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源流、分布、谱牒、文物、人物小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gohwu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5 9:52:51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隐之。《晋书·良吏传》载吴隐,字处默,是魏侍中吴质的第六世孙。据说母亲去世时,他与胞兄吴坦之常半夜啼哭伤心。他们的哭声感动了上天,在葬母和祥祭之时,都有人群仙鸟为之哀鸣不绝。于是,吴隐之兄弟的孝名,传遍天下。吴隐之以孝名被委任入仕,先后任参征虏军事、晋陵太守、中书侍郎、著作郎等职。吴隐之为官清俭廉洁。他任广州刺史时,一改岭南往日贪赃枉法之风,深受朝廷的嘉奖,百姓的尊敬。至唐代,吴隐之家族的一个小女孩又传奇般地作了唐肃宗的妃子,而且生下唐代宗李豫。于是,濮阳吴氏更是风光无限。勃海吴氏家族成员南迁主要居住地为河南、河北以及江西一带。 南朝至德三年(585年),丰州刺史章大宝谋反,吴惠觉平叛有功,授丰州刺吏,后又出任建安太守。他择居清源山朋山(旧称屏山)岭后,其后裔先居建宁,后迁居福州。 唐中和元年(881年),吴玲、吴佩、吴融兄弟三人迁徙入闽。多支入闽的吴氏按其始迁祖的官职分为长史、司马、长官、中山四派,后来以司马派繁衍最盛。唐代,渤海吴氏的吴贞白举家从北方迁徙河南洛阳。他以道家为思想之本,无意仕途,平诗书自乐。他的儿子叫吴扬善,为武则天时的成均博士。 宋元时期,吴姓已遍布全国。濮阳吴氏的一支经辗转迁徙后形成根深叶茂的汝南——太原吴氏,渤海吴氏成员南迁江南后落地生根,在两宋时期形成江南第一望族吴宣家族。延陵吴氏也兴起。延陵吴氏主要有两大主系:一支为季札第四子吴子玉为始祖,世代族居延陵,产生了影响深远的吴氏军事世家甘肃水洛吴玠、吴磷家族。另一支为季札次子吴征生为始祖,南迁后在两宋产生了科举官宦世家吴相家族。元代始,广东、台湾、福建沿海地区的吴姓人陆续迁入东南亚各国和台湾。明清时期,吴姓的分布更为广泛,自上古保持世系传承不乱。福建、广东沿海一带的吴氏迁居台湾的逐渐增多。在台湾的历次统计中,吴姓人口在台湾排第七位。 二、入明与定居 南朝至德三年(585年),丰州刺史章大宝谋反,吴惠觉平叛有功,授丰州刺吏,后又出任建安太守。他择居清源山朋山(旧称屏山)岭后,其后裔先居建宁,后迁居福州。 唐开元十二年(724年),河南光州固始人吴图元,以治书御史奉命都统节制经略闽疆。他先住福州古桥头,反又迁居尤溪,子孙又分衍大田、漳平、安溪等地。 唐中和元年(881年),吴玲、吴佩、吴融兄弟三人迁徙入闽。多支入闽的吴氏按其始迁祖的官职分为长史、司马、长官、中山四派,后来以司马派繁衍最盛。至宋代,原居福建顺昌演山的司马派吴佩的后裔吴瓜迁居将乐县会石,繁衍到漠源乡曹溪、半路、甲头、漠源、神坑源等地。吴瓜系司马派吴佩的后裔,原居福州洪唐。唐末时,其先祖因不愿附属闽王(王审知)便弃官为民,从福州洪唐迁居南平桔溪(今南山镇)隐居。二世吴侃由桔溪迁徙顺昌演山。将乐分北、南片的吴姓。如安仁乡泽坊吴氏、大源乡肖坊吴氏,白莲镇、黄潭镇吴氏远祖原居江西南丰县金斗窠,后迁居泰宁。明万历年间,这支吴姓后裔吴伯俊自泰宁迁居将乐县泽坊开家立业。其子分九房。其一、六、七、八房俱无嗣,二、三、四、五房子孙满堂。后来有部分吴氏迁居大源、肖坊等地。 唐中和四年王审知入闽时,河南光州固始吴祭(字孝先,为泰伯六十二世孙)率族人相随。吴祭堂兄弟吴发、吴兴、吴瑞、吴良、吴斌6人分居福州、莆田、泉州、漳州、汀州等地,称为吴氏六祖;其后裔遍布全省各地。差不多时间入闽的还有吴宣。吴宣原居四川后迁江西南丰,后因战乱迁至福建汀州宁化县。 五代时,吴汉一族的后人、后唐恭议王的吴大郎兄弟3人及族人从江西饶州府乐平县吴家湾迁居剑州史溪馆。吴大朗的儿子吴十二郎有3子,其中第三子吴八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