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论文 >> 正文
十一. 关于吴少微的卒年等问题
作者:吴成瑜    文章来源:吴成瑜的空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3-13           ★★★
 十一. 关于吴少微的卒年等问题

     关于先祖少微的生卒年等问题,统谱、族谱、方志及其他资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生年就有三个(656、663、683),举进士时间也是三个(668、684、701)……为了还先祖以本来面目,曾就其若干问题,进行了一番肤浅的辨析、考证,现归纳整理如下。

     在涉及少微的具体问题之前,必须先明确一条原则,即当国史与家史(谱牒)发生矛盾时,以谁为准?对于这一问题,大统宗谱编委会早就告诫广大宗亲:以国史为准,谱系为辅。这一原则是正确的。 这样说,是不是国史就百分之百的正确呢?当然不是。任何国史,包括《史记》,同样有误。我们对国史应该相信,但不能迷信。就整体质量而言,家史(谱牒)要远逊于国史,因国史的作者都是历史学家,而家史的编修者文化水平、修谱能力参差不齐。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的《源流》卷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错讹之多实属罕见。总之,国史的可信度要远高于家史。

        (一)少微的号

     《中国吴氏通书》中,少微的号为“迁谷”,沧州左台谱为“邃谷”。我认为,左台谱记载较为可信。“邃”在《汉语大字典》中的第一释义为:“深远。《水经注》:山谷~崄,人迹罕交。”邃谷即深谷。“迁”的繁体为“遷”,字形与“邃”近似,很可能是誊写、排版或打字时将“邃”错为“遷”。

        (二) 少微是哪一年拜监察御史的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记载:“中兴初,调于吏部,侍郎韦嗣立称荐,拜右台监察御史。”

    1. 这句话一开头就说少微是“中兴初”调于吏部。那么,“中兴初”是指哪一年呢? 朝有贞观中兴(亦称贞观之治)、开元中兴、元和中兴、会昌中兴。但此处所指的中兴都不是这些,而是指神龙元年正月丙午(705年2月23日),中宗登上皇位; 二月甲寅(3月3日)去国号“周”,复国号“唐”。于是李唐王朝在失去政权二十余年之后,重新获得政权,登上了皇帝宝座,即唐祚中兴。

     据唐书记载,中兴初是指中宗神龙元年(705)初。其依据是:

    (1) 神龙元年(705)二月“丙子,诸州置寺、观一所,以‘中兴’为名”(见《旧唐书》卷七  中宗)。

    (2) “中兴初,恕己恐其更启游娱侈靡之端,言于中宗曰……”(《旧唐书》卷九十一 袁恕己传)此点说明“中兴初”是中宗在位的时候,而非玄宗开元年间。

    (3)请看下面两段文字:

     ① 中兴初,追复官爵,令以礼改葬(见《旧唐书》卷七十六   太宗诸子  纪王慎传)。

     ② 神龙初,诏州县普加求访,祭以牲牢,复官爵,诸王皆陪葬昭、献二陵(见《新唐书》卷八十  太宗诸子  纪王慎传)。

     新旧唐书记载的是同一件事,对时间的记载,一个用的是“中兴初”,一个用的是“神龙初”。这就说明中兴初就是神龙初。

     《汉语大字典》中,“初”的第一释义就是“开始”。精确地说,“神龙”是武则天年号,从705年2月21日开始(《旧唐书》卷六则天皇后、《新唐书》卷四中宗)。“中兴”应从“复国号唐”算起,即为705年3月3日。神龙和中兴的起始日相差40天。模糊一点说,“神龙初”即“兴初”。

      (三)少微“唐长安元年辛丑进士”问题

     沧州左台谱记载少微为唐长安元年辛丑701进士。这一记载是否属实呢?笔者的结论是否定的。理由是:

     第一.从中兴初拜监察御史,可知701年举进士是不可能的。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吴少微传记载:少微“中兴初,调于吏部,侍郎韦嗣立称荐,拜右台监察御史。”中兴初即705年初。既然少微是705年拜御史,那么就不可能是701年举进士。考中进士,只是有了做官的资格,还要经吏部“选试”,选试合格,才能授予相应品级的官职。另外,进士还有个“守选”的问题,就是等待分配工作,并不是选试合格,就可以马上授官,而是要等候约三年的时间才能分配到官职(王勋成《唐代铨选与文学》)。为什么要“守选”呢? 因随着政治上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每年获得任官资格的人不断增加,官阙有限而应试人多的矛盾日渐突出。到高宗永徽、显庆年间(650—660),铨选过程中出现“九流繁总,人随岁积”的混乱局面,吏部待选之人越来越多(吴宗国《唐代科举制度研究》第四章)。柳宗元21岁登第,正式授官时已25岁;韩愈25岁登第,正式授官时已35岁。虽然他们身处唐中期,晚于少微,但可见唐朝“守选”之一斑。

     就算少微当年(701)授官,705年也不可能拜御史。《旧唐书》载:进士甲第为从九品上,乙第为从九品下。也就是说,中甲第者授从九品上的官,中乙第者授从九品下的官。监察御史为正八品上,较进士甲第高6阶,较乙第高7阶。那么在短短三四年的时间里,能否升级6—7阶呢?

    《新唐书》职官志下记载:“凡居官必四考”,考就是考核。唐代制度规定,每年都要对官吏进行考核,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只定等第,记入考状档案。大考是综合四年的考核来确定等第,以决定对官吏的赏罚升降。要升职,就必须经过大考,只有大考才有升职的可能(特例除外,如武则天亲自提拔经狄仁杰推荐的张柬之)。一次大考就是四年。如果进士及第当年(701)也算一年的话,大考要到704年(其实任职不到4年)。《新唐书》选举志下记载:“每岁五月,颁格于州县,选人应格……以十月会于省”。就是每年五月将本年度官吏候选人的资格在全国公布。合格的人选,到州府报名应选,报名时要带齐相关材料,包括考核的等第。各州县被考核者的这些材料,必须于十月份送到尚书省吏部。吏部经过铨选,根据各种情况,提出拟任职务,经批准发给委任状。这项工作要到第二年三月底之前完成。如果考核结果能够升职的话,要到705年四月才能拿到升职的委任状(当时叫“告身”)。

     唐制还规定,官吏的考核分九级: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每一考,上下进二阶,中上进一阶,中中不升不降,中下降一阶,“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中下,以一上下覆二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从上第。有下下考者,解任。”唐中期以前,考核是很严格的。如《唐会要·考上》记载:贞观六年(632),监察御史马周上疏:“臣窃见流内九品以上,令有等第,而自比年,入多者不过中上,未有得上下考者。”该书又记载:高宗时,隆王元婴(高宗叔父)为金州刺史,因“颇纵骄逸,动作无度”,被考定为下下等,使高宗也感到十分为难,颁诏说:“朕从王骨肉至亲,不能致王于理,今书王下下考,以愧王心。”再看对狄仁杰的考核,高宗上元二年(675),狄仁杰调任大理丞。这一年,他已经47岁了,上任后,一心扑在工作上,夜以继日,笔不停批,整整奋战了一年,把涉案人数达一万七千人的积压案件全部清理完毕,且没有一人喊冤,工作数量多质量好。因此,年终考核时,他的上司大理卿张文瓘只给了他一个“中上”。

     从上述三例可以看出,唐中期以前,考核是很严格的,在九等考核 等第中,经考核的官员一般都不超过中上等,工作成绩非常出色才能评“中上”,进一阶。而且考核结果还要提交上级审核。就是皇亲国戚也不能例外。

     可以清楚地看出,要想在四年一个大考中晋升6—7阶,看来是不可能的。就是每年都得“中上”,四年也只能升4阶。要升6—7阶,最快需要2个四年,最慢不知要几个四年。

因此,少微举进士肯定是在701年之前。

     第二.从参与编修《三教珠英》,可知701年举进士也是不可能的。

    武则天时期,修《三教珠英》者都是“天下文词之士”,这些“文词之士”被称为“珠英学士”,都是诗人兼学者,“有些是当时非常知名的诗人,如沈佺期、宋之问、李峤、张说、富嘉谟、吴少微及崔融。他们都是武后统治晚期上层文学集团中的佼佼者。”(周祖譔《武后时期之洛阳文学》)修《三教珠英》的时间是700年—701年十月。试想,一位刚刚进士及第的人,具备这样的地位、声望和资格吗?显然不具备。因此,少微不可能是701年举进士,只能是701年之前。

    严格来说,长安元年没有进士。尽管大足元年和长安元年都是701年,但该年进士及第者,只能称“大足元年进士”,而不能称为“长安元年进士”。因为大足元年是从春正月至冬十月改元长安为止。进士考试都在春季,叫“春闱”,发生在大足元年,而不在长安元年。

为什么会有长安元年进士之说呢?在宋元史学家江西上饶乐平人马端临撰写的《文献通考》卷三十三 选举六 唐制科中有“大足元年理选使孟诜试拔萃科崔翘郑少微及第”之记载,原句中没有标点符号,可能有人把它误读为:及第者是“崔翘郑”和“少微”。其实是崔翘和郑少微。

   (四)少微进士及第时年龄应该是多少

    《旧唐书》对进士及第时年龄的记载大致有下列三种情况:

       第一. 明确注明进士及第时年龄。如李商隐“年十九登进士第”(《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李商隐传)。这种情况,在《旧唐书》中只有寥寥几人。

       第二. 模糊注明进士及第时年龄。如韦嗣立“少举进士”(《旧唐书》卷八十八韦嗣立传);刘宪“弱冠举进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刘宪传)。 “少”即少年。“弱冠”,是指男子二十岁左右的年龄(《辞海》)。如杨於陵18岁举进士(《新唐书》卷一百六十三杨於陵传),《旧唐书》称其为“弱冠举进士”。李峤20岁举进士(《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李峤传),《旧唐书》亦称其为“弱冠举进士”。张说24岁应诏举(陈祖言《张说年谱》),《旧唐书》称其为“弱冠应诏举”。在《旧唐书》中,进士及第者的年龄为“少”与“弱冠”的非常少,历近300年之久的大唐朝,总共只有四十人(其中两人及第时处于弱冠之年而未称“弱冠”:郭元振18岁,刘禹锡22岁),平均7年多才出一个,真可谓是凤毛麟角。

       第三. 不注明进士及第时的年龄,如“登进士第”、“进士擢第”、“举进士”等。这种情况人数很多,年龄在三十左右到五十左右,如裴度“进士擢第”时33岁(《旧唐书》卷一百七十),陆扆“登进士第”时42岁(《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九),乔琳“进士擢第”时55岁(《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七)。少微“举进士”也属于这种情况。显然,其进士及第时,年龄应该在24岁以上。

     为什么这种情况的人数很多呢?因为进士科以诗赋作为取士的主要标准,诗赋贵乎创作,比单纯背诵孤经绝句的明经要困难得多。另外,报考进士的人数众多,平均每年及第者不过20余人,比明经录取的比例小得多。可见进士及第极为困难,当时流行着一种说法,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就是说,50岁靠取进士,算是年轻的了。能在30岁左右进士及第,已经是很不错的了。有人为考个进士而奋斗终身,结果还是名落孙山。著名诗人白居易于贞元十六年(800)考取第四名进士时,虽然已经27岁了,但在同榜登科的17人中,却还是最年轻的,“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他感到十分得意。

   (五)少微是任晋阳令还是晋阳尉?初任之官是不是晋阳尉

    《旧唐书》为晋阳尉,《锡谱》和沧州《左台吴氏大宗谱》为晋阳令。应该说,少微是任晋阳尉。因为:

       第一.新旧唐书都没有少微任晋阳令之记载。

       第二.尉和令是有区别的,前者是武官,掌一县之军事。后者是行政长官。二者的级别也不一样,晋阳是当时最大的六县之一,叫京县,另外还有畿县、上县、中县、中下县、下县。它们的县令、县尉级别都不一样,京县最高。晋阳令是正五品上,晋阳尉是从(副)八品下,二者相差15阶。

       第三.监察御史是正八品上(《旧唐书》),从晋阳令到监察御史是降职,不存在别人举荐的问题。少微是经侍郎韦嗣立举荐的正常升职,应该是从晋阳尉升到监察御史。

     有的族谱记载:少微初任之官为晋阳尉。其实不然。《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是这样记载的:“少微亦举进士,累至晋阳尉”。一个“累”字,就说明在任晋阳尉之前 ,还任过其他官职。

     唐制规定,考中进士,仅仅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还要经吏部选试,合格以后,才能授予相应级别的官职。进士分甲第、乙第,就算少微中的是甲第,距晋阳县尉还差3阶;如是乙第,就要差4阶,不可能授予晋阳县尉。因此,少微的初任之官决不是晋阳尉。

    (六)少微监察御史的左台、右台问题

    有的族谱记载,少微的左台监察御史是赠官。左御史台、右御史台是两个单位,长官分别为左台御史大夫、右台御史大夫。御史台下设察院等部门,察院的御史分别为左台监察御史、右台监察御史。两台级别是一样的,两台御史大夫是平级的,两台监察御史也是平级的,他们是两个单位的官员,而不是一个单位的正职、副职。他们的唯一区别是职责不一样:“左台专知京百官,右台按察诸州”。至于少微是左台监察御史还是右台监察御史,新、旧唐书记载的不一样。因缺乏史料,一时还难以确定究竟是左台还是右台。既然左、右台级别相同,也就不存在赠左台的问题了。

    (七) 关于少微为“节度使、大都督、晋国公”之说

     新旧唐书都没有少微任节度使、大都督、晋国公这些职务的记载。另外,唐《御史台记》记载唐初至开元五年(717)御史台中制度故事。其作者韩琬曾任唐监察御史,韩琬只写到少微任晋阳尉、监察御史,没提少微任这些高级职务之事。笔者认为,品阶如此高的朝廷大员,漏记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我赞成吴良宗长的意见,没有根据的事,当然不能入谱。是不是少微的有关史料因战火被毁,不得而知。

   (八)唐朝官吏退休制度中的年龄是如何规定的

     《旧唐书》卷四十三中记载:凡职事官,“年七十已上,应致仕,若齿力未衰,亦听厘务。”就是说,年龄到了七十以上,应该退休,如果精力旺盛,胜任职守,还要听从安排,延缓退休。如武则天时,中书令王及善因高龄而上疏请求致仕,三上而不准,直到82岁在文昌左相任内去世(《旧唐书》卷九十王及善传);中宗时,宰相豆卢钦望,表请致仕,不许。直至80多岁卒于任上(《旧唐书》卷九十豆卢钦望传);又如中宗和睿宗时,唐休璟本已82岁退休,仍被起用,拜特进,充朔方道行军大总管,直至85岁方请求致仕(《旧唐书》卷九十三唐休璟传);高宗时,华州刺史于志宁,麟德元年(664)退休,时年77岁(《旧唐书》卷七十八于志宁传)。因官员的健康状况差异很大,为灵活掌握退休年龄起见,唐朝又补充规定:“年虽少,形容衰老者,亦听致仕。”如唐高宗时,“特承恩遇”的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薛元超因病,仅62岁便被批准退休(《旧唐书》卷七十三薛收传)。

      总之,唐朝官吏退休制度中的年龄规定是十分灵活的,没有采用强制退休的办法,因此,年届70的少微被重新起用,拜御史也就不奇怪了。

   (九)少微的卒年问题

     关于吴少微的生卒年问题,因其生年在国史唐书中没有记载,我们还是先考证一下他的卒年罢。

     谷倚的少微公墓志铭载少微的卒年为“开元二十八年庚辰”,即740年,锡谱及沧州左台谱为“天宝八年”己丑,即749年,浮梁吴桂林收藏的左台谱为大历四年己酉,即769年,笔者在《关于少微及其子孙生年之辨》(以下简称《辨》)一文中,考证少微的卒年为开元八年庚申,即720年。《辨》文在《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的第21期《工作简报》上发表之后,有宗亲提出了一些异议。因此,促使本人对这一问题重新进行思考。第一次考证的依据是太原主簿谷倚为少微公所作的墓志铭(该文见于吴健琴主编的《中国吴氏通书》)。碰巧,那次考证的结果解决了无锡1950年版《吴氏大统谱》中少微及其子孙生年的突出矛盾。从主观来讲,绝非有意迎合1950年版统谱的需要,那仅仅是一种巧合而已。不过那次考证结果存在的疑问是:少微拜御史的年龄达70岁。但根据唐制,不是没有可能(详见唐朝官吏退休制度中的年龄是如何规定的)。

     现依据唐书等史料,对少微卒年再次进行考证。

     从下述几处记载来看,少微卒年不应是720年,而是706年。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富嘉谟传载:“中兴初,为左台监察御史,卒。”《新唐书》卷二百二富嘉谟传亦载“韦嗣立荐嘉谟、少微并为左台监察御史。已而嘉谟死,少微方病,闻之为恸,亦卒。”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吴少微传载:少微“卧病,闻嘉谟死,哭而赋诗,寻亦卒。” 唐《御史台记》亦记载:少微闻“嘉谟疾卒,为文哭之。……既而病亟……慷慨而终。”“已而”、 “寻”和“ 既而”都是不久的意思。从这三书记载来看,嘉谟中兴初任监察御史,不久就去世了,少微听说好友嘉谟去世,哭而赋诗,病情加剧,不久也去世了。

     首先,我们来看富嘉谟卒于何时。唐《御史台记》记载了唐初至开元五年(717)御史台中制度故事。该书作者韩琬,长期担任监察官,历任监察御史、按察使、殿中侍御史等职,卒开元中。书中有关少微的记载有:“吴少微,东海人也。少负文华,与富嘉谟友善。少微进士及第,累授晋阳太原尉,拜御史。时嘉谟疾卒,为文哭之。其词曰:‘维三月癸丑,河南富嘉谟卒。……夫情悼之,赋诗以宠之也。’其词曰:‘……乃无承明籍,遘此敦牂春……’词人莫不叹美。既而病亟,长叹曰:‘生死人之大分,吾何恨焉。然官职十分,未作其一,乃至是焉。’慷慨而终。”

      “敦牂”是十二地支中“午”的别称。这点告诉我们,富嘉谟是卒于午年,“中兴初”之后,符合这一条件的年份有神龙二年丙(706)、开元六年戊午(718)、开元十八年庚午(730)、天宝元年壬午(742)等,各年三月内均有癸丑日。到底是哪一年呢?请看:

     上述唐《御史台记》引文中有“太常少卿徐公、鄜州刺史尹公、中书徐、元二舍人、兵部张郎中说,未尝值我不叹于朝。”这句话的大意是:太常少卿徐公、鄜州刺史尹公、中书省徐、元二位舍人、兵部郎中张说,都曾见过我在朝中叹息你的才能不得施展。

     张说是玄宗朝宰相。从《旧唐书》卷九十七张说传和陈祖炎的《张说年谱》(1984年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出版)来看,张说于神龙二年(706)春由兵部员外郎迁兵部郎中。景龙元年(707)迁工部侍郎,二月尚在兵部郎中任上。以后虽曾被人诬告遭受过挫折,但没有再任兵部郎中,而是官越做越大,直至左丞相,开元十八年(730)十二月去世。少微病中写文章悼念好友富嘉谟时,称张说为兵部郎中,应该说当时张说还没有升职,如张已升为侍郎、中书令、御史大夫、兵部尚书,少微决不会称其为“郎中”。

     综上所述,可知富嘉谟卒于神龙二年三月癸丑日(706年4月26日)。

     至于引文中太常少卿徐公等4人只有姓而没有名字。那么在神龙二年(706)是否确有其人其职呢?

     请看,徐彦伯于“神龙元年(按:705年),迁太常少卿,兼修国史”(《旧唐书》卷九十四  徐彦伯传)。神龙二年五月仍在太常少卿任上(《全唐文》卷0二0六《请褒赏刘子元吴兢奏》)。故“太常少卿徐公”即徐彦伯;

     中书徐舍人是谁呢?圣历中(698-700年五月)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徐坚为判官。徐坚文章典实,方庆常称赞说:“掌纶诰之选也。”再思也说:“此凤阁舍人(按:即中书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徐坚与徐彦伯、刘知几、张说同修《三教珠英》(《旧唐书》卷一百二徐坚传),长安元年(701)十一月十三日书成(《唐会要》卷三六),迁司封员外郎(从六品上)。景龙四年(710)六月睿宗即位,坚自刑部侍郎(正四品下)加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拜左散骑常侍(正三品,《旧唐书》一百二徐坚传)。坚父聃,子峤,“自祖及孙,三世为中书舍人”(《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徐齐聃传)。新旧唐书都没有载明徐坚何时任中书舍人。徐坚是“宽厚长者”,且能主动避祸,故一生没遭遇大的挫折,而是仕途顺利,官越当越大,一直当到从二品。中书舍人为正五品上,当在从六品上之后,正四品下之前,即则天和睿宗之间,亦即中宗时期(705—709)。因此“中书徐舍人”应为徐坚;

     中书元舍人是谁呢?新旧唐书均无记载,但《全唐文》卷二百八十《故吏部侍郎元公碑》碑文载:“公讳希声,……则天大圣皇后万几之余,属想经籍,思欲撮群书之要……目为《三教珠英》……公首膺嘉命。……皇帝缵膺大业,擢中书舍人……春秋四十有六,景龙元年某月,终于某。” 皇帝缵膺大业即指中宗重登帝位,中兴唐室,时间为神龙元年(705)。由此可知:元希声于神龙元年擢中书舍人。故“中书元舍人”即元希声;

     圣历二年(699)武则天诏学士四十七人修《三教珠英》,这是一部大型诗歌选集类书,徐彦伯、徐坚、元希声、张说、富嘉谟都是该书的编修成员(《唐会要》卷三六),吴少微亦参与编修(《玉海》卷五四)。这对上述四人论证结论起到了佐证作用,增强了它的可靠性。

     那么鄜州刺史尹公是指谁呢?查新旧唐书,尹姓者,除了尹元贞死后“赠润州刺史”以外,只有尹思贞任过刺史,《旧唐书》卷一百尹思贞传载:“长安中,……以忤张昌宗被构,出为定州刺史,转晋州刺史。”“神龙初,为大理卿”, 因被李承嘉劾奏,“出为青州刺史。……思贞前后为十三州刺史。”“睿宗即位,征为将作大匠,累封天水郡公。”尹思贞两次出为刺史,一次在武则天长安中(701—704年),一次是在中宗神龙、景龙年间(705—709年),十三州州名,旧唐书只列出三州。由此看来,“鄜州刺史尹公”很可能是尹思贞。

     唐《御史台记》有关太常少卿徐公等5人神龙年间的任职情况基本上与新旧唐书之记载相符,这就进一步证明了富嘉谟确实卒于神龙二年(706)。

     其次,我们来看少微卒于何年。既然已考证富嘉谟卒于神龙二年三月初十(706年4月26日),而吴少微是听说好友嘉谟去世,哭而赋诗,病情加剧,“寻亦卒”;“既而病亟……慷慨而终。” 那么少微亦当卒于706年。陈祖言在《张说年谱》中断言:“吴少微亦同年卒.

     《新唐书》卷一百一十二韩思彦传载:其子琬“又举文艺优长、贤良方正,连中。拜监察御史。景云初(按:710年),上言”。可见韩琬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于710年上言的,说明韩琬是在710年或之前拜监察御史的,其时与少微辞世最多只隔三四年时间。因此韩琬在《御史台记》中对少微有关记载的可信度较高。笔者以为,少微正因为到御史台工作时间短,业绩不多,所以临终前长叹:“生死人之大分,吾何恨焉。然官职十分,未作其一,乃至是焉。”

    (十)少微的生年问题

     上面考证少微的卒年是706年。下面,从多角度来比较一下少微的生年问题。

      1. 从国史记载、其父与子孙生年、拜御史年龄看其生年

      (1) 墓志铭虽然未载生年,但据其卒年(740)和享寿(85),可推算出生年为656考虑古人惯用虚岁的因素)。

      ① 卒年740不符合国史即新旧唐书等史料之记载(考证结果为706年)。

      ② 与其曾孙龄差43,平均父子龄差只有14,异常。

      ③ 已在《少微及其子孙生年之辨》一文中被否定。

      (2) 锡谱和沧州左台谱均载:生年为663。

单就少微个人来讲,卒年749,享寿86,拜御史时42岁,都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存在着下列一些矛盾:

      ① 卒年749亦不符合国史即新旧唐书等史料之记载(考证结果为706年)。

      ② 生年与其子孙的生年不适配(子生于677年,孙生于678年 ,曾孙生于699年):少微14岁生巩,巩1岁生泉,22岁添孙子。这样的生育年龄,异常。

      ③ 享寿只有43(706—663)。

      (3) 浮梁吴桂林收藏的左台谱载:生年为683(该谱记载卒年为769,享寿86)。

此生年同样矛盾重重:

      ① 作为次子的少微,与其父义方龄差达65(683-618)岁,实属太大。

      ② 卒年769更不符合新旧唐书之记载。

      ③ 作为无特殊背景的人来说,拜御史时年龄22,过小。

      (4) 笔者第一次依据墓志铭和1950年版《吴氏大统谱》(即锡谱)考证的生年为636(注:初稿为635,修订稿考虑古人惯用虚岁,微调后为636)。

      此生年与其父及子孙生年相适配。子巩生年658,孙泉生年678。父子龄差分别为22、20,很正常。至于少微与其父义方龄差只有17岁,但这是可能的,符合生育规律。唐高宗15岁生长子忠,肃宗15岁生代宗豫。在现实生活中,亦不乏其例。

      其问题是:69岁拜御史,年龄显得过大。不过,在唐朝高龄拜御史也不是绝对没有。《新唐书》卷一百二十载:张柬之“永昌元年(按:即689年),以贤良召,时年七十余矣。对策者千余,柬之为第一。授监察御史。”笔者根据《新唐书》卷一百二十张柬之传推算,永昌元年应为65岁,而非“七十余”。如确是“七十余”岁,那就不是永昌元年,或生年有误。退一步说,就是65岁拜御史,在今人眼里,也认为是不可能的,但就是发生了。

    我们在分析这一问题时,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条件而单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判断,否则就会出现偏差。前面已经介绍了唐朝官吏退休的年龄规定,70岁以上,如齿力未衰,还要服从安排。705年,武则天逝世,皇权处于交替过程中,夺权斗争非常激烈。正月,麟台监(秘书省长官)张易之与其弟司仆卿张昌宗谋反,皇太子率左右羽林军诛之,并清除其余党。包括未死的酷吏,杀的杀,关的关,贬的贬,配流的配流。此时,朝廷许多部门人员变动较大,需要补员。在这种情况下,70岁的少微从地方调到中央机关就更有可能了。

    左台谱所载少微的生年,我麻溪谱也有记载,是明万历丙子(1576)年吴钦仪“博参卷牒,以左台公生于唐高宗显庆八年癸亥”(按:实际上,显庆只有五年,最多六年,显庆六年三月即改元龙朔,为龙朔元年,说“显庆八年”应该有误,但顺延显庆到八年,即高宗龙朔三年癸亥〈663〉年)。也就是说,左台谱少微的生年是吴钦仪参考、比较多支谱谍而认定的,其时距少微出生已有900余年了,年代久远,前人编修的卷牒,也难免出错。

    至于说锡谱所载56世诚至62世义方以及66世至70世道隆生年记录较全,而名人少微及其子孙的生年反而有误,故有杜撰之嫌。笔者以为,说其杜撰,似为不妥。共12世先祖生年之记载,如果有意做假的话,为什么不连少微、巩、泉一起都做了呢?传说有人为了攀附名门以光宗耀祖而去伪造家史,而伪造祖宗的生年又图什么呢?完全没有必要。

      2. 从举进士的时间看其生年

      少微举进士时间:长安元年(701)已经被否定,剩下有文字记载的还有两个:

      一是1950年版《吴氏大统谱》和《左台吴氏大宗谱》(引自县志)记载的“嗣圣元年”(684);

      二是谷倚所作的《少微公墓志铭》所载的“总章戊辰”(668)年(吴健琴主编的《中国吴氏通书》)。

      少微的生年有三个:

      一是1950年版《吴氏大统谱》和《左台吴氏大宗谱》记载的“唐高宗龙朔癸亥”(663)年八月十三日。

      二是浮梁吴桂林所藏左台谱记载的“高宗三十四年(683)。

      三是笔者依据谷倚所作的《少微公墓志铭》考证得出的636年。

        生年与举进士年适配情况无非下列几种:

        甲. 如生于663年    举进士为668年    则举进士时5岁。

        乙.                    举进士为684年    则举进士时21岁。

        丙. 如生于683年    举进士为668年    则举进士时15岁。

        丁.                    举进士为684年    则举进士时1岁。

        戊. 如生于636年    举进士为668年    则举进士时32岁。

        己.                    举进士为684年    则举进士时48岁。

        甲种情况不可能。

        乙种情况为弱冠举进士,与《旧唐书》记载的“举进士”不符。

        丙种情况为少举进士,与《旧唐书》记载的“举进士”也不符。

        丁种情况不可能。

        戊种情况:生年与举进士年很适配,举进士时32岁,符合《旧唐书》“举进士” 之记载。

        己种情况虽然48岁举进士亦符合《旧唐书》“举进士”之记载,但年龄偏大,大龄及第者毕竟是少数,所以少微48岁举进士的可能性不大。

    从甲乙丙丁四种情况来看,不管哪一年举进士,生年与之都不适配,这就说明生年663、683皆有误。而戊、己两种情况正好相反。因此,少微生于636年。     

      (3)从李大亮四女的生年看少微的生年

      新旧唐书均载李大亮卒于贞观十八年(644),寿“五十九”。考虑古人惯用虚岁的因素,计算出其生于586(=644—58)年。 我们不知其四女生于何年,但可知最迟生于645年(假如是遗腹子)。如少微生于663年,则最少比李氏小18岁(=663—645)。这样的夫妻龄差恐怕是不可能的。如少微生于636年,则是有可能的:少微最多比李氏大9岁(=645—636)。

    综上所述,少微应生于636年。

    由于笔者才疏学浅,孤陋寡闻,手头资料缺乏,目前又拿不出足以使族人完全信服的证据,故愿以此拙作,继《辨》文之后,再起抛砖引玉之意,以与广大宗亲共同研究、探讨,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综合考虑,我还是主张少微的生年为636年,这并非本人固执己见,只要哪位宗亲拿出有力证据,推翻本人的结论,那就谢天谢地,阿弥陀佛了。我愿随时改变自己的观点。

                                                               吴成瑜 于广州

                                                             二O一O年四月二十一日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