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杂文 >> 正文
吴姓-姓氏渊源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中華之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12         ★★★
第十四个渊源: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此外,其他少数民族如侗族、壮族、白族等,都有吴氏族人分布。据史籍《皇朝通志》记载,在满州旗分内的高丽人中有吴氏。民国《奉天通志》也记载有吴那海,是高丽吴氏,归旗,居海州地方。朝鲜族吴氏许多是汉族姬姓吴氏融合到高丽族后形成的。
除苗族外,我国还有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吴氏,他们大多属于少数民族改用、借用汉姓“吴”而成,与姬姓吴氏没有血缘联系。但也有少数例外,如越(粤)族中的吴氏,就是吴国灭亡后,吴氏子孙南下逃难到越人中,久之便融合,同化为越人,汉武帝时有越人吴阳,封外石侯。
 
得姓始祖:泰伯(太伯)。
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氏的得姓始祖。
 
 
 
三.各支始祖:
吴泰伯、吴仲雍、吴季厯:周太王长子,生商武丁丙申年四月初四日酉时避位少弟秀恩遂偕仲弟托名采药宁处荆蛮夷人义而归之立为勾吴长端委以治寿九十一岁逝世,商武乙丙寅年四月初四日丑时葬吴县北五十里无锡西梅里村隐山上去泰伯所居城寸里邵今江苏无锡县所辖勃海是也,东汉永兴初郡守豹立庙于苏州阁门外唐龙纪间从徙于阁门内。太王次子吴仲雍,子一,季简兼嗣胞兄泰伯与兄同窜荆蛮,断发文身,及武王受追封巷孝王,及封其曾孙周章于吴,以继泰伯嗣,又封虞仲子虞以几,仲雍墓在常熟虞山。
吴季札:春秋吴王姬寿梦第四子,让国过耕,延陵事春秋为及更记呈,民家生子三:常、征、生,重道,逝世葬延陵墓在今之申浦崇祀乡贤祠。
吴普兴:行一元至正壬辰进士任山东临淄县尹详省郡县志至顺庚午七月初九辰时生,明洪武己酉逝世,葬花园墩祖山向巽。元配:孺人朱氏葬邑东大岭下郭家口向酉子一麟。继配:董氏葬东门山黑岭向申。庶配:罗氏,叶氏,高氏俱葬花园墩向巽有传。
吴德观:字瞻宇,行明一,字世为三衢开化石井人,乃延陵奕叶之分派也,公明敏秀发器宇恢宏元至正庚子岁因省严君于兰江杨埠寓舍得以交庭院兰邑之名士且嘉是地之山水明秀遂欣而羡之乃卜居于常满塘之滨而肇基陵开国季子小像又宋苏文忠所写矮松图携以为分宗之左劵耳实甘棠始迁之鼻祖也。元至正辛巳年农历11月11日生,永乐甲申年农历4月9日终,娶朱家山背朱氏,元至正癸未年农历9月16日时生,永乐丁亥年农历4月28日张,葬甘棠之北阡。生三子:胜;涛;寿。女二:长适在城郭;次适楼下应文杰。
吴溥阳、吴从周:字估州,生殁葬俱未详,氏万氏,生殁葬俱未详。子一:士用。迁南始祖:吴从周,士用之子,字必固,按公于清顺治未年由北迁南洛业沅江大潭洲明天启七年丁卯农历1月18日未时生,寿九十一岁,清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农历8月9日酉时殁,葬蜘蛛祖山碑记。配:张氏,明崇正五年壬申农历9月23日寅时生,寿六十八岁,清康熙三十八年已卯农历10月25日申时殁,葬蜘蛛祖山夫妇合冢碑记。子三:应举;应元;应魁。女二:长适刘,次适郭正生。
吴荣赐:字君钦行,江湖府长与县太都清上杭村人,母陈火幼失,惟刚有志事,爱好言菩萨不枸于岸,多慷慨,善与豪侠交,尤苦迁,有无挥霍不为计。三十年俸三千金给四号。四十四号妣。二长子天与十二至治元月六日巳时生,明永乐址二年十月十八日辰时逝世吉,丰里之白水堂西终年九十有四初元至正二十三年秋九月,江西谅战死,江浙伪吴王张士诚屡败二伪,残兵散在焚掠,公以勇伏,为豪杰,陈秉诸人推为谋略,精锐监保而边都堡寒烦。
吴存礼:敬五三子,一名慎字,祖成明,邑庠生生于洪武三十一年戊寅八月初十日行时,逝世于成化十九年癸卯二月十一日酉时,寿八十六岁,葬园后田丙山,王向,兼子行分金。配周氏,生于建文四年壬午十月初二日戌时,逝世于天顺七年癸未八月二十九日,寿六十二岁,葬合。兆子二:锡文、锡武,女一。
吴敏学:字彦行,号朴林士,任宜与教谕,改苏州府学都,教授卜居金板,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