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故事 >> 正文
吴伯滔、吴待秋与吴昌硕的情缘
作者:若愚    文章来源: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8-19           ★★★

 

      艺术大师吴昌硕与吴滔祖孙三代,均有着深厚的情缘。1873年,三十岁的吴昌硕在杭州俞曲园诂经精舍学习辞章和训诂,期间结识了正在杭州的吴伯滔。吴伯滔年长吴昌硕四岁,在当时画坛已有一定画名,而大器晚成的吴昌硕还没有多大成就,但是对书画的共同追求和淳厚朴实的耿直性格使两人一见如故,将对方视为知己,常在一起挥毫合作,切磋书画,相互取长补短。
  
      吴昌硕的《石交集》中记录了与他结为金石之交的画友,这些师友在其艺术和人生中或多或少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吴伯滔便在其中。吴昌硕曾在《吴伯滔赠山水障索写梅花》一诗中说:“堂上松树生十围,滔老不画还数谁。”吴昌硕虽喜交游,但因其性迂拘,朋友并不多,而能称得上知己的更是少之又少。因此,当1895年五十六岁的吴伯滔去世时,吴昌硕为失去这位挚友悲伤不已。
  
      吴伯滔去世后,他的次子吴待秋到吴昌硕处求教,对老友之子吴昌硕全心传授。
  
      吴昌硕与吴滔父子两代世交,对吴待秋除了在艺事上的帮助,在生活上也体现了浓浓的如父如兄般的关爱。
  
      吴待秋18岁时娶同县方氏为妻,育有一子一女,其子婚后待秋得一孙,但是因患病其妻、其子、其孙均相继亡故。后娶李嘉福之女李隐玉,能丹青通画理的隐玉对吴待秋在绘画上帮助不少,两人甚是恩爱,并生有一子,可好景不长,隐玉与儿子及方氏之女亦因病离世。待秋在悼李夫人的挽联中写道:“(上联)七日内丧我妻、殇我儿、死我女,天邪人邪,毋乃太忍;(下联)一家人去其半、斫其枝、伐其干,魂兮魄兮,盍归乎来。”联中吴待秋对妻儿不断的离去痛彻心腹。
  
      家庭的不幸让吴待秋心有余悸,直到四十一岁在上海认识了当教师的嘉兴人沈漱石才再结连理。一年后漱石生一子,为使儿子健康顺利长大待秋为他取名彭年。吴昌硕知道后,对吴待秋说:“彭已足,不必及年。”此后便改名为彭。因生于辛酉年属鸡,字养木,其意为养到木鸡才好,只不过吴养木习惯将“养”写成腹异体字。
 
      吴待秋对这个孩子的良苦用心被吴昌硕看在眼中。养木两岁时的一天,吴昌硕邀待秋一家到其处用午餐。七十九岁高龄的吴昌硕见到孩子甚是喜欢,将他抱在怀中给画笔玩耍,养木还真拿着笔不肯放下。餐时特意上了一碗瓜豆汤。餐后,吴昌硕笑着把这次相邀的用意告诉吴待秋,“你二次续弦,深感痛苦,此子(指吴养木)应想尽办法,使其长大,我自知凡童婴经我抱过者,无不长大,授以画笔而紧握之,望能继你家衣钵,瓜豆汤以示‘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意也!文(徵明)家书画历明、清两代之久,你我共勉之!”吴待秋听了这位前辈如父亲般的话语后感动万分,连连道谢。吴昌硕的勉励和教诲吴待秋铭记在心,在教导孩子时常常用这段话来进行激励。
  
      昌硕老人对吴家的良好愿望现在也已成为现实。吴养木一生虽几次得重病但都化险为夷,直到八十九岁高寿才离世。

      吴伯滔、吴待秋、吴养木祖孙三代皆精山水,且都有自己风格。
  
      吴伯滔山水早年受元明时期山水名家及清初“四王”等的影响,所作意境高古疏淡、闲静雅逸。晚年学奚冈,画风趋于雄放,且多以水墨为之,笔墨愈显苍茫沉郁。吴伯滔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既以明沈周,清奚冈、金农之法,临摹研习,功力深厚,又能突破当时画坛的娟媚甜俗之陈旧习气,故他的作品笔墨较为松动苍润,有自已的面貌。吴昌硕对吴伯滔的画评价甚高,正如他在《石交集》中对吴伯滔的评价:“其画以浑厚胜,古意盎然。先辈典型,得君不坠,非时人所可抗衡也。”吴伯滔兼蓄并收,能在清末画坛颓败陈旧的衰情下,有自己的艺术创作思想,成为清末著名的画家,难能可贵。
  
      吴待秋山水初承家学,与其父一样皆崇古意,得四王正脉。笔法受王原祁影响较多,以小石积大山,颇具章法,所作苍茫秀润,刚中带柔,设色重而不混。晚年则多粗简豪放,常用枯笔皴擦点苔,近处山水又喜染焦墨。花卉师李复堂,亦有吴昌硕笔意,寥寥数笔却情趣盎然,饶有气度。吴待秋虽未脱四王藩篱,但他凭着对前人的用心揣摩和领悟,纳众家之长为己用;善治印的吴待秋还以金石之气入画,故笔力浑厚、气骨坚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但是风格的形成也成为了阻碍他自身的艺术创新和发展的一道屏障,再加上当时的上海,作为繁华的商业大都会,书画市场空前繁荣,凡有社会地位的沪上商贾名流,多以得有他的绘画为荣。吴待秋终日挥笔不停,即使有友人来访,他亦手不停笔,边画边与人交谈。他无暇构思创新,最终使他的作品构图、笔墨缺少变化,失去了灵动的气韵。吴湖帆曾评说吴待秋的山水画,就是小石头堆成大石头,毫无新意。
  
      在笔墨技法上吴伯滔、吴待秋父子二人同宗同源,都具有深厚的功力,各种技法在绘画中运用自如。与早逝的吴伯滔相比,吴待秋的画名已远远超过了父亲。但吴伯滔在构图与用笔上较之吴待秋要“活”,要松灵而气韵生动,文人气息浓厚;而吴待秋过于精到的用笔和缺少变化的结构,使他的作品显得泥古拘谨,意境自是少了一些趣味。
  
      吴养木受父吴待秋影响,山水源自正统,线条柔中带刚,用墨讲求韵味,构图主张得势达意,设色妍丽,意境高远。花卉艳而不俗,墨色滋润。由于时代的不同,师造化、师自然,成为山水画创作的主题,所以吴养木的山水画在笔墨精到的同时,充满时代气息。他将自己的山水作品分为三类:第一类传统山水画,第二类写实山水画,第三类探索性山水画。他在晚年更是“衰年变法”,艺术上积极探索,突破传统,构图大胆新奇,笔墨苍润浑厚,别有一番气势,形成了有自己风格的“第三类画”。
  
      “第三类画”以较为抽象简洁的绘画语言,在让人感受到强烈视觉冲击,同时也体会到了作者充满激情的思想。在这类绘画中吴养木多以简练的用笔、极少的色彩、将不同视角中的物境结合在一起、截取主体的局部等形式进行表现。深厚的笔墨功底加上在构图、用色、技法等方面的大胆突破以及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使这“第三类画”为传统派和现代派共同称好。著名画家陆俨少看了他的画后说:“得饱眼福,不虚此行”。故宫博物院鉴定专家徐邦达称他的画为“此乃真正之新中国画”。遗憾的是吴养木的“第三类画”在学术上宣传不够,在当今画坛上影响力有限。
  
      吴伯滔、吴待秋、吴养木祖孙三代的山水画,在笔墨技法、对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上都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力,但在艺术创作的主导思想上,三人却各不相同,吴伯滔的“意出清湘奇”,能对“四王”的传统禁锢有所突破;吴待秋笔墨精到,然却未能跳出泥古的藩篱;吴养木晚年能大胆探索,中西并蓄,自出新意,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吴伯滔、吴待秋与吴昌硕的情缘(图)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