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编修《吴氏宗谱》形势喜人
吴伟勋
就本人所见,纂修族谱的趋势是南盛北衰,同时还有一个特殊情况,越是大城市越是冷落。这就包括了众多原因,海外修谱也不很普遍。
一、江西是修谱最多的大省,《中华大统宗谱》编委会收到的江西谱最多,已达100部,据说还不止此数。江西赣北与安徽、湖北接壤,那里主要是吴少微、吴良材的世系。辖区以九江为重点,遍及湖口、瑞昌、波阳、永修等地,几乎每县都有族谱。赣东靠近福建,以南丰的吴宣后裔为主,繁衍子孙众多。这一支大都迁往广东,是从南雄珠矶巷为转折点,遍及广西、浙江、贵州等地;还有会昌、周田等地有夫差系。江西的经济条件不是太好,修谱却十分积极。
二、福建也是修谱大省,基础相当好。在唐代中末期,有大量吴氏子孙从河南固始迁到福建,分居各地。如唐中和四年,吴祭偕兄弟从固始入闽,居兴化府莆田县沈埔;唐代右太丞吴遂,也迁居福建,取闽女魏氏,后居南平。吴庄后裔吴贤秀,由莆田移居至琼州;吴仁禄是唐禧宗中和二年入闽,居惠安岭头后段大吴村。吴阙是唐末跟随王绪军队由河南固始入闽。
还有唐代文学家吴翥一族,在浙江绍兴泉州,沿海一带繁衍为主,部分迁居闽中。有的从福建迁往台湾,甚至遍及东南亚一带。他们由于经济日益发展,修谱之风更盛。
福建大都是延陵王季札的后裔,在闽南一带都以延陵王为先祖。
福建送给《中华大统宗谱》编委会96部谱,质量都很上乘;但在少数山区还有空白,如闽西北建瓯市顺昌县、光泽县、北溪县等。
三、四川参加统谱比较早,先由筠连、珙县、成都、宜宾到简阳、荣县、安岳、内江,后有重庆、垫江和巫山,以后又发展到江津、璧山等地,多达77部宗谱,当然尚有大面积的地方未曾发动修谱。
四、广东是南方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尤其沿海一带发展得比较快。其中潮阳卢岗镇的吴驹福利会,对吴驹的祠堂,墓地搞得较好,族谱也内容丰富。揭阳的曲溪福沅慈善会极具规模,龙湖乡的至德堂人气正旺,还在筹建泰伯纪念堂,占地20亩。确实不易。侨乡达豪的孝思堂,祠堂、谱牒均属上乘。
广东最最繁盛的是珠江三角洲,有好多著名城市。如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佛山、中山等,经济发展一日千里,日益繁荣。但在东莞的中堂镇,祠堂既大且古老,却遭到过破坏。在横沥镇的隔坑、石涌、水边三个地方,有吴姓二三万人,属吴居厚的后裔,仍缺乏原始资料,又不够重视,所以在珠江三角洲还属一个薄弱环节。
还有开平、台山、江门,谱牒也不多。湛江地区则不同,在吴川、电白、恩平、廉江、雷州等地,文化气氛浓,保持的古迹也多,对谱牒很重视。
粤北虽属山区,但南雄筹建了珠玑巷的吴姓纪念馆,却掀起了热潮,由於历史上是从江西到广东的通道,因此珠玑巷成了历史上著名地方,现各姓均在此兴建纪念馆之风正盛,吴姓也后来居上,得到了香港、澳门以及广东各地的宗亲支持。另在边缘的连州、连县、阳山,以及韶关、翁源、连平、和平、河沅、龙川、兴宁、五华、梅州、丰顺、大埔,修谱也比较早,现收到广东的谱61部。
五、浙江的发展,还是以沿海城市为主,偏重于温州地区。浙江来谱仅有47部,而空白的县还有不少。
六、江苏是泰伯肇基的发祥地,1951年编纂的就有40册。90年代开始,纂修大统宗谱涉及世界范围,起到了领衔作用。这是吴族在历史上未曾完成的统谱重任,实际运作已达六年,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常州近几年成立了谱牒中心,出版了刊物,对季札的讨论相当热烈,起到了推动作用。苏州近来也有转机,对阊门内的泰伯庙旧址,正在积极筹划修复。溧阳彭庄从上海图书馆取到了原谱,积极性高涨,进入了紧张的编修。南京、镇江、丹阳等地也在逐步兴起。
苏北以盐阜为主,涉及射阳、淮阴、连云港等地。徐州包括沛县、新沂等,现只是在南边活动,南通、启东等地发动得还不够。
七、安徽省也是吴姓的集中地,是吴少微一族的发祥地,他们活动在歙县。因此,带动皖南的休宁、黄山市绩溪、旌德、黟县、祁门等地,其次是青阳、铜陵等地修谱。而皖北集中在合肥一带,有肥东、肥南、肥西,以及蚌埠、五河、固镇等地,还沿长江的安庆市、怀宁、潜山、桐城、卢江等等。
八、湖北是我中原的大省,地位相当重要,也是历史上入川的一个门户。现吴姓还是偏重于长江沿岸,如阳新、大冶、鄂州、黄冈、新洲、罗田、麻城、红安、武汉、武昌、汉川、汉阳等地,都有谱和资料寄出。但湖北很大部份却没有吴姓联系,这是值得考虑的,关键是工作做得不够。现在,该省来谱仅31部。
九、贵州是西南云贵高原的多民族区,范围遍及贵州的几个主要地区。东南的天柱、远口、凯里、丹寨、三都、都匀、贵阳,黔西南的安顺、普定、六枝、六盘山、毕节、织金、纳雍,西北的仁怀、遵义、金沙等。其中靠近云南四川的一个重镇毕节与无锡接触较多。为了寻根足足花了十年时间,终于在广东汕头达濠的吴延预谱中找到了吴良弼上祖毅仁的资料,与原来的记载完全符合。吴良弼的后裔遍及云贵和四川,影响很大,但贵州的经济一向落后,要搞谱的困难也较大。
十、广西是我国的南部边疆,南临北部湾,西南与越南交界,地位十分重要。省会南宁市在前几年办了一部《中国吴氏通书》,影响很大,而且参加统谱很早,有宾阳、横县、灵山、浦北、玉林、贵港、桂平、北流、平南、岑溪、南宁等市县,还有防城、钦州、北海、合浦以及柳州等地。但广西的工作还不平衡,几个大城市还没有挂上钩。
十一、湖南位于长江中游南岸,物产丰富,是粮食生产之大仓。最早与统谱联系的是浏阳、醴陵、攸县、汝城、涟源、安化、邵阳、益阳。常德等市县。后来有郴州、宜章、绥宁、怀化。不过该省空白的还多,尤其如长沙、衡阳几个大城市。
十二、山东是西北邻渤海、东北和南部邻黄海,有较长的海岸线。从地势来看,是一块风水宝地,在曲阜历史上出了著名的孔子,所以孔家的谱在历史上纂修比较慎重,而且最注重质量。菏泽、定陶、滕州、枣庄、曲阜、济宁、肥城、济南、聊城、郓城、青州和滨州等地的宗谱都很好。
十三、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原重地,历史悠久,古迹甚多,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吴汉家族。但郑州、洛阳、开封、许昌、商丘、信阳等地必然也有吴姓,因此,吴姓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十四、云南位于我国南部边疆,地理条件十分复杂的一个省,而气候上是相当优越,四季如春。上统谱仅是昆明、宣威、威信、镇雄等四个地方。其它属于多民族区,较贵州要差得多,所以只有4部谱寄达。
十五、海南建省后发展很快,对外联络也比较密切,经济和旅游建设是大有可为。到海南生根的,主要是唐朝吴贤秀这一大支。海南吴氏宗谱已在2000年秋完成。后来有人另立组织,分编谱牒,对整个事业带来不利。
十六、上海是我国最大城市之一,闻名环宇。居住在上海的吴姓比较多,但吴姓的谱牒文化却比较冷寂。除了原来的航前村是前1951年版有的内容,其余是浦东北蔡分支,自苏州洞庭迁回上海的,另外也是洞庭吴氏家乘,均是季札长子廷之的世系。
十七、河北仅见一部廊坊的吴氏宗谱。但整个河北的面很广,包括长城内外,一定有很多的吴姓在各地生根繁衍。
十八、香港有众多吴姓在那里生根,已有“世界至德宗亲总会”组织,会员遍及全世界;另有“旅港吴氏宗亲总会”,也有很多会员。现又找到原来在香港的宗亲,是从深圳迁去的,已有十多代了。还有从广东、福建晋江迁去的。他们在香港生根繁衍,人数很多。香港对内地始祖十分崇敬,乐于为修谱、修庙、修墓募捐巨资。
台湾对谱牒相当重视,出版各类谱较多,如60年代出版的吴氏大族谱,是包罗万象,资料丰富。但至今已有40年未续修,所以吴伯雄于2003年来祖地祭祖时谈到,他的孙辈已有8位未上谱,故急于要续修了。
十九、海外的宗谱发展并不平衡,现收到的是南韩来谱较多,资料丰富,南韩共有吴氏宗亲70余万人,由唐代开始繁衍迄今,已成为一支庞大的家族。至今各地寄到祖地的宗谱共16部。
在新加坡,有“延陵吴氏总会”、“琼州吴氏公会”,他们都出过纪念特刊。
菲律宾让德堂的八十周年特刊,也载有很多世系材料,看来他们的谱与国内出生地一起编入,没有单独成谱。
泰国吴氏宗亲总会在前三年就已发动编写旅泰的潮州宗亲的谱牒。他们建造吴氏宗祠和宗谱,是吴氏的两件大事。
马来西亚“吴氏宗亲总会”也表示过要修谱,因人员比较分散,但他们对先祖的事业非常重视。在滨城建有吴氏大宗祠,规模甚大,还有一处既有祠堂又有宗谱。
英国的苏格兰、爱丁堡,也修有吴氏宗谱。伦敦成立了“英国吴氏宗亲总会”。
修好统谱,任重而道远,须要一批敬宗睦族的有识之士作进一步努力。我们的宗谱事业是伟大的、前景是辉煌的。
唐 吴道子 维摩诘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