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思贤乡何处是吴家大宅,三五百年来无人谈起。陶庄镇陶家池村发现的一块“义”字碑,揭开了吴镇故乡的秘密。宋元明清,陶庄归属嘉兴县思贤乡下保区。据嘉善县地名委员会2003年出版的《浙江省嘉善县地名志》记载:“陶家池TaoJiachi位于镇政府驻地西0.5千米处。聚落呈方形分布。42户,155人。早年村内有陶神童墓,故名陶家池。清光绪《嘉善县志》有陶家池记载。80高龄老农吴品奎,向笔者指点一处旧屋,为当年吴家祠堂。吴家大宅,其基础清晰可辨。他说,“乌竹”造反时,吴家自徽州迁来。但他不知道吴镇是谁。笔者经过深入研究,认为陶家池就是吴镇诞生地。
主题词:思贤乡 陶家池 吴镇诞生地
元四家梅花道人吴镇隐居魏塘镇,出生在思贤乡。《义门吴氏譜》载,吴镇祖父吴泽“与吕文德守襄阳有功,同故将李曾伯移家嘉兴思贤乡。”吴家的具体方位,邑志和家譜均未记载,就连有关吴镇的民间传说,也从未提及。三五百年以来,史论家对于吴镇艺术成就、魏塘吴氏竹庄、梅花庵,皆有精深阐述,唯独对他的思贤乡老家不甚了了。
吴镇的童年和少年,是在思贤乡度过的。约17岁方始随三叔吴森和兄长吴瑱自思贤乡迁入魏塘镇。因此,弄清楚吴镇出生地,对研究他的成长过程是有重要意义的。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思贤乡何处是吴家大宅,是否还能寻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呢?
2001年春,县党校姚立军老师告诉我,陶庄镇北庄村和陶家池村,是吴姓聚居地。并且说,陶家池有块大石头上面刻着一个“义”字。这个消息令人欣喜,迷失好几百年的吴镇故乡,终于露出了端倪。
2001年5月4日,陶庄镇文化站沈文超站长领我和姚老师,来到陶家池村。
陶家池自然村位于陶庄集镇之西福安桥(已拆)西堍。系南宋绍兴年间保义郎陶文干后人墓地,至今仍称陶大坟。陶庄原名柳溪,后因陶文干自苏州迁此兴建庄园而得名。
我等首先察看“义”字碑。此碑临水仰躺于村东南角一户农家河埠,权充村民洗衣用的搓板。材质为石灰岩。站立高度110厘米,宽60厘米,厚21厘米。半园头,根部略残,碑阴毛面,正面光滑平正。碑上仅镌刻一个“义”字,行楷,占石碑之中央略靠上方,字通高62厘米,宽58厘米,采用双钩线描阴刻法刻制,字形清晰。碑正面上方半园头边沿有3厘米宽阴刻线描图案,以事装饰。此碑形制,显然有宋代遗韵。
陶家池原有池塘,系当年取土垒陶大坟坟山形成,今水池淤没,大部分已成为场地堆积杂物,仅在南端尚剩数十平方米浅水,长满浮萍之类水生物,与大明港相通。坟山高出地表不足一米。笔者于此场地得见一残石,系墓道起步石牌坊遗物,属牌坊中间之横额,镌刻“陶氏之墓”,落款“天顺六年”(明 1462年)。池东,为吴家坟。陶家坟、吴家坟,两处现存坟基规模相当,各占地百余平方米。杂树丛生,荆棘遍地,墓已在1949 年后毁坏,所幸墓基未动,村民说;祖宗的风水宝地动不得。
吴家坟坟基之南、之东数米之外,各建有民宅,宅龄不足50年。再往东南方20余米,是一埭坐北朝南三进老房子,后两进为一家村办工厂占用,第一进有人居住,门外3米便是大明港。一进与二进之间隔着天井,左右各植树木一株,树干直径约20余厘米。
该建筑十分古朴,硬山顶,面阔3间,结构与梅花庵相似,只是房子高度比梅花庵较为矮、面宽较为窄、进深较为浅而已。梅花庵系明代重建,形制已比原来元代建筑宽敞。由于硬山顶单体建筑极易受台风摧圮,因此,至明清年间,嘉善农村民居均改为单檐庑殿顶,犹如縮小了的故宫太和殿,四面泻水,以适运江南多雨天气。农村非民居单体建筑,如寺庙、祠堂,则建为歇山顶,硬山顶只建于城镇。因此,从形制判断,该建筑当为明前之物。
吴品奎,1922年农历六月初六日生,世居陶家池,粗通文字。他告诉我们,这房子是吴家祠堂,靠河第一进大门上方,早年悬挂一块匾额,上刻“吴氏宗祠”四个大字,从大明港河里摇船过往的人,老远就能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