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故事2—至德西来话泰伯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陈国柱  文章来源: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1/9 21:37:42  文章录入:陈国柱  责任编辑:gohwu
 
的想法。有关这些的历史记载,都是非常明确的,没有必要凭空去挖掘无根据的“内幕”。他的出走、文身断发、礼让季历等,都是“让”的具体行为。退一步说,泰伯如果要争,太王生病时正是好机会,为什么反而要走﹖古公即使一定要让季历继位,也会妥善安排泰伯、仲雍,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出走。泰伯的主动离开周国,是出于对父亲的孝心及对弟弟的爱护,更主要的是他可能看到了昌的聪慧过人之处。他的辞让王位,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为周国长远利益着想的明智之举。另外有一点也值得注意,即泰伯没有生育,是“绝嗣之人”,这在继位上也是一个绝对的缺陷。古往今来的人之所以不信让王之说,是因为在阶级社会中人们都为争夺权位而斗得你死我活,哪里会肯相让﹖但是,普遍性中也有特殊性,像泰伯这样极个别的例子还是存在的。正因为罕见,才称为“至德”。 泰伯奔吴 《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 泰伯奔荆蛮,自号句吴(勾吴),其所居之处到底在哪里呢﹖《史记》张守节《正义》解释:“太伯奔吴所居城在苏州城北五十里,常州无锡县梅里村,其城及家见存。”“太伯居梅里,在常州无锡县东南六十里。至十九孙寿梦居之,号句吴。”这说明泰伯所居一直在无锡梅里,至十九世寿梦还在那里。据有关资料记载,泰伯所建的城到唐、宋时还在。 现代一些浮躁的研究者,不相信泰伯会千里迢迢从陕西岐山来到江苏无锡,他们认为泰伯奔吴的“吴”不是在无锡,而是在陕西,或认为是在安徽、在镇江南京地区等。但是,他们拿不出具有说服力的证据。而无锡,既有历史文献记载,又有泰伯墓、泰伯庙在此,当地有关泰伯的许多故事、传说,也决不会是先人凭空编造。关于文献,除《史记》之外,较早的还有《左传》,《左传·昭公三十年》:“吴,周之胄裔也,而奔在海滨,不与姬通。”“海滨”当然是在无锡一带吴的疆域后来扩展至东海边,而不会是在陕西、安徽、宁镇等地。《左传·哀公十三年》:“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说明吴是泰伯之后,故辈份居长。稍晚的记载有《后汉书·郡国志》注引刘昭云:“臣昭按:无锡县东皇山有太伯冢,民世敬修焉。去墓十里有旧宅、井犹存。”可见当地人世世代代都恭敬地祭扫泰伯墓;泰伯的旧宅、井也一直保存着。还有《吴越春秋》及后代的许多地方志,都有记载。吴国从泰伯、仲雍到夫差,共二十五世,六百余年,历历可考,皆在锡、苏含常熟、江阴、吴县,而“宫城”绝大部分时间在无锡梅里,并没有从外地迁来之说。从地名来说,无锡梅里,汉朝以后,一直到唐、末、元、明、清都叫梅里乡后不知何故改为梅村,其为泰伯居地无疑。而常熟简称虞又是仲雍的封地和葬地。因此,泰伯在无锡梅里创建勾吴是无可辩驳的历史事实。 那么,泰伯为何要沿着长江流域长途跋涉,来到无锡呢﹖目前还没有发现直接的资料,我们只能依照情理,作如下推测:一是因为周太王要废长立幼,泰伯既要成全父王的意愿,又不想惹出任何麻烦,就必须做得彻底一些,即远离周围,断绝往来。二是无锡一带属于荆蛮之地蛮是一种似龙似蛇、四足的动物图腾,宜兴闸口镇有唐代石刻为证,该地还有“岁末祭蛮”的习俗,这里的土著居民,可能和泰伯、仲雍封地的一些氏族有某种渊源。泰伯的封地为弓魚音姜,在今陕西宝鸡,仲雍的封地为虞今陕西陇县西南。弓魚、虞都和鱼图腾有关,而鱼、蛇都是龙图腾的组成部分。鱼族、蛇族蛮族在中华大地上都有较广的分布,并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进行交流、融合。中华民族统一的图腾龙的出现,正是各个氏族、部落互相融合的结果。泰伯、仲雍千里迢迢来到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