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纂宗谱世系应正本清源
吴祥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人类生命的延续,形成了世代血缘的世系。
在理顺、考查、编纂吴氏谱牒文献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了解世系?编好世系卷?是我们遇到的很大难题。在近四年的时间里,经过反反复复的探索,我终于摸出了一点头绪。
(一)详细钻研各本宗谱及各支系。
若无文字资料,应该采用“走出去”或“请进来”的方式,到现场去调查,也可用挂靠、推理分析的方式考证。
例如 广东《丰顺》谱世系:
(69世)宣〔生于唐(874)〕—(70世)纶(904)—(71世)宥—(72世)坤二—(73世)泰甫—(74世)四五—(75世)三公〔迁居(1370)约生于元(1330)〕—(76世)德庆—
德广—(1330-874)=456,每代按30岁发展应为15世,实际现传为6世,尚缺9世
据谱录:75世吴三公迁居广东程乡县,是在明洪武三年(1370),那时若三公为40岁,那末吴三公出生于1330年(元朝)。再如由69世吴宣公至75世吴三公是相隔456年(1330—874)。在456年中,按正常推算,每代为30岁,那么这至少要十五世。而吴氏宗谱上的记载只发展了六世,虽然尚缺九世。
再则吴宣公发展至吴三公仅是75世。那时正是北宋时期,而实际上已进入元朝了。
因此上述吴三公世系明显有误。我们用推理方法求得一个相对数值(1330),最后推算出吴三公生于元朝,世序差额排列为九世。
(二)在编纂《世系》“挂线图”时,要防止错接,纂接和断代等现象,这是编纂世系卷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现举实例说明。
例如 湖南浏阳市文家市世系:
(69世)宣—(70世)纶—(71世)宥—(72世)坤二—(73世)泰甫—(74世)
永明—(75世)德广—(76世)源—(77世)友全—
德庆
—(78世)伯玉—(79世)看举—(80世)法献—
法猷—
上述世系主次混淆,分不清长子后裔和次子后裔是谁?首先必须理顺关系,分清主次。我们首先明确泰甫生两个儿子,长为四五郎,次为四六郎;四五郎生一子为吴三公。吴三公又生三子长德庆、次德广、三德安。而四六郎生十子(贵、从、千、梓、寿、亮、源、高、瑄、化),源公是第七子。因此应把四五郎和四六郎二兄弟世系分列编成两支世系:
(69世)宣—(70世)纶—(71世)宥—(72世)坤二—(73世)泰甫—(74世)
德庆
四五郎—(75世)三公—(76世)德广
德安
四六郎—(75世)源公—(76世)友全—(77世)伯玉—(78世)看举—(79世)法献 法猷
因此我们在编纂世系中,一定要首先将各支系理顺清楚,然后考证,最后编排,做到主题鲜明,世序清晰,使编定的世系做到正本清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