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年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3/27 23:10:58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吴三桂降生在中后所城一个低级军官之家父亲 吴襄于天启二年(1621年)中武举进士,这年,三桂已经十岁。 天启七年(1627年),在陕西澄城县爆发了农民抗粮的武装斗争,后来成为明末农民起义军主要领袖的李自成、张献忠等也在这时先后参加了起义 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 1629年),皇太极率八旗兵第一次突袭入关征明,设反间计,诱使崇祯皇帝将入援的袁崇焕逮捕。 天聪四年(崇祯三年),皇太极第一次率大军绕道内蒙古入关,祖大寿应援,在建昌相遇,吴襄率侦骑远探被围,三桂救父。 三桂见父亲被围,心急如焚,祖大寿以双方兵力相差悬殊,不敢出战,三桂率家丁20人,出城救父。后金一员将官拥纛旗向他冲来。三桂迅即搭箭,用尽气力,一箭射中,这员将官从马上跌落下来。三桂急驰近前,下马割取首级。不料此人受重伤未死,他一刀砍中吴三桂的鼻梁,顿时血流如注。他顾不得伤口,手起刀落,将这个将官的头砍了下来,飞身上马,呐喊着冲杀。寻到了父亲,大呼:“随我来!”数百名明兵都随他往外突围。 八月,皇太极发动了攻取大凌河(辽宁锦县)之役,大凌河城被围,辽东巡抚丘禾嘉督率总兵官吴襄、宋伟宋伟 九月中旬,后金兵一面继续围困大凌河城,一面又出击锦州,直抵城下,吴襄、宋伟率部出战,没有取得战果,便退入城中。 二十四日,太仆寺卿监军道张春又会同吴、宋两军援大凌河。明军渡过小凌河,行五里,“筑垒列车营”。后金兵扼守长山,明兵不得前进。 二十七日,皇太极亲率八旗骑兵,分作两翼,直冲明兵大营。阵势混乱 吴襄等未经接战,先自逃奔。后金兵趁势从后面追赶,疾追三四十里,才收兵,吴襄及其部属早已逃脱。 由于吴襄先逃,招致张春以下诸将33人都被活捉。自此,援兵断绝,祖大寿再也不敢出城突围,坐以待毙。败报传到北京,“举朝震骇”。在追究兵败责任时,给予吴襄以削职的处分。吴三凤裴国珍投降后金。祖大寿守城,因援绝食尽被迫投降。他以回锦州取家属脱身。回锦州后,还与皇太极秘密书信往来。他投降的事,很快被辽东巡抚丘禾嘉侦知,密奏朝廷。崇祯却按下此事不提,容忍下来。 崇祯四年,山东爆发了以孔有德、李九成为首的兵变。 崇祯五年 正月,孔有德回师攻下登州(山东蓬莱)。崇祯给吴襄一次立功赎罪的机会,特许以“戴罪立功”的总兵官随军出征。孔有德从海上逃走,率余部连同全部家属共万余人,分乘数百只船,航海辽东,投奔后金去了。吴三桂以游击将军跟随父亲与舅父祖大弼参加“平叛”。吴三桂在上百员战将中,他是资望最浅、年龄最小的一个,地位不显 吴襄作战勇敢,往来冲杀,表现出色。关宁监军太监高起潜为他题请,朝廷当即恢复其原总兵官职务 七月 吴襄被授为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百户世袭。 崇祯六年(1633年),吴襄以军功授为都督同知,荫一子锦衣百户世职。 清崇德七年(1642年),明与清在松山(辽宁锦县松山)决战,明军惨败,祖大寿率部献锦州城投降。按明律,他们的亲属都要受到牵连,但吴襄父子却是个例外,没受到任何责难。参加此役的吴三桂,战斗刚开始,就同总兵王朴等率部逃跑,以致明军全军覆没。事后,崇祯下令将王朴处死,仅给三桂降级处分。 崇祯八年(1635年),吴三桂23岁,提为前锋右营参将 崇祯九年(1636年),全国农民大起义已成燎原之势 皇太极于天聪十年(崇祯九年,1636年)四月在沈阳正式即帝位,变国号为“大清” 崇祯十一年(1638年)九月,他已是前锋右营副将。 崇祯十二年(163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