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人物 >> 正文
中国佛教法华宗五祖吴法云(实为创始人之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2-8           ★★★

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法华宗),其形成中心在浙江天台山

 

佛教起源于印度,创始人为释边牟尼,在我国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传人中国。六朝时期,中国佛教迅速发展,到隋唐时期达到鼎盛阶段,形成天台宗、律宗、净土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密宗等佛教宗派。

 

中国佛教天台宗主要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根据,尊印度龙树为初祖,北齐时僧人慧文为二祖,南岳慧思为三祖,四祖为智觊,五祖为灌顶,而实际创始人还应该是智觊、灌顶师徒二人。

 

因龙树是印度三世纪时僧人,慧文、慧 思与智觊虽有师承关系,但并未到过天台。智觊在南朝陈太建七年(575)到天台山建草庵传讲佛法,确立“定慧双修” 原则,把《法华经》列为佛教的最高经典。著有《摩何止观》1 《法华文句》 《法华玄义),被后世奉为“天台三大部”。这“天台三大部”就是灌顶根据智觊的佛学演讲记录整理而成的。另外,智觊生前遗愿于天台山下建国清寺,方伐木为基而圆寂,国清寺就是灌顶按照智颖遗愿,在隋场 帝杨广的帮助下建成的。因此,智觊和灌顶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

 

 

 

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僧人员澄入唐求法,回国后创立日本天台宗。北宋元丰八年(1085),朝鲜僧人义天入宋,学习天台教义,回国后创立朝鲜天台宗。

 

经过多年的历史演变,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国佛教宗派大部分衰微,唯有天台宗以其精湛的教义和广泛的流布及祖 国清寺的辉煌而成为当今中国佛教的最大宗派。

 

天台宗五祖灌顶(561632)即章安大师,字法云,俗姓吴,祖籍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祖辈避地东瓯,后来居住临海郡章安县(原为浙江台州临海县章安镇,现为台州椒江市章安街道);父亲吴备,南朝陈时任章安令。

 

灌顶父亲早故,由母亲抚养,出生二月时想给他起名字,但想遍各种物类名称,,不知究竟起什么名好。母亲在夜里念佛法僧名,灌顶即能口学,而且声音清楚准确,大家都非常惊奇,于是告诉摄静寺慧拯法师。慧拯听说灌顶出生只有两个月就能学念佛,也非常惊叹地说:“这小孩真是非凡的人阿!”于是就以非凡作为他的名字。

 

七岁时,母亲送灌顶到摄静寺拜慧拯为师,在慧拯的教导下,淄顶学习非常用心,进步很快,佛教经典和儒家的学说都普遍浏览。不久,他的学问和才华就为当时所称誉。二十岁时,灌顶正式受戒,成为僧人。他对当代的佛教著作普遍涉猎,并认真探讨佛学源流。慧拯去世后,灌顶云游至天台.陈至德元年(583),灌顶在天台修禅寺拜智颇为师,正式跟随智觊学习佛学,并记录智觊佛学理论,一直不离左右。 智觊对灌顶也十分赏识,把灌顶作为他的传人。

 

隋开皇十七年(597),智觊应杨广沼请,带病北上,走到新昌,病重滞行,圆寂于新昌大佛寺。灌顶遵其遗嘱,将骨灰运回天台佛陇山,并建造塔院安放;又将其遗书及《净名经文疏》带至扬州,献给晋王杨广。不久,又奉杨广之命,于开皇十八年(598)随司马王弘回山设千僧会,建造国清寺。 现在国清寺的寺基,是智额选择的,但智觊在生时,只是初定规划,有关记载称其“方砍木为基”。真正建造国清寺是在灌顶到扬州退见杨广后,在杨广的资助下,由灌顶建造完成的。国清寺初名天台寺,因智觊遗言中有“寺若成,国即清”之语,杨广即位为隋场帝后,于大业元年(605)改寺名为国清寺。灌顶建寺时,于寺内手植梅花一株,即是现在天台国清寺内的“隋梅”, 历经一千四百年,‘仍花开满树,枝叶繁茂,结果累累,成为国清寺中最古老的一处胜景。

 

杨广立为太子后,灌顶以僧使身份出山参贺;第二年, 又应沼带《法华玄义》及《净名经文疏)到长安,缮写校勘,在宫廷中广为弘传。

 

智觊在生时,各种活动繁忙,平时讲经说法也都如行云流水,无暇从事佛学著述。而灌顶在他身边,以自己的超人记忆,记录和整理了智颐的佛学理论,写出了佛教天台宗的 经典著作。如称为“天台三大部”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河止观》和称为“天台五小部”的《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 句》、《观无量寿经疏》等,都是由灌顶整理成书的。 灌顶又撰述祖师传记,上溯智者大师、南岳慧思、北齐 慧文、印度龙树,以印度龙树为初祖,确立天台法统,初步建立了佛教天台宗的传承体系。因此,宋代释志磐在评价灌顶时曾说:“章安(灌顶)侍右,以一遍记之才,笔为论疏, 垂之将来,殆兴庆喜结集,同功而比德也。微章安,恐吾智者之道,将绝闻于今日矣”。由此可见,章安大师与智者一样,是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

 

隋末兵乱四起,沼顶从长安返回天台,散住于台州各地,从事传播佛法和著述。国清寺和现在仙居的安洲山、黄 礁的石鼓山、章安的摄静寺,都是他常住的地方,而且都留 有胜迹。尤其是相传在章安摄静寺讲《涅盘经)时,正值一 股海盗到章安一带骚扰抢劫,百姓及僧人纷纷逃躲。此时灌 顶正敲钟就讲,毫无畏惧之容。海盗挥幡迫近摄静寺,忽见 周围山上都是持枪执绒之人,身高丈余,个个威武奋发,张眉怒目,旗帜环遍群山,遮天盖日,吓得海盗屁滚尿流,匆忙逃散。此后,摄静寺所在地的地名,就称为“山兵”,旁边的山叫做“合旗山”

 

唐太宗贞观六年(632),灌顶圆寂于国清寺,葬于寺前,葬塔至今仍完好保存。

 

灌顶学问渊博,深研佛旨,除集录整理智觊的著作外,自己还撰写有《大般涅架经玄义)二卷1 《大般涅架经疏)十卷1 《观心论疏)二卷、 《智者大 师别传)一卷1 《国清百录》五卷、 《天台八教大意)一卷 及《南岳记》 《真观法师传》等。

 

 

--------------------------------------------------------------

 

智顗大师,俗姓陈,字德安,荆州华容(今湖北潜江西南)人。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实际的创始者。发明一念三千,圆融三谛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隋炀帝授予智者之号。世称『智者大师』。着有《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各二十卷及四教义等传也,生前度僧四千余人,传业弟子三十二,以灌顶、智越等最著名。

 

灌顶(561~632),字法云,俗姓吴,先世常州义兴(今江苏宜兴)人,父吴备,南朝陈时为章安令,遂家章安,故人称章安大师。少孤,七岁依摄静寺慧拯出家,日进文辞,以清藻才绮,饮誉于当时。二十岁受具足戒。二十七岁时,因其师慧极圆寂,于南朝陈后主至德元年(公元583),到天台山修禅寺,师事智者大师于台岭。禀受观法,潜心精研,遂为侍者。直至智顗去世,未离左右,他有卓越的记忆和华丽的文采。智解辩才绝伦,能领持智顗之遗教,集记大小部帙百余卷,以传后世,今日智者大师之教文不坠,全仗师之力,智者大师平生的著述多由他集录而成书。也因为他,才有称为"天台三大部"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称为"天台五小部"的《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经玄义》、《金光明经文句》、《观无量寿经疏》等。还有其它著述可看。所以他在天台宗的发展上有卓越的贡献,被天台宗尊为第五祖,又称章安大师。

 

智顗去世后,灌顶携智顗遗书到扬州见杨广,旋闻杨广命,于开皇十八年(598)随司马王弘回天台建国清寺。同年,杨广立为太子,灌顶以僧使前往长安祝贺。还山后,隐居山寺,潜心著述。撰写祖师传记,上溯智顗、慧恩、慧文、龙树,确立了天台宗法统,被尊为五祖,与四祖智顗同为佛教天台创始人。晚年移住会稽“称心精舍”,讲说《妙法莲华经》。天台宗由于灌顶的弘扬而更加盛行。唐贞观元年(公元632)八月七日,寂灭于国清寺。世寿七十二,追谥总持尊者。塔于寺前。灌顶著作有《涅盘玄义》、《涅盘经疏》、《天台八教大意》、《观心论疏》、《智者别传》、《国清百录》等 。其中尤以33卷《涅盘经疏》的问世,将涅盘宗的徒众,几乎都导引皈依於天台宗门下,使得天台宗迅猛发展。章安尊者灌顶是天台宗史上有著不可抹灭的功绩。

  

据《玄义》,灌顶于智者卒后本欲隐身潜修,"更伏灰场,口诵石偈,思愆毕世",然而由于继智者纲维天台僧众的大师兄智越的派遣,也为了天台一派的利益,他不得不多次充任僧使,担负起沟通天台一众与隋王朝特别是杨广之间的联系的重任。 从开皇十七年(597)至仁寿四年(604)七月杨广继位八年期间,灌顶前后数次充任僧使,皆不辱使命,既加强了天台宗与隋王朝之间的联系,又扩大了天台宗的影响。智者于开皇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入灭,其前三日即二十一日特作遗书于晋王杨广,智者卒后,智越派灌顶、普明二人持遗书及《观心论》、净名疏三十一卷送于晋王,这是灌顶首次出使。杨广大概于威胁强求智者出山、以致智者入灭一事心怀惭德,对于先师遗命一一遵从,对长期充当智者侍者的灌顶、普明也亲礼有加,令扬州总管府司马王弘送二人还山,为智者设千僧斋,并开始营建国清寺。仁寿元年(601)杨广入嗣东宫,位居储副,成为梦昧以求的隋朝皇太子,智越又派灌顶、智顗奉启入贺,以示天台一众与杨广的特殊关系。同年十月,天台新寺落成,智越再派灌顶、智顗入京谢闻,十一月初三,杨广特请灌顶、智顗入内斋,询问智者卒后的种种神异,灌顶应对如意,杨广遣员外散骑侍郎张乾威送其还山,且多有赏赐。仁寿二年(602),灌顶又应命入东宫。据僧传,杨广致书云:夏序炎赫,道体休宜,禅悦资神,故多佳致。近令慧日道场庄论二师讲净名经,全用智者义疏判释经文。禅师既是大师高足,法门委寄,令(一作今)遣延屈,必希霈然。并法华经疏,随使入京也。 迟来仪,书不尽意。僧传以此为杨广宣召灌顶的令旨,但据《国清百录》皇太子弘净名疏第八十一,此说亦有问题。

 

这表明,杨广只是派人到天台,命遣"谙委智者法华义者一人"及法华经疏入京,并未点名要灌顶,灌顶应召是智越的派遣,并非杨广的宣令。因此为《百录》所不载的前述令旨若非误传,便不当为杨广给灌顶的书信,而更象是写给智越的。因为灌顶虽然在后世地位很高,当时却只是天台一宗的第二或第三号人物,与智顗、普明、智顗等名位相亚,"大师高足"尚不为过,"法门委寄"却难承当,因为继智者纲维僧众、传持教法的是智越,从《百录》可以明确得知,天台宗与杨广往来书信皆以智越领衔,杨广当然不好越过智越直接邀请灌顶,且灌顶向以精通教法著称

 

或许杨广本欲邀请智越,智越有纲维一众的职责,不便远行,又自谦于法华义疏不及灌顶精擅,便差遣灌顶代行。从杨广书中可以看出,邀请一事出于其年夏天。书中慧日道场建于杨广开府扬州之时,《百录》王重遣匡山参书第四十云"始于所居外援,建立慧日道场,安置照禅师以下,江陵论法师亦已远至。于内援建立法云道场,安置潭州觉禅师以下"。照禅师即是智者同学,于南岳门下禅法第一

 

僧传所记杨广请教灌顶的具体情况大概属实,虽为灌顶所未道,推之情理,亦非过言。问题的关键是此次灌顶在京城究竟呆了多长时间,到底是三年还是数月。灌顶明言仁寿二年八月十八日杨广令旨有"今遣大都督段智兴送师还寺"之语,故不应有再留二年之事。然僧传此说亦非无据,灌顶于《玄义》自道"迫不得止,戴函负封,西考阙庭。私去公还,经途八载",从开皇十七年(597)送遗书于晋王始,至仁寿四年(604)晋王登基,正好八年,而据《百录》,自仁寿二年送疏入京至仁寿四年之间,灌顶未再出任僧使,太子登极,代表天台出使奉贺的是智顗,若灌顶仁寿二年九十月间便回天台,便不应有"私去公还,经途八载"之说,若依僧传"三夏阐弘"之说,则正好八年。或许灌顶有仁寿四年奉吊文帝之丧的使命,然既为《百录》所不载,难于确定,亦或《百录》广略二本不同,今存之略本恰巧漏载了此事,因为文帝驾崩,天台肯定会派人入吊,今不言其事,当是漏脱。另外还有一种可能,即《百录》传本有误,误将仁寿四年八月十八日抄作仁寿二年,若是仁寿四年八月杨广始令灌顶还山,则正与"三夏阐弘"说相应,又符合"经途八载"之说。

 

大业元年(605)炀帝驾巡江都,九月天台僧使智顗于楚州华林园参见,炀帝特询问灌顶的情况,智顗答道灌顶在寺,本应来参,只是由于身患痢疾四十余日,无法前来。炀帝初登大宝,志得意满,对天台大加赏赐,并敕度四十九人出家。灌顶奉命为新度的四十九人起法名。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