣幸,表示衷心谢意。关于探索讨论“世序”的问题,致力以务实求真为目的,进行友好商榷,是一件好事。
一、阅寿老回答的第1奌,世序年代的标准怎么定?主编认为“有关世序年代的估算标准最早见于东汉和帝永元12年(100年),由许慎所撰之《说文解字》世序年代为30年一世,为学术家所公认,传承至今”。我看到资料记载,其实比许慎《说文解字》还要更早的,近乎一千多年的“金文”,己经有解读这个“世”字的来由,从止不从卉。解“世”字而不是解“序”字,也没有说文解“世序”的含义。
“有关世序年代的估算标准” 提法是为不妥。因为从经验计算公式的4个参数来看,各生年数值都是“约”而不是真实数字,以30年为一世,都是“估”值,既然说“约”和“估”就不应说“准”。若要说是“准”也就不存在“约”和“估”了。
表1、1—15主修者的世序值评估(以泰伯一世为起始线)
修谱时间 |
主修者 |
生年 |
世序 |
细估25 |
粗估30 |
1谱154年 |
吴如胜 |
100年 |
41世 |
50.6世 |
42.2世 |
2谱649 |
吴若远 |
585 |
63 |
70.0 |
58.3 |
3谱724 |
吴兢 |
645 |
65 |
72.4 |
60.3 |
4谱1179 |
吴应诚 |
1130 |
80 |
91.8 |
76.5 |
7谱1637 |
吴善甫 |
1587 |
98 |
110.1 |
91.7 |
8谱1711 |
吴人秀 |
— |
99 |
— |
— |
9谱1767 |
吴培源 |
1688 |
101 |
114.1 |
95.1 |
10谱1804 |
吴云阶 |
— |
102 |
— |
— |
11谱1851 |
吴宗洛 |
1818 |
106 |
119.3 |
99.4 |
12谱1873 |
吴殿钟 |
1821 |
105 |
119.4 |
99.5 |
13谱1886 |
吴菊青 |
1789 |
105 |
118.2 |
98.5 |
14谱1917 |
吴佐璜 |
1863 |
106 |
121.1 |
100.9 |
15谱1950 |
吴邦周 |
1897 |
108 |
122.5 |
102.1 |
说明:1、吴人秀、吴云阶未有生年,暂未有测算数据。
2、本表载自2012年8月《华夏吴氏网》,吴李才先生“对《吴氏宗谱》的世序商榷》”。
从表1看到从第1至第15修的主修者谱载世序与测算世序数值作比较,无论是细估或粗估都有差异,其中也不是以30年/世的估值标准上。我的看法是,这个“估算标准”几个字,是值得思考和讨论的。
二、阅寿老回答的第2奌,主编认为“在运用世序年代30年为一世时,可对照历史上有详实可靠的史载资料来验算。例如武王克商之年为前1046年,第四世周章已君吴,其生年当在30岁左右,下传至十八世寿梦,生前621年,两者的年距1046-621+30=455,除世序15世,得每世30.3年。”本人认为计算有不妥之处,我认为应该除世序14世,得每世32.5年。是为确切。主编认为“又如十九世季札生前576年,他与父十八世寿梦相差45岁,因季札是寿梦第四子,传至41世吴如胜,生约100年,两者年距576+100=676年,除世序23世,得每世29.4年。”我认为不应该“除世序23世”,而应该除世序22世,得每世30.7年。由此两例验算结果与“世序30年为一世”作比较,就不是“误差甚微”。
三、我列举一个例子说明:广州芳村区有一座桥,广州人俗称叫五眼桥,在桥之下只有5个间隔可以通行船隻,但是,这座桥从此岸到彼岸却是只有六个桥趸。由此作比喻引申,我们可以知道:父与子是两代人(比作2个桥趸),而父传子之间只有1个世(比作是1个桥眼或称1个间隔,)。只要弄清“桥趸”与“桥眼”之间关系,以此说明由周章下传至寿梦是十五代(比作15个桥趸),並不是15世,而只有14个世(比作14个桥眼)。
按照父与子的关系,如果从周章是第一代人开始计数,他的儿子熊遂是第二代,依此顺序往下数,周章的孙子柯相是三代 ,周章的曾孙疆鸠夷是第四代,馀桥疑吾是五代,柯庐是第六代,周繇是七代,屈羽是八代,夷吾是九代,禽处是十代,君转是十一代,颇高是十二代,句卑是十三代,去齐是十四代,由周章至寿梦只能说是有十五代人,並不是15个世,而是14个世。只要弄清“代”与“世”之间的关系,这对经验计算公式的理解就好办得多了。以上是我对世序年代的看法,不对之处,敬请寿老和各位主编先生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