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延祚、吴廷祚考 |
|
作者:林俊廷(… 文章来源:转贴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4-5 热 荐 ★★★ |
|
|
,是靖康元年河北、河東宣撫判官折彥質所發文書,對象是當時率兵攻宋的金國統帥之一的國相元帥粘罕,藉宋金議和請求他不要再發動攻勢。在遣使名單中,有一名修武郎吳革,可能就是吳廷祚的八世孫吳革,但還未有確切證據可資證明。如果這個假設成立,則本條資料當可補《宋史》之遺。在王偁的《東都事略》中,僅一條:「靖康二年春三月丙申,吳革謀起義,不克,死之」。吳氏家族在經歷北宋初期的兩代的乍起乍落之後,中期之後竟有兩代都默默無聞,直到靖康之難發生前,才又出現一個吳革,而且並非蔭補,而是以「良家子」從軍,可見吳氏家族衰落之快。關於吳氏家族急速衰落的原因,學生認為可能有以下因素:
1由《宋史》本傳與四篇墓誌銘之中,似乎看不到吳氏家族成員試圖經由科舉制度取得更穩固的政治基礎的作法,也不曾見到家族中有提倡讀書考試的行為,雖然吳氏家族本身是從龍勛舊的後代,取得入仕機會容易,但這也導致本身能力不足以擔任多樣化的職務的缺點。
2吳元扆與蔡國公主的婚姻維持最多八年(983—990)就因公主重病過世而結束,只留下三個稚子,所以無法將這層關係加以深化,以確保家族更長久的權益。
3由於在吳元載治理之下的成都因王小波、李順之亂而淪陷,而身為成都之府的吳元載並不能有效彈壓便亂,最後離職受代時,居然還命奴僕將家當招搖過市,甚至乘坐肩輿。在太宗看來便覺得不可原諒,所以被降職看管。雖然弟弟吳元吉參加平亂有功,但還是無法挽回眷顧日衰的結局。
4就吳氏家族第三代而言,現在只留下一篇〈吳昭明墓誌銘〉,而他也只是擔任中下級地方官,其他兄弟與堂兄弟都是以禁衛官職出身,仕官經歷無法得知,而終任或最高官職都屬中下級官員,表示家族第三代中缺乏傑出人才。
5就目前所見資料而言,吳氏家族的聯姻對象多為禁衛出身的官員,並未和新興的文官集團產生密切聯繫,雖然吳廷祚他本身「好學,聚書萬餘卷.治家嚴肅,尤崇奉釋氏.」 、元扆「性謹讓,在藩鎮有憂民心,待賓佐以禮.喜讀春秋左氏,聲色狗馬,一不介意.所得祿賜,即給親族孤貧者。」 元輔精於書法,元吉文學素養不差,昭明「少有師法,……好史策。」 但這些個別案例似乎未在宗族中形成風氣。
六、關於史料比對的相關問題有:
1在《舊五代史》、《新五代史》與《宋史》當中,吳廷祚或被稱為吳延祚,不知是否是因為史書傳抄所產生的訛誤,只是學生閱讀時,發現這兩人應是同一人。因為兩人任官經歷都是一樣的,只是在《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和《宋史》的相關記載中名稱互異,而考異的註解甚至出現:「延祚本做廷做,從東都事略改正」但在學生現在所見文海影本的《東都事略》〈吳廷祚本傳〉中並未見到相關記載,不知所言依據為何。或許是刻本傳鈔訛誤所造成。
2吳廷祚的子嗣名字上,拓本都是光字開頭,而且順序與《宋史》本傳相同,可能傳主死後子嗣名字又有改動,因為另外兩篇〈吳元載墓誌〉與〈吳元吉墓誌〉都是以元字排行,蔣老師認為因為吳廷祚是在宋太祖開寶年間去世並下葬,但吳氏子孫卻經歷太宗、真宗、仁宗歷朝,所以為了避宋太宗諱,所以全部改「光」為「元」。元末在編《宋史》時,或許沒有看到這方墓誌銘,所以並未對避諱名字加以還原。
3在《全宋文》吳廷祚墓誌銘當中,第一行的官銜寫成「同中書門下三品」,但在《宋史》本傳中提到他在建隆初年就已經升任同中書門下二品,並提到原本官銜應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只因廷祚父諱弘璋,所以特地改官名為二品,而非平章事,學生再看拓本時,也認為應是拓本損傷,才會多出那一斜線。在吳廷祚何時「升品」為「同中書門下二品」的時間方面,宋璫的〈濮陽郡開
|
|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