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罕见的大接三
6 日为吴氏接三之辰。 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认为,吴氏系国家元老,不幸逝世,殊为国家莫大 损失。决定通令各省市一律下半旗致哀。并赠与其家属治丧费 2 万元。同时, 派伪议政委员会委员长汤尔和代表政府亲去什锦花园吴邸致祭。 接二,即“迎三送路”,乃旧时丧礼之大典。是日,中外名流、各界人 士、吴氏旧日属僚,均不约而同地冒着严寒,齐赴吴邸吊祭。什锦花园一带, 汽车婉蜒成一字长蛇阵,佳宾如云,长幼咸集,约数千之众。门前鼓乐声咽, 竟日传报不暇。 凡是吴氏亲戚友好,多主动身穿孝服或腰扎孝带。故宅内跻跻跄跄,一 片缟白,往来如梭,令人目眩。除自备孝衣、孝带的以外,吴宅赶制的孝服 截止到晚间送三,已发出 1000 余套,孝带、白纸菊花发出无计其数。 前去吴邸致祭的“名流”计有董康、马良、余晋龢、鲍观澄、汤尔和、 周肇祥、宋介、冷家骥、何丰林、殷汝耕等,下午为最盛之时,日本侵华军 ——华北派遗军最高指挥官多田中将偕笠原参谋长亦亲临致祭。伪治安部总 长齐燮元因与吴氏生前有“金兰之交”,特着孝眼往来照拂,颇为忙碌。至 于总招待则为王琦、梁柱二人;灵前招待为梁柱及米国贤。由于治丧处组织 健全,设备周密,故前后左右,井然有序。 各界赠送的挽联、花圈,琳琅满目。灵棚内外触目皆是。灵堂的帷幕两 侧挂着江朝宗的挽联: “感世谛之纠纷,五教未兴,君竟骑箕归紫阁; 读春秋之余义,一言足式,我思化鹤吊青冥。” 月台前四柱上挂着两幅挽联,一幅是张燕卿的: “不爱钱,不惜死,不依芘外人,持千秋论定公评首推健者; 能说士,能谈禅,能怡性书画,溯教载追陪和谊腹痛知交。” 另一幅是伪市长余晋龢的。文曰: “万丈云霄,便运会无常,终有大名垂宇宙; 一身盘错,愿英灵不昧,长留浩气护河山。” 是日,吴宅办了规模盛大的度亡道场,所用僧道之多,为民国以来“伟 人政客”丧事中所罕见。灵棚内高悬红、黄、蓝、紫、青各色经幡 40 幢。棚 内四面搭了三层经托子,每面三棚经,计雍和宫、隆福寺喇嘛两棚,白云观、 东岳庙道士两棚;潭柘寺、戒台寺、广济寺、法源寺、拈花寺和尚五棚;翠 峰庵尼姑一棚。共十棚经,总僧道达百余众。乐队亦有数班,除门前官鼓大 乐、灵前清音细乐之外,还有伪市府、伪警察局西乐队。更有普化小学学生 组织的古乐队,亦竟日参与演奏。 山东旅京同乡会于下午四时半在吴邸灵前进行公祭,由何丰林主祭,贾 茀荪司仪,并读祭文。文曰: “山东旅京同乡会何丰林等谨以清酒庶羞之奠,告于孚威上将军玉帅之 灵曰:蓬莱胜迹,毓秀钟灵,诞生人杰,骨气峥嵘。文章经济,海岱蜚声。 心伤国事,投笔请缨。轻裘缓带,韬略纵横。 兼坼开府,丕振成名。荣擢上将,朝野倾诚。力行廉介,矢志忠贞。 愤嫉末俗,邪说横兴。匡维吾道,笔诛舌争。等该著述,海内风行。 有功圣域,如日之明。晚年好道,书画怕情。静参禅蕴,诠注麟经。 春秋褒贬,秉若汤铭。何来厄运,如沸如羹。虫沙化幻,风鹤时惊。 东山在望,如望雨零。胡天不吊,劫数相仍。摧我柱石,坏我长城。 云霄惨淡,忽陨蒋星。况关梓谊,悼痛何胜,所堪共信,正气充盈。 精神不死,虽死犹生。心香一瓣,以誌哀荣。鸣呼尚飨!” 读罢,奏乐,举哀。 下午 6 时接三。首先由吴宅举行家祭,其子吴道时主持行礼。礼仪秩序 为,奏乐,孝子孝女出庐,跪,上香,叩首,献爵,叩首,兴,入庐。祭毕, 来宾齐向灵位三鞠躬,即行送三。顿时,鼓乐齐鸣,僧众点鼓,齐诵《登云 咒》全体举哀,哭号震天。其送三行列大致为: 由治丧处邀请的伪北京市警察局特派的数十名警士开路。金筒大号、官 鼓、唢呐、海笛等官吹官打二十四响器;身穿孝衣的执事夫高举白色半透明 的大气死风灯数 10 盏,间以六角形手罩子灯 16 对,为之照明。纸扎的全副 武装的卫兵 8 名,纸糊的绿帏官轿一乘,由纸轿夫 8 名肩抬,前后跟夫各一 名。由执事夫与纸人为伍,肩抬而行。后为纸扎开路大翻毛菊花青顶马一匹, 蓝篷暖厢三面玻璃窗的转轮大轿车一辆;跟马一匹;最后还有纸扎的马弁两 名,均骑马扛枪,马弁胸前还贴着吴家给写的名签;一曰“存仁”;二曰“存 勇”。表示护送吴氏灵车。在这些纸扎冥器的两旁,除了有伪警宪持枪护卫, 还有由治丧处指定的数十人,各手执用白蜡杆子糊成的刀、枪、剑、戟、爷、 钺、钩、叉等古代兵器,以便到焚化场看压烧活。冥活的后面是由伪北京警 察局派来的西乐团,以铜鼓洋号吹奏哀乐。后面依次为:送三的朋情来宾数 百人提灯执香步送,宛如一条火龙。雍和宫的喇嘛 13 人,拉着大铜号,扛着 大鼓,合奏西番乐;白云观的道士 13 人,身穿绣花对儿衣,敲打着铛、铪、 鼓;普化小学学生组成的古典乐队以笙、管、笛、萧、九音锣合奏哀乐;又 隆福寺喇嘛 13 人;东岳庙的道士 13 人;潭柘寺的和尚 13 人;广济寺的和尚 13 人;戒台寺的和尚 13 人;伪市政府西乐团 48 名;身穿大白孝袍子的亲族、 旧属僚等百余人;法源寺和尚 13 人;翠峰庵尼僧 13 人;堂祭清音一班;孝 子吴道时执挑钱纸 66 张,其它孝属则分别捧着上述番、道、禅、尼呈送给神 佛的疏表,走成单行。边走边高声举哀,每人都由两位至亲搀扶,并有警、 宪在两侧护卫,不准任何闲杂人等靠近。走在最后的是拈花寺的和尚 13 人。 因为吴氏生前皈依拈花寺全朗和尚,故拈花寺在度亡道场中是主体道场,以 “主人”的身份殿后。其后还有警察局弹压车;消防大队的消防车;跟随来
宾送三的汽车、自用洋车等。 整个送三的行列延绵数里,香烟弥漫,灯笼火把,一望无际。东四一带, 万人空巷,都到马路驻足而观,交通为之断绝,马路上的汽车难以行走,向 南去的人力车,均由便道上行走。可见吴宅迎三送路之举其规模势派之大, 景况之盛,谓为近世仅有,实非过誉。 送三行列出什锦花园东口向南,经东四北大街折向西行,至隆福寺神路 街焚化车轿等冥器,在熊熊烈火中,纸扎的卫兵马弁、魂轿车马纷纷倒化, 俱随吴氏去矣。 送三回来后,又有市商会在灵前公祭,由会长邹泉荪主祭,与祭者有商 会常委杨绍业等多人。 从晚间 9 时起,番、道、禅分别上座,施放了对台的观灯焰口。听经观 礼的亲友、旧属僚等约数百人。 次日,即 12 月 7 日,京津各大报刊均以“一代完人孚威上将军昨日接三 盛况”为题,做了详细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