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enter]从“耕夫”到艺坛宗师
http://www.ajnews.cn 2004年5月25日 安吉新闻网 [/center]
安吉,这块古老而神奇的土地,静静地卧于天目山北麓的竹海怀抱中;清沏的西苕溪水闪着银光迤逦出没于千山万岭之间,把这块土地滋润得生机无限、分外妖娆!诚如古人所叹:“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如画的山水确曾孕育了多少叱咤风云、各领风骚的风流人物,而吴昌硕,一位崛起于山村陋巷之中的艺坛宗师,即是其中的佼佼者——
<<风景独秀鄣吴村 >>
公元1844年(清道光二十四年)阴历八月初一日,安吉西北隅的山村——鄣吴村的一座深宅大院里传出了声声宏亮的婴啼声,宣告了一位艺术巨人的诞生。这位巨人后来用他那如椽之笔,纵横捭阖,在艺坛掀起阵阵狂涛,成为中国印坛盟主,成为“海派”艺术领袖,成为中国近代艺术史上的一座高峰。
吴昌硕故里鄣吴村,依山傍水,风景秀美。村后的金华山拔地而起,象屏风一般;一弯出自深山老林的清泉折绕而过,向东北流去注入西苕溪主流。溪南的玉华山与金华山遥遥相对;村东豁然开朗,良田千顷,阡陌纵横,俨然一片平原,愈显得金、玉二峰挺拔、秀伟,清代安吉乡土诗人王显承有《竹枝词》赞道:
“行到吴村香雨亭,柳丝斜拂酒旗青,
玉华、金华双峰峙,流水落花出晚汀。”
村东溪边,古树参天,遮云蔽日,绵延十余里,俗称“柳树窠”。鸥鹭盘旋其上,百鸟蝉鸣噪其间,因而鄣吴村古时又称“半日村”。曾有“截取知县”官衔,退隐于家的吴昌硕父亲吴辛甲,则更将自己的诗集题名为《半日村诗稿》。
鄣吴村吴氏,原非土著,关于吴氏族人的来龙去脉要上溯到八百七十余年前。那时,中原大地的一场战乱,很快使北宋王朝土崩瓦解,灰飞烟灭,连徽、钦二帝也做了金国皇帝的下囚。宗室赵构仓促泥马渡江,南迁杭州,偏安一隅;当时江苏淮安抗金名将吴 、吴王介之弟吴瑾,跟随着南迁的人流,展转来到安吉,择地而居。吴昌硕在《吴氏宗谱》、《吴氏列祖诸传》中追述了这段迁徙的史实:
“……十九公名瑾,为鄣吴村吴氏始迁祖。初居淮上一一时高宗南渡,公不欲居都会,拿舟泛苕水,曲折寻其源,抵安吉州南之鱼池乡即所谓鄣吴村者……今吾氏居是村者,皆公之裔也”。
吴氏家族不仅在金华山麓,凭借着丰茂的山林,肥沃的土地站稳了脚跟,而且因鄣吴特殊的地理位置(浙皖边境山区),在宋、元、明数百年间一直处于相对和平安宁的环境,得以繁荣发展,人口鼎盛。据光绪版《孝丰县志》记载:至清咸丰末年,鄣吴村已发展到拥有五六千人之众的大村;更为重要的是,明、清以降,吴氏族人重教之风日盛,——“几分耕耘,几分收获——因而藉科举之阶,跻身仕林者不绝于缕,人材辈出,群星灿烂。最著名的当推明嘉靖朝的“吴氏父子四进士”吴龙、吴麟、吴维岳、吴维京和清乾隆时的藏书家吴五凤等。
由于吴氏族人的惨淡经营,鄣吴村内,小桥流水,牌坊林立;街巷交错,卵石铺地;豪宅台门,鳞次栉比。村外吴氏宗祠,天官墓群,建筑精美肃穆。整个村的规模和声望超过了当时的孝丰县城,……因而“小小孝丰城,大大鄣吴村”的歌谣不胫而走,流传四方。鄣吴村成为安、孝两县乃至整个浙北地区著名的大镇。
<<书香继世,文采风流 >>
吴昌硕出生于鄣吴村世代书香门第,为吴氏二十二世孙。据《吴氏宗谱》记载:其父亲吴辛甲,为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举人,截取知县,著有《半日村诗稿》。其伯父吴开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