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伯滔是清末著名山水画家,其子吴待秋为民国时期海上画派的重要画家,其孙吴养木承袭家学,是当代著名画家,曾任苏州国画院院长。吴氏祖孙三代都擅山水画,在中国山水画艺术领域中留下颇有影响的浓墨重彩。他们与近代驰名海内外的艺术大师吴昌硕的深厚艺术交谊,更在艺林传为美谈。
一
“来鹭草堂”的主人吴滔(1840—1895),字伯滔,号铁夫,又号疏林。石门(今浙江桐乡市崇福镇)人。是清末同治、光绪年间的著名山水画家, 与吴昌硕、吴秋农合称“三吴”。他不慕荣利,性耿介,品极高,终年杜门挥毫,一心艺术,工山水兼能花卉,墨色浓厚不落恒蹊,颇似张安伯,亦能诗善书;常雇舟沿运河北行,遍游名山胜水,沿途赏景写生,将江南水乡风光尽收笔底;著有《来鹭草堂集》,卒于光绪十一年(1895),时五十六岁。
吴伯滔画作
吴滔有子吴衡(涧秋)、吴徵(待秋),两人均幼承家学,善丹青。
次子吴徵(1878-1949),字待秋,别号袌鋗居士、疏林仲子、春晖外史、鹭丝湾人、栝苍亭长、万石三斗吉金富翁等,晚署老鋗。18岁应童子试,名列前茅,擅山水、花卉,亦能人物仕女,兼长治印,是民国时期活跃在上海的著名画家,与赵叔孺、吴湖帆、冯超然并誉为“海上四大家”,又与吴湖帆、吴子深、冯超然合称“三吴一冯”。
1903年吴待秋为求笔下书卷气独自来到杭州,进入求是书院读书。在杭州他结识了陈豪、陈叔通、丁辅之、高野侯等一批文化名人。1904年丁辅之、吴隐等人在创办西泠印社时吴待秋也参与其中,为杭州西泠印社创办人之一。后患病回乡,在老家期间他常去当地富绅李嘉福处讨教。李善鉴定,能丹青,又富收藏,待秋从中获益非浅。后因待秋夫人亡故续娶其女李隐玉,李嘉福将所藏的一尊西汉铜器“三代鋗”做为女儿陪嫁之物进了吴家,待秋甚是珍爱,逐自号“袌鋗”、“老鋗”。
1906年吴待秋进京准备任京兆尹,但因政局动荡经陈叔通所劝未赴任,在北京以卖画为生。在这期间待秋加入了中国画学研究会,并因此结识了张大千、黄宾虹、溥心畬等人,并在艺坛获得好评,名声雀起。1916年因政局混乱移居上海,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美术部部长,创造出珂罗版在宣纸上印刷的新工艺及整理出版了《古今名人书画集》等艺术画册。馆长张元济对吴待秋的才华十分欣赏,将他引为知己。由吴昌硕任会长的海上题襟馆是当时文人雅士聚集切磋技艺的地方,吴待秋亦活跃其中,后来他辞去商务印书馆工作,在题襟馆专以卖画为生。他在艺术上的不断追求和成就,使吴昌硕这位父亲的老友甚是欣慰。
1949年9月22日,吴待秋因脑溢血逝于苏州残粒园,享年七十二岁。
吴养木(1921—2009),名彭,字养木,别号小鋗,以字行于世。原籍浙江崇福镇。吴徵(待秋)子,母亲沈漱石,系鸳湖名士沈稚峰之女。11岁时随父亲迁至苏州。194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经济系,后在上海中央银行国库局任职。1949年父亲逝世后返回苏州专心攻习书画,是我国著名山水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曾任苏州国画院院长、吴门画派研究会会长等职,并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有《山水画传统技法解析》、《中国画技法概论》,主编《中国古代画家辞典》。
1949年至1958年的九年间他闭门家中,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由古及今进行梳理,对历代名家的笔墨技法研究解析。四十岁后,努力探索属于自己的风格,游遍名山大川,平原丘壑尽收笔下。吴养木把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法经过千锤百炼,晚年时终于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第三类画”。吴养木除了在绘画上取得突出成就外,还培养了许多艺术人才,现在他们已经成为我国书画界的新生力量。2009年3月7日, 这位对艺术探求不止的老人在苏州逝世,享年八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