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姓源流、分布、谱牒、文物、人物小议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gohwu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7/1/25 9:52:51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北方中国之虞传至第十二世时(公元前655年)被晋国灭亡。“而夷蛮之吴”却兴旺发达。仲雍的第十九世孙吴寿梦是个比较有作为的君主。经过他数十年的苦心经营和勇敢开拓,吴国成为拥有今江苏、上斑之大部与浙江、安徽之一部分地区的兵强国富的泱泱大国。 寿梦有5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味,四子季札,五子厥由。在兄弟中,吴季札最有学问和才华,而且又心地善良。寿梦想让季札继承王位;可是,他坚辞不受。寿梦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市南淹城)。他的三个哥哥先后为吴王,临死时要传位给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为“至德第三人”。所以,吴氏后裔以“延陵”为堂号,纪念这位先祖。其实寿梦之后,吴氏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是在政治充分发展,出现如阖闾、夫差等君主王室吴氏;另一支是季扎及其后裔隐居山野独立发展的吴氏,而且为最为兴旺的一支,陈留郡吴氏、长沙郡吴氏均为季札后裔。战国周元王仁三年(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吴亡国后,许多王室成员被强迁到越国做苦役。据《越绝书·记地传》载:越王勾践曾遣吴人修筑东西长达千步的吴塘。更王的吴国王室成员走上了被迫流亡异国的道路。他们“散处吴楚;闽越间。”如:吴王余昧的两个儿子盖余和烛庸,逃至楚,家族迁居河南沈丘一带;吴王僚的儿子庆忌家族曾先后流亡到宋国和楚国;阖庐之弟夫概迁居棠溪。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婺源,繁衍了江西的吴姓一族。诸樊一家逃到安徽歙县,繁衍了歙州吴氏一族。原居在始封地延陵的季札后裔也纷纷或隐居山林,或逃亡他国。季札的长孙吴濮婪携老母顾氏与妻仇氏,逃难到五湖。濮婪为了躲避越人的追捕,隐姓埋名,改姓濮氏。他们自到南宋时才恢复吴姓。季札的次子吴征生则逃到齐国(今山东淄博市)娶姜氏为妻;他的儿子吴启蕃投奔鲁国,官任鲁国相国,并娶鲁国贵族叔孙氏女为妻,因而家室又迁徙山东曲阜。 吴国亡国后,也有许多吴国王室的幸存者逃到海外邻国越南、日本、朝鲜等国。据说,日本王室是吴太伯的后裔。元代史官金履祥说:“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人海为倭。”(金履祥《通鉴前编》)《后汉书》载:东汉陈吴氏裔孙吴凤官曾任职乐浪郡(今朝鲜平壤地区)太守,举家迁到朝鲜。此后的历代王朝又有不少吴姓人迁入朝鲜,如今,在朝鲜143个姓氏中吴姓为20大姓之一。唐中期,渤海吴氏裔孙吴纳任官安州(今越南清化省)刺史,举家迁到越南北部。唐末五代时,南迁越南的吴氏裔孙吴权在越南建立吴朝。 西汉时,夫差的第六世孙吴芮因率领当地越人起兵起兵反秦有功,被封为长沙王,建都临湘(今湖南长沙市),食邑3千户。吴芮后裔数代袭承王位,吴姓也就成了湖南的名门旺族。东汉永兴二年(154年),吴郡太守糜豹在郡城(今苏州)建立吴太伯庙,奏请朝廷寻访吴姓正宗后裔主持庙祀。吴胜以声传《世系》进呈。于是,汉桓帝命以吴胜次子吴允承封为奉祀侯,徙往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主持吴姓始祖太伯庙祀。这向征着吴氏经600多年的转辗迁徙,又回归了故土江苏吴郡。三国时,苏州吴惴的女儿嫁给孙坚为妻(孙权的生母,史称吴皇后)。吴氏又以皇室外戚显贵于江南。吴姓虽然回归吴郡,但是,吴姓后裔已遍布全国。《元和姓纂》载:吴姓郡望有濮阳鄄城、渤海郡和陈留郡。著名的家族群体有河南上蔡的廷尉吴公家族、陈留吴恢家族、河南吴雄家族、岭南吴霸家族等。 汉至三国时就有吴姓迁居福建。 西晋“永嘉之乱”后,北方吴氏逐步向南迁徙。濮阳吴氏的许多成员从鄄城一带南迁至江南丹阳(今江苏镇江市)原吴国故地。家族中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清官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