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族谱 >> 正文
《校谱札记》引言
作者:吴立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7-14         ★★★★★

《校谱札记》引言

 吴立梅 / 浙江省东阳市第二高级中学 / 322100

 在校对本族宗谱的过程中,颇多感受。

一是南岑吴氏迄今已836年,风风雨雨,经历了多少沧桑变化,可以从宗族代表性的人物身上窥豹一斑,也可从修祠续谱这样的宗族大事上略知一二。我不揣谫陋,试图将宗谱中零碎的人物事件加以整理,依时序排列,览者或可从《东阳南岑吴氏大事记》中略知南岑吴氏宗族的演变轨迹和历史梗概。

二是修祠修谱是宗族的大事,先人往往付出可观的人力物力,历时数年方能完成,族中许多人作出了重大贡献。建祠当中,礼房成118公吴宋(字孟京)居功至伟。他助田10余亩,确定了宗祠的位置,确立了大宗祠的规制,擘画董理宗祠建造直至完成。由于居处在城,在修祠修谱中,贞房、义房、智房对宗族的贡献更大一些。而地处江北的义房岘畈对宗族的贡献也相当突出。这两方面的情况可参阅《东阳南岑吴大宗祠》和《东阳南岑吴氏的修谱情况》两文。

三是历史上的名人与我族颇多交往,留有诗文。如 “东南三贤”的朱熹、吕祖谦,明代开国文臣之首的宋濂,明代重臣“三杨”,“金华四先生”。另外,于谦、商辂、张国维、柳贯、黄溍、章懋、吴伟业(梅村)、査慎行、王十朋、曾棨、陈循等在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科举上取得耀眼成就的5位文状元、5位文榜眼、4位文探花、2位文会元、2位文解元,与我族曾有诗文交往。族谱上留有诗文的邑人陈樵、卢睿、孙扬、金淛、许弘纲、赵衍、王崇炳、叶蓁、楼上层、赵睿荣、卢标、徐大酉、李品芳、吴品珩等,我们也都耳熟能详。一大批名人诗文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南岑吴氏曾经的荣耀和辉煌。可参阅《历史名人与东阳南岑吴氏》一文。

四是南岑宗族源于仙居吴氏,我族与祖源地有着隔不断的联系。800余年来,有着崇山峻岭阻隔的东阳南岑吴氏与仙居吴氏之间的联系如何,《东阳南岑吴氏与仙居祖源地》有简单叙述。

五是重视耕读是农耕社会的传统,南岑宗族亦然。而我南岑宗族由于人丁兴旺、财力充裕,对于读书出仕的激励也相对有力,族内向学之风蔚然。虽跻身高第的不多,但入庠进太学的人数还是颇为可观。欲了解养贤方面的内容,可参看《东阳南岑吴氏的养贤》。

六是明代是南岑吴氏最辉煌的阶段。首先是家族的繁盛,本族自洪公1173年定居南岑,经历近20010代繁衍,人丁不旺(3世祖楷——4世祖燧——5世祖基——6世祖端——7世祖方正——8世祖清之,均一脉延续,上述八世祖是南岑族人的共同祖先,至9世有镇、钰、三兄弟,10世始有同祖兄弟8人,始分南北东新西前中后八宅,清嘉庆庚申改称元亨利贞仁义礼智八房),同辈男丁长期在个位数徘徊。进入明代,派分八宅以后,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到明末,同辈男丁超过千人,比明初增长了百倍。(这方面情况可参看《东阳南岑吴氏排行字辈表字对照表》)其次是科甲绵延,仕宦不断。祖孙科甲、叔侄天官都出在明代中叶。有两人进入翰林院,府县两级的官员人数众多。吴希纯的绘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构成宗族联系基础的大宗祠和宗谱也在明代得到完善。进入清代以后,科举仕宦渐成颓势。但武举优势凸显,出了几个武举人。

七是我族节孝成风,义举不断。节妇、孝子、忠臣、义士众多,成为南岑吴氏的一大特色。详见《东阳南岑吴氏的节孝义行》一文。

《永康榜眼程文德与东阳南岑吴氏》《吴应机巧遇赵孟頫砚台》《参加乾隆千叟宴和得旌表的东阳南岑吴氏耄叟》《太平天战争对东阳南岑吴氏的影响》诸文或可供茶余饭后消遣之用。而《东阳南岑吴氏排行字辈表字对照表》,介绍了新增的行字、辈字、表字,比较直观地显现了世序、行字、辈字、表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对查阅宗谱或可起到工具作用。有些零碎的想法都一股脑儿纳入《校谱拾零》,而《校后赘语》一文或可供以后的校谱者参考。

想到能够通读宗谱的人不多,我花了一点时间,将宗谱中分散的记载整理成专题文字,供宗亲及同好共享,俾对南岑吴氏有所了解。至于文字的优劣及谋篇布局的巧拙,均不在考虑之列,敬请谅解。但十余篇文章,均字字有据,与杜撰无缘,览者尽可放心。

本小册子文章均发于 “吴立梅的博客”、“华夏吴氏网” 及“至德文化博览”,欢迎点击。

                                      2009.7.7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