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书籍 >> 探源 >> 正文
吴氏溯源
作者:吴加信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2-25       ★★★★★

 

三、以德治国,民富国强

泰伯“自号勾吴”,拥立为吴君之时,正值商末,这时岐山的周候国,伐犬戎,征密须,势力不断发展壮大。商王朝黑暗统治腐败至极,反商烽火四起,各路称雄。刚建立的勾吴国小而弱,为保卫民众生命财产,防御外来侵犯,泰伯选址梅里,构筑土城,以为国都。城曰“吴城”、亦称“泰伯城”。其城周三里三百步。外廓三百余里。城内建造宫室和民宅。此城是江南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也是吴氏的发祥圣地。

泰伯缔造了勾吴国,构筑了都城,势必设立官职,建立军队。尽管年代古远,记载阙如,一时难以考证,但仍可从许多遗迹中、从无数乡亲父老一代又一代的传说中得以印证。相传,泰伯城南的接岸船弄,是当年吴国驻兵的地方;“荒三千”中的那座“故文台”,就是吴国举行庆典、朝拜天地、检阅军民的地方。

泰伯在位的40余年里,不断地推动着勾吴国的发展和进步。他不仅大力发展农牧、冶炼、制陶等业,还努力发展贸易经济。这种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荆蛮文化的有机结合,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使勾吴成为“衣食足而礼义备,民生敏于习文,疏于用武”的礼乐之邦。《史记》和不少古籍文献,均证实它是“东南礼乐、实始基焉。”

以梅里为中心的勾吴国,在泰伯治理下,一步一步地从贫穷走向殷富,从落后走向文明,国强民富,国泰民安。

至德无名垂千古

泰伯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三以天下让”,开创勾吴国。而且在于他以谦让的风范和宽阔的胸怀溶于荆蛮习俗之中,并将黄河流域较具优势的礼义和生产技术加以糅合与交融,带领民众开创新的事业,使原来的荆蛮文化的文明价值提升了一大步。最终形成影响至今的“吴文化”。孔子赞叹“可谓至德也已矣”,司马迁《史记》列他为“世家第一”。他的丰功伟绩,永载史册;他的精神,万古长存。

相传,农历正月初九是泰伯的诞生日。为纪念他老人家,从古至今每年这一天,民众从四乡八镇赶朝泰伯庙。以后,发展成盛大的民间文艺演出活动,并形成集市贸易交流会。从农历正月初八至初十,三天中人山人海,盛况空前,且相沿成习,至今依然。梅村和鸿山民众,还在农历三月初三(今改为清明节)纪念泰伯逝世,家家户户备上洒肴,带上香烛和鞭炮,赴鸿山泰伯墓地进行隆重祭奠,怀念泰伯的三让美德和创建吴国的伟大功绩。百姓中也流传着“千树万木林森森,高山险路石磊磊,江南文化泰伯兴,吴歌如海源金匮”的歌词。

泰伯的崇高德行,为历代文人学士和骚人墨客所敬仰。除孔子在《论语·泰伯第八》中高度评价泰伯外,唐代诗人皮日休诗云:“一庙争祠两让君,几千年后转清芬;当时尽解称高义,谁敢教他莽卓闻。”明末无锡东林党著名人士高攀龙作《泰伯城》诗道:“泰伯城荒德未荒,至德遗址尚流芳;试观霸业今何在?不比勾吴让国香。”清初无锡诗人李崧作《泰伯墓》诗云:“三让成国业,东南文教开;勾吴冠中夏,陵寝仰崇台。古道不复见,斯民良可哀;空山闻落木,清响自天来。”2000多年来,歌颂泰伯的诗歌,有记载的达数百首之多。

从官方记载来看,泰伯墓,初为“民世修敬焉。”东汉永兴二年(154)四月,汉桓帝令吴郡太守糜豹修筑墓道茔门,这是历史上最早有关修建泰伯墓的记载。糜豹在《泰伯墓碑记》中写道:“其规模宏远,霞骏云蔚,巍然肖皇山之富焉。”同年十月,泰伯四十一世孙灌阳侯吴如胜向东汉桓帝进呈家乘世系,桓帝很高兴,赞叹道:“贤哉吴泰伯,庆泽弥流长。”并任命吴如胜次子允承为“奉祀侯”、作泰伯墓、庙的主祀官,岁时祭享。

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明帝下令,祭祀泰伯须用王者之礼。在墓前立“至德碑”,在茔门南建“享殿(堂)”,赐乐器于享殿。添墓、庙守卫五十人,在享殿门前立二十四戟为仪仗队。赐田地100顷,永立祭祀。令晋陵太守殷师管理,并封泰伯四十九世孙吴皋孟为“昭衍公”。

晋成帝咸和三年(328),诏吴郡太守虞潭主持庙祀,撰文立碑庙中。

南北朝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帝以太牢(牛、羊、豕三牲全备)祭泰伯,并“勒石于庙庭”。

唐贞观十三年(639),下诏重修扩建大殿庙门并遣礼部尚书韩太冲,著作佐郎童显致祭。钦赐金炉、香盆、花瓶及祭器一套,作永久供奉;还在享殿特建祭器库,添100户,立四季享礼。

唐贞观十五年(641),诏泰伯六十四世孙驸马都尉吴世伟置祭田千顷,永为庙祀。定下泰伯像衣冠式样。命太守捡校魏征撰碑于殿阶,派官员隆重祭祀。

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赐嘉、湖二府田386顷,永充庙祀。

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978),命朝散大夫梁周翰祭泰伯,赐金帛祝文,又赐墓旁苗田223亩,规定收入作为祭墓之用。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遣龙图阁学士孔道辅祭泰伯,赐绕墓田百亩,规定每年收入,入墓仓使用。

宋哲宗元佑七年(1092),帝赐“至德”匾额,遣官致祭。

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封泰伯为“至德侯”。

宋微宗崇宁元年(1102)封泰伯为“三让王”。

元成宗元贞二年(1296),诏祭三让王于“至德殿”。并赐金帛。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派御史中丞察罕贴木儿致祭泰伯。

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敕封“吴泰伯之神”,并规定春秋两祭。祝文曰:“三让至德,民无可称,周基八百,由斯而成。”

明弘治十三年(1500),无锡知县姜文魁“捐奉倡民”重修墓、庙。嘉议大史、吏部侍郎王鏊撰《无锡县重修泰伯庙碑》。

明弘治十四年(1501),总兵杨文建亭立墓碑。

明正德十二年(1517),无锡知县姜士元集资千五百金,重修泰伯庙,奉政大夫、户部郎中钱荣撰《泰伯庙赡田记》/

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地方善土倪程捐资修茸,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撰《泰伯庙记》。

明天启年间(1621-1627),无锡知县吴大朴修茸泰伯庙。

明天启三年(1623),著名东林党人华允诚立石墓表,高攀龙写碑文。

清康熙十三年(1674),无锡知县吴兴祚捐俸整修墓地,乡民捐田七亩四分,立碑记载。

清康熙三十年(1691),无锡乡贤蔡鹤龄修茸泰伯庙。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圣驾南巡,驻苏州行宫,御书“至德无名”匾额,赐庙供奉。

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三吴(今吴县、常州、丹阳)巡抚吴存礼修茸泰伯墓。

清雍正四年(1726),知县王乔林为墓立碑,“勒石永禁”。

清乾隆三年(1738),金匮知县王允谦“请帑重修”,更建享堂墓门。乾隆帝为庙御书“三让高踪”匾额。

清乾隆十六年(1751),乾隆第一次南巡遣散秩大臣乌木太祭泰伯。二十二年(1757)第二次南巡,遣刑部左侍郎钱维城祭泰伯。二十七年(1762)第三次南巡,遣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程岩祭泰伯。三十年(1765)第四次南巡,遣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张若澄祭泰伯。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邑令吴铖修泰伯墓。

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知县齐彦槐重修享堂墓门,并写门联“志异征诛三让两家天下;功同开辟一杯万古江南”。筑石围墙、建丰乐桥。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住持道士张矅修泰伯庙。

清咸丰十年(1860),住持道士戈培、许日新重修泰伯庙。

民国六年(1917)六月,代总统冯国璋题赠“端委风高”匾额。江西督军李烈钧题赠“至德无称”匾额。

民国三十七年(1948),族人捐资修泰伯庙,国民政府委员吴稚晖撰《重修泰伯庙记》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题赠“锡邑之光”匾额,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题赠“泰伯庙”匾额。

1957年,无锡县人民政府发出《关于泰伯庙等十一处文物保护的通知》。

1982年,泰伯庙和泰伯墓均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江苏省、无锡县两级人民政府拨款135万元重修泰伯庙。

19931998年,海外宗亲乐捐、修茸玉皇殿、三让堂、尊贤堂、泰伯古井亭、关帝殿、至德名邦大牌楼等。

中国香港吴多泰、吴雄,旅港吴氏宗亲会,中国台湾吴伯雄、吴天佑,献了堂匾;世界至德宗亲总会、台湾吴乾华,台南,苗栗等宗亲会献了抱柱联;吴天祐又献了红木祭桌,铜烛插。

1999年,经江苏省、锡山市两级政府的批准,鸿声镇政府决定全面扩修泰伯墓。由省市建委、省太湖建筑公司共同设计,历史研究等专家多次会同论证,决定按盛唐时的规模恢复泰伯墓风貌。墓区由原来的三亩左右扩修至二十三亩。巍峨古朴的宏伟建筑,布置考究的陵园建筑,历时年余,胜利竣工。泰伯墓成为名副其实的“江南第一古墓”。新扩泰伯墓,共耗资800余万元,其中政府及地方干群出资占半,吴氏海外裔孙捐资占半。

2000年泰伯祖墓扩建告成,激起海内外宗亲捐献《归宗碑》的热潮。首先由贵州毕节从数千里之遥送到祖墓,接着捐献的有四川简阳、湖南浏阳、江西九江、福建柘荣、周宁、新加坡延陵总会、江西兴国、湖北麻城、江苏沐阳、海南海口、广东吴川、福建象畔阙公委员会、四川垫江、浙江义乌、浙江文成、山东菏泽、福建寿宁、广东东莞,还有台湾地区吴季贤、美国吴祥发等二十四块。

2001年,香港特区吴天赐乐捐16万元,修建了泰伯庙后泰伯渎河驳岸,并建汉白玉泰伯渎纪念碑一座。

录自《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卷二·源流10~20页。

 

分享到: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