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民间修谱无国界   家乘文化薪火传
作者:吴展明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2-12         ★★★★★

民间修谱无国界   家乘文化薪火传  

——韩国罗州、海州等地吴氏族谱概述  

吴展明撰文 

 

20116月,韩国首尔大学金光亿教授在韩中文化交流论坛上作重要发言。他说:“文化并不像一种商品或发明主张所有权。如果一种文化具有普遍价值,便会被世界人民所共享。”他还着重指出:“如果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在世界流行,那么这不是对中国的一种侵害,而是对中国文化优越性及其普遍价值的一种证明。”﹙ 2011620日 《环球时报》﹚笔者完全赞同金教授这种观点。  

谱牒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这种特有的文化早已为韩国等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和谱牒界人士认同和“共享”。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血缘文化)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具有强烈的“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思想意识。1995年,以吴连珠、吴东燮、吴世浩、吴升锋、吴承桓等为首,率120余名宗亲,分别于清明、中秋节两批前往无锡市梅村镇泰伯庙举办隆重祭祖典礼和祭扫鸿山泰伯陵墓,并捐献1220万韩元,修建泰伯庙古井亭、竖立仿明代四方碑一座,祖地无锡吴伟勋老宗长为其撰写碑文,以表达韩国吴氏后裔尊祖敬宗联族的深情厚谊。此后韩国吴氏族人如行亲走戚,常来常往。  

韩国吴氏认祖归宗的另一实际行动,从2000年以来的几年间,《中华吴氏统谱》编辑部先后收到他们寄来的《罗州吴氏族谱》(199912月重刊丁卯本)、《罗州吴氏参判公派谱》(20023月版)、《海州吴氏判事公派谱》(199411月版)、《长兴吴氏大 吕洞 教授公派世谱》(20033月版)、《吴氏大同谱》(200012月版)以及1999年至2005年出版的《罗州吴氏由来》等族谱和文献专辑,共计1626册。这批宝贵的谱牒典籍,现珍藏于无锡市图书馆,其中还包括公元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尼山县监吴大经编修的《罗州吴氏族谱》手抄丁卯影印本。这些虽然只是韩国吴氏族谱中的一部分,但它反映了中韩(朝鲜)两国自古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伦理道德方面的交流密切和相互影响。韩国吴氏谱牒文化源远流长,族人和有关人士在认真学习和全面接受中国儒家文化和谱牒文化的基础上,结合韩国历史实际,在民间广泛开展修谱活动,形成了具有韩国特色的谱牒文化,大大地发展和丰富了谱牒学的内容,对当代日益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东方文化学也是一大贡献。  

   

一、罗州吴氏由来  

   

韩国位于朝鲜半岛南半部,与中国一衣带水,隔海相望,是我国的友好邻邦,在历史上有“君子之国”的美称﹙《旧唐书·新罗传》唐玄宗赞语﹚。本文不提古代“箕子走朝鲜”、“卫氏朝鲜”之史,却简言从战国中后期至秦汉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因战乱和赋役等原因,原吴、越、齐、魏、楚等国人民从山东半岛东渡,抵达朝鲜半岛中南和东南部。当时的马韩国王曾划出东部沿海一带,令他们居住。这些移民在长期生产和生活的密切交往中,与当地人民融合,组建了辰韩部落国家,后来发展成为新罗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人(主要是南朝人)仍然频繁来往于新罗。据我国史籍和韩国多家吴氏族谱记载,在江淮地区,有一个叫吴瞻(公元477年生)的青年人,“以兴贩为业,往来于淮泗之间”(史籍《朝鲜氏族谱》),从事经商活动。公元500年(南齐永元二年、新罗智证王元年),吴瞻在商船上装满了贵重货物,从中国泛海东渡,至新罗南部海南登陆。当地佥使李相辅(又说还有县吏郑文龙参加)派兵拘捕,夺其货物,释放吴瞻。后朝廷探闻,将二人逮捕,以私吞财物不报之罪,将佥使处以极刑。吴瞻如实陈事,获得宽免,命居咸阳天岭山下挂冠洞,后改名中兴里,并命娶金宗之女,生二男一女。521年(新罗法兴王九年),吴瞻与长子吴肯返回故国。次子吴膺年幼,不能随父行,由母和姊抚养,长大从戎,有勇有谋,为将才,与大阿飡居漆夫等攻拔高句丽十郡。吴膺官至大阿飡,食邑五百户,谥忠诚公,配耽罗高氏,生振汉、振唔。公元921年,高丽太祖王建追赠吴瞻为门下侍郎平章事,谥武惠公。这就是韩国吴氏的由来。  

追根溯源,韩国吴氏源远流长。公元1455年﹙明景泰六年、李朝世宗六年),吴润宝所获《誌石记》载:韩国“吴氏本颛顼高阳氏之裔也,历累世至吴起之孙瞻。”“越王勾践灭吴,夫差之子夷义封于吴下,食二郡,以祀其先其君都吴。夷义之子镂羊入卫。卫侯曰:‘汝自吴地来,赐姓吴。’其事见于春秋绝书篇。吴公起,镂羊之后也;吴公瞻,起之后也。”从吴瞻入新罗至今,历1500余年,传50余世,繁衍人口70余万,主要分布于罗州、海州、长兴、光州、宝城、咸阳、大同、大田、高敞、荳原、灵光、玧原、咸平、蔚山、同福、平海、和顺、义城、军威、宁远、乐安、郎山、延日、殷封、杞溪、长鬐等地,为韩国大姓望族之一。  

在这里,我们既要看到两国在历史上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国大陆向朝鲜半岛移民的一面,也要看到这种经济文化交流和移民也有互动性的另一面。自公元9世纪中后期以来,民间贸易非常活跃,大批新罗商人来到中国山东、江苏等沿海各地,从事贸易经营,并有一些人定居下来,出现了一些新罗人建立的“新罗坊”、“新罗院”、“新罗人宅”等商业据点和移民聚居村落。大约在同一时期,日本僧人园仁在华多年,他撰写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中,多处谈到新罗人。他到过的扬州、楚州、密州(包括诸城)、海州(包括宿城  )、泗州(包括涟水)、登州(包括弁平、文登、赤山)、青州等地,都有新罗人居住。(武斌《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第414416页,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9月版)韩国吴氏族谱记载:公元980年﹙宋太平兴国五年、高丽景宗六年),吴瞻14世孙吴遇庆与叔父吴光佑“聚族百二十人”,随宋使王褒自楸岛入宋。宋帝嘉其首丘之志 ①,命为两川巡检史,留成都临邛居住,其后裔在南宋前期的抗金战争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不论是唐代山东、江苏地区的,还是宋代入蜀的新罗吴氏族人,定居下来以后,绝大部分已融合于当地的汉民族之中。故在血缘关系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国家和民族特色,在中韩两国史籍和族谱中都能得到充分的印证。  

   

二、对族谱的认识与探索  

   

在韩国的历史上,民间凡有志于修谱大业者,多数人熟读中国经史,博通古今,为阅读和认识中国族谱提供了方便,为探索和编修韩国民间谱牒奠定了思想认识的基础和理论的依据。  

其一、唯有谱书才能明其氏族之源委    公元1820年(清嘉庆二十五年),弘文馆应教兼经筵侍讲官、春秋馆编修官 东方学 教授吴弼善、赵琮镇在海州吴氏谱中概括地论述道:“尝闻《礼》有大宗小宗,且程夫子言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使人不忘其本,须是明谱系,譬如水之有派则有源,非如醴泉之无源,源一也;派十而百而千万也,势不可一之也。”“故有大宗焉,有小宗焉,亦有支别焉,然非谱书无以明其氏族之源委。”这就是说,只有修谱才能达到“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明谱系”和“明其氏族之源委”这个目的。  

其二、用儒家经典《周易》关于人类繁衍的基本规律解释编修族谱的原因    公元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李朝正祖十二年),原任奎章阁直阁徐俊辅在罗州吴氏谱序中说:“余不得已,受而序之曰:夫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六十四爻,数则倍加,而凡天下之物万事万,皆从一太极中出来,生生不穷,亘宇宙而长在矣!”他接着说:由《周易》八卦“推之于人,肇自始祖,生厥子孙,及五六七八世,以至于千百,则亦一太极生生之理也。”他并对吴氏修谱评价道:“夫吴氏东方之大族,由中郎将以后论及近代,经术道德,气节文章,代不乏人,矜成士林,一按谱而数屈指也,而云礽蝉爀为世艳尔。若非父诏子勖,善积庆流,岂若是之蕃衍昌炽乎!迨此绵延承继不忝,百千世无斁焉,则殆将与太极之两仪四象、物万事万,各具一理,为天地间无尽藏也。”  

其三、族谱在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公元1747年(乾隆十二年、李朝英祖二十三年),吴时鼎在罗州吴氏谱序中论述说:“夫家之有谱,所以溯一源之本,序九族之亲,虽有百世之远,并载一书,如木之有千枝万叶,各自播畅排达,莫不本乎一根,上以承统,下以继绪,世代玄远,而溯其本,则孝悌之心油然而生;族属之疏远而序以次,则敦睦之情焕然而发,是谱之关系于人大矣!”1769年,晋阳苏沫濡在长兴吴氏譜序中谈族谱的教育功能,他指出:“则今修谱之功,不但为察统系,秩昭穆,叙戚疏,收涣散,而其所以谱其世,谱其族,将有裨益于世教哉!”  

其四、不弃不诬,堂堂正正修族谱     苏沫濡在长兴吴氏谱序中还特别提出:“有征焉而不书,则为弃其祖;无征焉而书之,则为诬其祖。弃而诬,而将焉用谱哉?!”他还提出:“为吴氏者,不患其世谱之不博,而患其德之惑也;无惧其门阑之不显,而惧其忠孝之感衰。”这种“无征而书之”的行为,古已有之,于今亦然。198910月,在釜吴氏大同宗亲会常任顾问、前会长吴相建就关于“投托”(即攀附)之事,作为一个问题提出。他说:“异想天开的‘投托’之人,也是不分寸的‘贵族论’者,把人家当官的祖先,奉为自己的祖先,自己也因此成为了‘贵族’的想法是很稀奇古怪的。无论因为什么理由,结果没有族谱,或者不知道先代是怎么回事,就应该在序跋文中详细交代清楚没有族谱的事由,或者祖先不详的事因。从祖父开始也好,父亲开始也好,或自己这代开始也好,尽自己所知,记录正确的事实,留给自己的子孙后辈传承下去,这反而是堂堂正正的。”(吴炳铎《吴氏,我们是一家》20008月版,无锡市赵少云201112月译)  

其五、读史有感于谱牒学史    清代著名学者章学诚(17381801)在他所著《文史通义》中指出:“谱学亦史部支流”,“谱系之学,史学也。”故学者将族谱与国史、地方志并列为构架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有道理的。公元1627年(明天启七年、李朝仁祖五年),县监吴希吉在罗州(锦城)吴氏譜序中写道:“窃谓(中国)古有国语、世家、列传,皆有以纪人祖先之来历也,奚但其人生行迹而已哉。如春秋战国时,人皆知源于太古五帝之后,其必有所据而然也。其中如二帝三王秦汉之源,俱祖黄帝者,出于太史公司马迁之所记而未免有后人之所疑。”他又说:“然太史公有所据而不复详考,仍传于后耳。”1820年(“崇祯纪元后四庚辰”即清嘉庆二十五年),吴弼善在《海州吴氏判事公派譜序》中说:“在上世无谱书,故轩喾之派多舛于史迁之记,马程之宗易眩于郑氏之注,故班孟坚始言系,至六朝有云:家谱,谱者录也,或录其事,或录其族。至宋谱始盛行。观苏老泉之说,可验收宗族之义。而程夫子明谱系之训,为百世范矣。”前贤勾画出的谱牒发展史,有助于我们提高对修谱的认识。  

其六、宣传同姓不婚的道理    公元1392年,李朝开国三等功臣吴思忠将“预忧后世未知先世分派,妄以续婚”这句话,刻于《誌石记》上,殉葬于其父吴广信墓中,以示严禁同姓通婚。1397年(明洪武三十年),进士吴卓真在《世系图说》中再次提出“同姓不婚”这个问题。他郑重指出,如果将同祖视为路人,进行通婚,那将是“伤风而近于禽兽,为之是惧”。  

其七、修谱要在谱例上下功夫    公元1919年,吴致行在海州吴氏譜序中指出:“外史掌天下之氏族,明世系,辨昭穆,是成国之典故也,而谱法之所仿也。”同年,吴正善在该谱中进一步阐述:“岁末夏,我遯庵公派家乘成,祖父以上详尊之体,略仿苏老泉谱例,实合乎旧谱之规,宗中能文之士皆述其事而序之。”1974年,吴炳根在海州吴氏譜序中再次强调:“昔者苏老泉之谱,始于高祖山谷之谱,止于七世者,舍繁取简要之义,而派谱之所仿也。”  

总之,韩国吴氏族人为了达到敬祖睦族和修好族谱的目的,对学习和研究有关史籍及先贤谱牒等著作,是十分认真刻苦的,并且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为修谱大业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三、吴氏族谱特色  

   

韩国吴氏族人在认真学习、移植、继承和弘扬传统谱牒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本国和本族的实际,根据时代的要求,对传统族谱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创新,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是:  

其一、几种族谱类型  

1碑谱    约在明洪武年间,吴思忠将“先世分派”世系刻于石碑上,名《誌石记》,殉葬于其父吴广信坟墓中。公元1455年(景泰六年),兴阳义今女从广信崩冢中发现,后被吴润宝收藏。(按:《誌石记》,撰文时间署以“唐咸通五年二月日”,吴思忠誌,疑有误。)  

2墙壁谱    公元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领议政公吴希文在吴氏三十世系图《族图记》中记述:“窃闻先世族图在族兄安国氏家,躬造访问,则有一障子,大如一间壁许,上书始祖检校军器监姓讳,其下列画而分派,书内外子孙世系职讳,无不备载。乃同宗孙功曹典书讳光廷亲自草创,未及整理而违世。”  

3汉文书写谱    公元1747(乾隆十二年),县监吴大经编纂的《罗州吴氏族谱》,是当时用毛笔誊抄在韩国纸上的。 1995720日 ,由吴连洙影印再版。另还有1769年长兴己丑谱、1844年长兴甲申谱、1907年长兴丁未谱等,均用汉文刊刻出版。这一时期,各家族修谱大致如此。  

4韩文、汉文混合书写    1994年出版的《海州吴氏判事公派谱》,谱名用韩、汉两种文字并列书写;长兴吴氏谱中的吴瞻十五世孙遇庆,在谱中则是韩文与汉文间隔交错书写的;还有一种是:用韩文书写,在每一个段落后边将翻译的汉文书写在括号内。  

其二、门类设置日益走向完备  

1、公元1397年,由松隐堂吴卓真编制的《三十世系图》,按作者所言:“我世系传统,也谨按新罗国史总论,东方初无吴姓,至智证王元年庚辰武惠公东渡以来,吴氏始显。而又考我五世祖锦成君讳淑珪所传统系录,自武惠公至二十四世海州君讳贤辅……”此“三十世系”仅有吴卓真《世系图说》一篇,其门类可以说是很简略的了。  

21747年,吴大经编修的《罗州吴氏族谱》分上、中、下三卷。上卷有序言、吴氏来东文跡纪等史料15篇,凡例和世系图录;中卷和下卷均为世系录,末尾是《印书始终记》和跋文。实际上,该谱基本由史籍汇编和世系图录两大部分组成,加上序言、凡例、后记,这种框架结构成为以后历届修谱的基本格局。  

320033月出版的《长兴吴氏大吕洞教授公派谱》设写真图照26幅、序文集、宗族上古史、吴氏世代居户和长兴吴氏分贯世居事迹、科举官行状录、凡例、世系图录、附录、后记等12项,门类设置比较齐全。其中收录从1769年至2002年序跋18篇、人物录237人。有的族谱还设置《索引簿》,方便读者检索资料。  

其三、改革世系图录      

韩国吴氏族谱多次提到“略仿苏老泉谱例,适合于旧谱之规”及“舍繁取简之要义”。“略仿”二字说明原则上按欧苏五世一提之体例,但也不拘泥于欧苏之法,要进行改革,采用先合(总)后分(派)之法进行编写。以长兴谱为例,设世系图﹙表﹚和世系录两大部分。  

1、世系图表    先绘制从一世祖黄帝到45世祖吴瞻为《吴氏上古血统系图》,再绘制入韩鼻祖吴瞻至30世兵马节度使长兴始祖吴天佑为《吴氏世谱系图分派图》,以上均为吊线图。又绘制从一世祖吴天佑至27世《长兴吴氏世系图》,将此图分为两段:从分派一世祖天佑至十世祖应震等同辈13人为第一段,用吊线图表示。第二段是每页按18世一提绘制成总世表,直到27世当代出生人为止。这样的世系图表,既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又是一份“按图索骥”的索引册。  

2、世系录,俗称世系文字谱,每页“横间六阶”﹙韩国谱语﹚,按编写世系录的要求,将内容撰写于宗名门下,分为两段:从一世祖吴瞻至30世天佑为第一段;从长兴一世祖吴瞻30世天佑(1410年全罗兵马节度使)编写到当今出生人口为第二段。第二段的特点:一是要编制两条并行的世次;二是世系图表与世系录宗名和页码的对号相符。概言之,这种世系图表与世系录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形成一部完整的谱书,为当今编纂族谱的一种得体之法。  

其四、根据韩国历史实际和现实需要,采用多元化纪年法  

1、在世系录中采用西纪(公元纪年)、中国王世纪年、韩国王世纪年和干支纪年四种形式相配合。如《长兴吴氏大吕洞教授公派谱》吴瞻第20世孙吴璟的生年书为“(宋)神宗庆丰四年、(高丽)文宗三十六年(1081)辛酉生”。也有仅用西纪、韩国王世和干支纪年的。  

2、从公元669年(唐高宗总章二年)新罗文武王开始至1895年李朝时期,均使用中国历代王世年号。如锦阳君吴谦《罗州吴氏族谱遗失及裒集事迹记》文中署“万历六年戊寅四月十五日”。  

3、因奉明朝为正统,视清顺治入关后的年号为“清倭年号,有意识的忌避”,另编制“崇祯纪元后年代”,从1645年开始,延伸到1945年止,也有使用到当代的。如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吴晋周撰《海州吴氏族谱跋》(又名《戊寅谱跋》)署日期为“崇祯甲戌后八十五年戊戌孟夏上浣”;1824年(清道光四年),吴得让撰《长兴吴氏族谱续叙》所署“崇祯纪元后四甲申(纯组二十四年)元月日”即是。  

4、教育界使用孔子诞生纪年。韩国著名学府成均馆长金敬洙于1993年在《成均馆答通文》后署“孔夫子诞降二千五百四十四年癸酉三月日”。  

5、使用檀君纪年②。1955年,吴宗淑在长兴《乙未谱跋》文末署“檀纪四二八八年乙未三月下澣”。  

6、使用大韩民国光复(指1945年日寇战败投降)后纪年。如《梧下居士罗州吴公讳九锡孝行碑》时间署以“大韩民国光复四十六年六月日星州李根淳撰”。  

其五、配偶、岳父、女及女婿、外甥入谱颇有特色  

公元1474年丁卯罗州吴氏谱《凡例》规定:  

1、谱中人物“各在其名下旁注表德、别号、生卒、丘墓、科第;  

2、配偶“姓氏、贯系、及其先代名贤达官”;  

3、子女次第:先记男,后记女。“男未命名,女未适﹙嫁﹚人者,只书曰子、曰女。”女出嫁后只写名,其姓随男方;“女婿亦书姓、乡、父名与科第职品及先代名贤达官”;“外孙只书三代,不书生卒、墓所,唯书官职”;“本宗不书姓,外孙必书姓,以别内外之宗。”这种将亲戚关系记述三代的连环谱,为后世修谱提供了佐证资料。公元1578年(明万历六年),吴谦在撰写《罗州吴氏族谱遗失及裒集事迹记》时,尝苦于缺乏资料。他说:进士吴淑珪之后至中郎将吴偃,“其间年代则长远,而祖先名讳无从可考,常多闷然者有之矣。”他又说:万历六年四月,幸好“乡人郑梦虎自称同谱系云,袖持久远族谱以示余。余考之,则吴淑珪、郑可臣之考,同为郑宝儒之婿,诣郑松寿,而吴淑珪之子、吴庆延子、吴光佑名讳世次,昭然可考矣。”吴谦感叹:“噫,世代久远,记其所闻,而为谱诸门所录,互有详略而然耶!”在女婿郑松寿家谱里,“其上两祖庆延、光佑,始得因是而知之”。当代有的学者利用这种连环谱提供的信息,进行学术研究获得了一些成果,已引起谱牒界的重视。  

其六、将搜集整理资料、谱牒研究与编修族谱相结合  

韩国吴氏族人将搜集到的各种族谱资料进行认真整理,按类别编辑出版了《罗州吴氏事迹》、《罗州吴氏由来》、《罗州吴氏由来追录》、《庄和王后遗迹实录》、《吴氏,我们是一家》等专辑史料和吴相建论《族谱》、海州吴氏乡派《海州吴氏之本源及今日之现实》、吴永焕《吴氏三十世系图和族图跋》等研究论文集,内容翔实,很有价值。另还编辑出版了《韩中主要王朝历年表》、《崇祯纪元后年代检索表》(公元16461927年)、《东西洋年代对照表》③、《族谱索引簿》等编谱和阅谱工具书。  

   

四、世代修谱千秋业  

   

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说得好:“文化就像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河流,源头很远,流过历史,流到今天,还要流向未来。”“文化建设不是凭空地喊个口号,也不是一蹴而就、立竿见影。文化建设是一脉相承、持之以恒的,需要几十年、数百年,甚至是几千年的积累。”(见《晓光艺术谠言录》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5月版)。谱牒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轨迹也是如此。  

韩国文化是东方汉文化圈的一部分,自商周以来就接受华夏文化的熏陶,谱牒文化的传入相当早。本文第二部分《韩国吴氏对族谱的认识与探索》已叙及,现作进一步探讨。公元1634年﹙明崇祯七年甲戌﹚73日,左相吴楸滩在汉江别墅与吴翊讨论如何撰写吴氏谱甲戌跋文时,他兴奋地说:“我首阳之吴,丽初大姓也。自始祖军器监仁裕仕于朝,厥后仆射讳札、侍中讳延宠,趾美中叶,宗阀宦绩著于青史,而氏族之谱亦行于一时,可谓盛矣!”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李朝英祖二十四年)《罗州吴氏族谱·凡例》追叙:“吴氏自三韩(4  

初号称大族,而罗州则自进士公讳淑珪始载家乘,而云高丽中叶人。此以上必有名贤达官赫赫可称者。”同谱跋文又说:“吴宗炳灵于南土,虽不知几千百年,惟其最著于世而见于文字者,始于罗季丽初,则族谱旧序以为极盛于新罗。”这里所说的“罗季丽初”,即公元935年(后唐清泰二年)、新罗敬顺王被大将军王建所取代,新罗亡,高丽建国。在此时期前后开始修谱。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特别是欧苏新体例出现后,迅速传播于国內外民间。到吴淑珪(11911284)时,已是南宋中后期,故在韩国吴氏呈现“宗阀宦绩著于青史,而氏族之谱亦行于一时,可谓盛矣”的局面。笔者认为,这种“氏族之谱”,可能是较小范围的支系家谱,为李朝(明清)时期较大范围、较大支系(派)编修族谱创造了条件。           

其一、修谱类似接力棒赛跑,修谱者一个接一个进行编辑工作    以《吴氏三十世系图》为例:公元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李朝太祖元年),因时局变化,进士吴卓真隐居曲江坊松林寺谷,不顾年迈体弱多病,潜心修谱,“按新罗国史总论东方无吴姓,至智证王元年庚辰武惠公东渡以来吴氏始显”的原则,征集各支派世系资料,正在编辑“以武惠公以下三十世为一图而传之”(俗称“吴氏三十世系图”,又简称“联芳谱”)时,不幸于1397年辞世。同宗孙功曹典书吴光廷接着编辑,亦未及成书而逝世。其子成均直学士吴先敬继承父志,经过四年艰辛耕耘,于1401年(明建文三年)终于脱稿,并撰《族图跋》于谱末而传之。1592年(万历二十年),倭寇攻陷汉城,京都化为灰烬,族人都认为族图已毁。领议政公吴希文“以祖宗世系直派查莫闻知,亦无处可问,常以为恨”,辗转寻求,终于在水原吴宪国家找到从地下掘土而出的族图。吴希文如获至宝,“又恐不广,令余四男各抄一本,为子孙永久览也。”并按图考察,增补各先祖住地山名、村号、丘墓处所等,古籍亦多,记载翔实,并撰《族图记》一文,又命第二子吴都正缮写一本珍藏之。此为1600年(明万历二十八年)事,至1634年(崇祯七年),在左相吴楸滩的推动下,由通政大夫吴翊和节度使公捐资,并撰《甲戌谱跋》,在首阳鸠工刊刻成谱书,历242年,持之以恒,坚忍不拔,终成修谱大业。  

其二、修谱者锲而不舍,一代接一代修谱不辍    以《罗州吴氏族谱》为例:1747年(清乾隆十二年、李朝英祖二十四年),吴时鼎在《罗州吴氏族谱序》中记述:“吾宗谱牒,见失于习读公命福家火变之后,锦 阳 君谦(1496年生)略辑近代世系,而未尽及于旁亲,亦未详于中郎将以上世系焉。七松公讱(1507年生)掇拾遗篇,粗成谱牒,而又不保于丁酉兵燹。內翰公希道(1583年生),谨录近代祖先之讳,而未成谱焉。泰仁公希吉(1583年生)积年用功,始成草谱,而犹未详焉,嘱其从弟希哲(1595年生)更加闻见而润色矣。以其各居宗乡之故,未及往复釐整。而泰仁公(1558年生)忽罹世網,虑终泯而謄诸册,盖亦草就而未完者也。其后玉轩大父祺锡(1651年生)与进士叔主大宽(1656年生)因泰仁公之谱整其杂乱,补其阙漏,书其后生之未及载者,作为新谱謄传诸宗,以为家乘。而息荫堂大父玄锡(1646年生)续以釐整补添,而未及卒业,奄忽疾革,遗命仲胤都事公大濬(1680年生)俾也继述矣。都事公未就而别世。至壬戌春,远近诸宗齐会珍寺,讲定修谱之事,请其任于东岡叔主大夏,则仍与进士族兄处大相议同事,庶几有成矣。不幸东岡叔主事未始而豎忽缨(“豎忽缨”3字疑为“倏忽婴疾”之误),沈湎三霜,终未回春,进士族兄年老辞免。呜呼痛矣!旧谱之失,何其忽于一火之间;新谱之成,何其多魔(磨)于累代之久,常切慨惜矣!”  

据上述,罗州吴氏族谱的编纂,约始于明正德年间(15091521),中经六次编修,至都事公大濬时,约计160余年,虽因主客观多种复杂因素未能完成,但先贤们诚心诚意编谱,辛勤付出,有的积劳成疾,有的临终嘱咐后辈,秉承父兄之志,前赴后继,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奋进,积累了大量史料。显示了后继有人,修谱大业这条长河流到今天,还要流向将来,这对编修乾隆丁卯谱创造了有利条件。  

1745年(乾隆十年乙丑)秋,尼山县监吴大经(1689年生)回乡“省墓之行,乃与门长叔大斌……托其修谱之责”,“同心协力,收聚各家单子 ,广搜远久文籍”,在族众的积极支持下,不辞艰辛,任劳任怨,“越二年丁卯始成开印”,终于完成先贤八次未竟的修谱大业。以后,罗州吴氏相继续修刊印的族谱有:1810年吴鼎源庚午谱、1892年吴升至壬辰谱、1941年吴弼善辛巳谱、1981年吴濬燮辛酉谱。长兴吴氏编辑的有:1769年己丑谱、1824年甲申谱、1907年丁未谱、1955年乙未谱、1979年己未谱、2002年壬午谱。海州吴氏编辑的有:1634年甲戌谱、1756年丁亥谱、1820年庚辰谱、1856年丙辰谱、1919年己未谱、1957年丁酉谱、1974年甲寅谱、1994年甲戌谱。其余军威、大同等地吴氏编辑的族谱,不再一一列举。真是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谱牒学源于中国,为韩国吴氏和民间所“共享”,至今已有不少名谱佳牒,大有“笋子高过竹”的趋势,我辈十分欣慰。但也存在不足:如有的族谱人物分门过细,多达23项,有多次重复现象。又如文襄公吴延宠是北宋仁宗时、还是南宋宁宗时人,说法不一,两者相距一百余年。有的片断世系图录与文献资料汇编混杂在一起,归类不当。美中不足,值得改进。  

千百年来,韩国吴氏族人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编修了不少质量上乘的族谱,堪称编谱大户。笔者出于对他们的钦佩和崇敬的心情,在韩文翻译工作者赵少云先生的大力支持下,写了这篇概论文章。由于过去对韩国历史地理和谱牒文化知之甚少,文中难免会有差错,甚至东拉西扯、张冠李戴的谬误,敬请专家学者和谱牒界人士不吝赐教,谨致谢意!  

   

注释:   

     ① 宋帝嘉其首丘之志  “首丘” 出自《楚辞九章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传说狐死时,头犹向着巢穴,也用为怀念故乡之意。全句引伸为宋帝称高丽吴遇庆及其吴氏族人,飘扬过海而来,这种世代不忘故乡(中国)的坚定信念,值得赞扬。  

  檀君纪年:檀君是传说中古代朝鲜半岛西北地方的一个大部落首领,建国于公元前2333年,历经1212年。后人把传说中的檀君建国年代作为一种历史纪年法运用。  

③东西洋年代对照表:其内容有干支、百济、新罗、渤海、李朝、大韩民国、中国、日本、西纪(公元)等项。该表始于干支甲子年、百济汉宣帝五风元年、新罗始祖朴赫居士元年、檀纪2277年、西纪公元前57年。查干支庚辰年,即百济炤智王22年、新罗智证元年、檀纪2833年、西纪500年。干支庚戌年,即倭政(指日本吞并朝鲜之年)元年、中国清宣统2年、日本明治43年、檀纪4243年、西纪1910年。如此等等,编制到公元2043年。其中,中国历史纪年与韩国历史纪年较长时间互补使用。  

4)三韩:马韩、辰韩、弁韩是朝鲜半岛南部在古代史中的三个部落国家。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在半岛北部置“四郡”时,“三韩”还处于部落联盟阶段,以后新罗崛起,据有辰韩之地,又并吞弁韩。至公元4世纪中叶,成为朝鲜半岛东南强国,与百济、高句丽形成三足鼎立时代。  

 

文章录入:吴展明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