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杂文 >> 正文
闽西客家吴氏的入闽与播衍
作者:吴德祥    文章来源:客家亲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9           ★★★

一  吴姓的起源

    “吴”字的原始形义表示一个人在奔跑时一边高声喊叫,一边回头反顾,表现原始狩猎者的形态。“吴”原是原始狩猎部落人的统称,叫“吴人”,因狩猎与虎有关,因此也称“虞”。在秦汉以前,二字互为通用。其始祖神图腾是一个有八个头、八只脚、八条尾巴、人面虎身的大怪兽。最早见于史籍的吴姓人物是炎帝部族的一个叫吴权的人。但后来“吴”作为一种姓氏的发展,则是从周朝的泰伯开始的。
    吴姓源自姬姓,上始传自黄帝,至古公檀父建立周朝,世称周太王,太王生三子,长子名泰伯,次子名仲雍又号虞仲,三子名季历。《史记》中记栽,季历贤,而生有圣子昌,周太王欲以王位传给季历,再由季历传给孙子昌。但按国规立长不立幼。泰伯、仲雍明晓父王心意,于是三次故意避让王位,徙奔到一个叫荆蛮的地方,为表其坚心,还纹身断发,示不继王位。其弟只好继王位,是为王季,世称周文王,后其子姬昌继为周王,世称周武王。《论语•泰伯篇》载::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泰伯、仲雍奔荆蛮(古渤海郡之梅里,现江苏省无锡市梅村镇),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很受当地狩猎土著部落的欢迎,便被推为酋长,建立起了氏族国家,号为勾吴,许多贤达也闻风来投。武王伐商得天下后,觅得仲雍的曾孙周章于梅里,于是封其国号为吴,泰伯、仲雍以下后裔遂以国名为姓,是为渤海郡最早的吴氏。

     传到第十八世寿梦,生有四子,第四子季札贤而聪明,吴王寿梦十分喜爱,临终前一心想把王位传给季札以昌吴国。而季札却效先祖三让王位之美德,也让王位给其兄。寿梦亡,诸樊暂代王位,与诸兄弟商议仍要让位于季札。季札仍不受,逃到乡下。诸樊于是一改父终子继的旧规,另立兄终弟及制,目的非传位给季札不可。并在攻打楚国时轻死冒进,中箭身亡,临终嘱二、三弟余祭、余昧:“必以国及季札。”二、三弟亦学诸樊,轻战求死,最后传至季札,季札痛哭不受,又投到叫延陵的乡下避居。其后,有一支后裔就以延陵为郡。孔夫子适楚写十字碑赞季札之贤:“呜呼有吴延陵季子之墓!”

二  客家吴氏入闽

    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西、浙江、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分布于大江南北。吴国王族自汉魏唐以来的千余年间,有濮阳甄城、冀州渤海、中州陈留、湖州吴兴、潭州长沙、豫州汝南、荆州武昌、常州延陵等郡成为名门望郡。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又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唐宋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札的第53世孙吴宣是后蜀附马,家族显赫。据载,吴宣(874——948)娶四川节度使孟之祥女为妻。因心念李唐,淡泊名利,见孟之祥及其子孟昶自立蜀国,自称蜀王,乃不膺王爵,抛弃附马与国舅尊荣,于公元936年举家东迁,落足江西抚州石井。后又与长子、三子徙居南丰嘉禾驿梓口李宁庄,再迁祝家山金斗窠建立基业。死后葬南丰县世贤乡青鱼潭华家中窝。生三子:纶、经、绍。其中吴纶和吴经均于宋初高中状元。一时家族显赫,名震华夏。
    吴纶生十子:宏、宥、华、福、珍、万、义、宝、仪、景。二子宥,字承顺,号仁郎,为宋进士,敕封文林郎,诰封中宪大夫,生于唐天成三年(928年),8岁时随祖父、父亲、叔伯、兄弟自四川迁居江西抚州石井,后迁金斗窠,时遭不靖,再迁福建宁化石壁村,又徙龙岩肇基。生四子:长坎一,次坤二,三震三,四巽四。吴宥卒于北宋仁宗年间,与妣邹、彭氏合葬于龙岩龙门石牌前。该墓坐西南向东北,虎形,迄今已历900余年,现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另有银牌一穴葬于上杭官庄坪。后裔在上杭、广东大埔胡寮建有祀奉吴宥的祠庙。闽、粤客家吴姓多为其后裔,因此他被认为客家入闽始祖。
    有关吴宥的记载,因资料缺乏,仅有以上一些。
    其实,有关吴宥作为客家入闽的第一世祖,并不是单一、绝对的。据资料显示,闽东南吴氏的入闽始祖,是一个叫吴祭的人,而其后裔也有部分进入闽西客家地区,且先于吴宥。吴祭,字孝先,生于唐宝历元年(825年),原世居河南光州固始县,15岁入国学,唐会昌五年(845年)应举乡魁,大中二年(848年)再应漕举,授浙江主簿,咸通元年(860)知工部屯田员外郎,乾符元年(874)拜平章政事兼观察使,中和四年(884)与王审知入闽,居福州,后审知据闽,公义不相从,兄弟六人避地分居福泉间。公迁于莆田县灵岩山,后卜居莆田黄石沈浦(钱坡)。天佑四年(907)卒,享年83岁。
    此外,还有开创莆田北洋平原的吴兴,生于唐太宗贞观二十年(646),比吴祭早生179年,同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为避武乱,于武则天永昌元年(689)携眷自固始县入闽,择居莆田九华山下(洋西村),于神龙间(705~706)创建延寿陂。比李宏于1083年建成木兰陂早378年。民间传说,吴兴大战蛟龙十天而与蛟龙齐死于水中,为景龙三年(709)八月初五日,吴兴终年64岁。比吴祭出生的时间(825)还早116年,如以出生时间比,吴兴比吴祭早179年。吴兴于永昌元年(689)44岁时入闽择居莆田,吴祭于中和四年(884)60岁时与王审知入闽,相比之下,吴兴比吴祭入闽还早195年。
    另据连城文亨席湖营吴氏族谱载,其地吴姓属延陵郡,入莲始祖是仲雍62世裔孙吴锦祥,原名秀,官为苏州吴县县令,生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由苏州入闽,隐居清流铁石矶后,更名锦祥,终身不仕。如此记载属实,则亦比吴宥至少早了一百余年。
    还有连城莒溪壁州的渤海吴氏,入连始祖吴十六郎,也是由苏州吴县迁入。据载是宋进士,官至银青光禄大夫,户部尚书,于宋绍兴年间(约1140年)奉简入闽,时逢战乱,遂经汀州徙连城壁州隐居。
    而与吴宥同兄弟的吴宝(排行第八),因其在闽地为官,其后裔也定居宁化、邵武等处。
    另据《中华姓氏通史•吴姓》载:上杭县城的渤海吴氏,以吴筮为始祖。据说吴筮于南宋末在龙岩为官,家族即由内地迁往龙岩,再迁上杭。
    由以上可见,闽西入闽客家吴氏非一支独衍,而是由多支构成,但多数客家吴姓裔孙是吴宥后裔,这是毫无疑问的。

三  吴宥后裔的部分播衍

    吴宥生四子:长坎一,次坤二,三震三,四巽四。
    吴坎一,后裔传福建漳州、大田、龙岩等处。
    吴坤二,后裔传广东嘉应州及福建上杭、永定一派。
    吴震三,后裔传上杭官庄等处。
    吴巽四,后裔传宁化招得里等处。
    现就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记述吴坤二一支的播衍情况:
    坤二,生于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年),迁永定。卒于宋哲宗元符3年(1100年),享年97岁。初葬永定,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迁葬大埔胡寮村五虎山下。配王、彭氏。彭氏生三子:泰甫、兴甫、吉甫。妣彭氏葬永定溪南里锦封窑背,巽山。
    泰甫,宋钦敕进士,任山东济宁知府,传永定合溪、峰市、虎岗,及广东大埔、饶塘、丰顺、兴宁。
    兴甫,移居龙岩,后裔传派广东大埔等地。
    吉甫,生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壬戌(1082年)正月二十日,宋进士,任广东罗博县县令。卒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享寿82岁。葬永定丰田里莲塘岗上,绣针落槽形,庚山。妣林氏,葬广东断缺背。生子二:五四郎、五五郎。
    吴五四:名文偕,宋进士,生于南宋高宗绍兴12年壬戌7月15日午时,居永定群华州(未开邑时属龙岩),后徙迁广东大埔峦州新村(雪坪)。卒于宋理宗绍定2年已年丑6月11日丑时,享寿88岁。葬广东断缺背母坟旁,虎形,壬山。妣张氏生于孝宗乾道7年辛卯9月,卒葬断缺背黄龙现爪形,癸山丁向。生九子:
    千一;传广东长窑社丰坑头;永定太平里石门隔,湖雷石坑;上杭石牌前。
    千二:传上杭安乡;永定太平里塘下。
    千三:传上杭旧县,丰熟坪,岭头;龙岩大池禀坑。
    千四:传上杭安乡,大坝,才溪;永定桂坑;广东兴宁;江西石城陈东坑老虎坪,南山桂坑坪。
    千五:传上杭水迳槽洪山塘(今上杭庐丰乡下坊村)。
    千六:传上杭官庄;永定奥杳;武平梁山;清流嵩口;漳州云霄;连城四堡。
    千七:传广东松口,断缺背岩寨,雪坪大新村;广东海丰城内及百迳香炉畲;永定思贤乡;台湾。
    千八:传永定老虎坪;上杭黄莲窠;广东隔子所,大埔新村,河源程乡大新村,断缺背洋门等。
    千九:传永定南门习滩,大河樟树潭,李垅坑箭滩,留田青龙寨,上杭吴旺地等。

四  载入《中华姓氏通史•吴姓》中的三位闽西吴姓客家人物

    吴开:北宋汀州清流人,字正仲,绍圣四年(1097年)中宏词科。靖康间,为翰林学士承旨,使金被留。金人欲立张邦昌,遂与莫俦往返数次,传达意旨,京师人称为“捷疾鬼”。曾任伪楚同知枢密院事。建炎初,安置永州。再贬南雄州居住。秦桧为相,赦还,不敢归里,卜居赣上。著有《优古堂诗话》、《漫堂随笔》。
    吴富莲(1912——1936):上杭人,女,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首任上杭县官庄区苏维埃政府妇女部部长,中共上杭县委委员,闽粤赣省委妇女部巡视员,粤赣省妇女部部长。长征中任中国工农红军野战医院政治干事,第四方面军妇女先锋团政委。后参加西路军,在战斗中负伤被浮,受尽酷刑凌辱,坚强不屈,英勇就义。
    “全台第一家”吴伯雄家族:吴伯雄家族出自永定县思贤乡思贤村,是当今台湾吴氏中最显赫的一支。据载:思贤村吴氏是吴宥之孙吴吉甫迁往广东,又由广东迁永定的一支后裔。1856年,吴伯雄的曾祖父吴圣昌携家眷从汕头乘船渡台,海上遭遇风暴,妻子落水而死。吴圣昌父子到台湾后,住在台湾桃园县中坜镇。吴伯雄祖父吴春叔在台湾考中秀才,生下吴鸿麟、吴鸿森等8个儿子,又传下子孙百余众。这支吴氏家族不仅人丁兴旺,而且资财雄厚,更孕育出不少声名显赫的政要人物。吴鸿麟、吴鸿森都是新竹县参议员,桃园客家政坛元老,吴鸿森还是省议员。吴鸿麟的儿子吴伯雄历任国民党中常委、台北市长、国民党主席,成为台湾政坛的显赫人物。吴伯雄堂兄吴运丰的桃园客运、中坜新国民综合医院、信东制药、维邦实业、维邦租赁、优美关系等企业,跨越交通、金融、贸易、医药等领域,吴氏家族号称“全台第一家”。
    参考书目:
    1 《中华姓氏通史•吴姓》(刘佑平著  东方出版社出版)
    2 《连城县客家姓氏源流初探》(连城县客家研究会编)
    3 《渤海培田吴氏族谱》(连城县宣和乡培田村编撰)
    4 《渤海郡吴氏族谱》(连城县四堡乡枧头村编撰)
    5 《宣和吴氏源流》(吴树得编撰)

    附录

吴承顺公墓重修碑记

    承顺公,讳宥,宋进士,敕赠文林郎、诰封中宪大夫,系后蜀驸马宣公十八孙之一,宋状元纶公次子也,生于后唐天成三年(928),后晋天福元年(936)随祖父举家东迁,由川入赣,原居南丰梓口,易居祝家山。北宋天圣五年(1027)迁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后徙龙岩肇基,为客家吴氏入闽始祖。公生四子:坎一、坤二、震三、巽四,传派闽、 赣、港、台、新、马海内外等地,子孙昌盛,人才辈出。公卒于北宋仁宗年间,与妣邹、彭婆太合葬龙岩龙门石牌前笔架山麓,319国道216公里+688米处,坐西南向东北,虎形。公墓经原龙岩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于1988年普查确认:葬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迄今九百余年历史;现经原龙岩地区民政局于4月15日批准为古墓保留。缘因近年多次遭盗,损坏严重,为缅怀祖德,店坑宗亲首倡,得到龙岩、永定、上杭、连城、长汀、南靖、晋江、大埔、丰顺、梅县、焦岭、五华、兴宁、陆丰、化州、揭东诸市县及浙、湘、桂等海内外宗亲响应,合力重修,去年竣工。今值入闽970周年纪念之际,复经修茸绿化,供后代子孙千秋永祀。特铭碑为记。


一九九七年公历八月十三日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