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差有三子:友、地、鸿。由于历史记载甚少,谜团重重。
(1)关于“友”的下落
1995年,我接到无锡市侨办的电话,说他们收到加拿大寄来关于夫差大儿子友的下落的信,后因侨办搬家,原信一时找不到,但被告知对方名经·铁木儿,蒙古族,我就按登记本上的地址给他写了信。1997年1月8日,他复信于我,整整写了八开纸四张,详细叙述了历史上我们所不了解的情况,弥足珍贵。自从夫差失国后,友率部北上,到了蒙古,改名换姓为铁木儿,在那儿生根繁衍,引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辉煌历史,但正史未有记载。其实在他来信之前,台湾友人沈映冬先生己告诉我一个重要信息,在蒋介石死后不久,台北、台南二地报纸分别刊登了国民党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博林的声明:从此自己复姓为吴,名化鹏,其哥名云鹏。这消息在台湾轰动一时,议论纷纷。我曾写信与他联系,但未回信,后与铁木儿谈及上情,他也讲是事实,从而使我们深信无疑。
经·铁木儿的父亲是思克巴图将军(汉名吴尚志,满名具敕琪王句 ),是国民党驻蒙古特派员,他有三个年轻貌美的匈奴赫连民族的女子为副室。其中王苏养的儿子,初名宗武,后被蒋介石收养,移居奉化,后迁台湾,毕业于台湾成功大学,1949年又被送至美国留学,归国后即任台湾蒙藏委员会委员长,他与经·铁木儿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都是友的后裔。这样就纠正了有些谱上所载友即是鸿,被放遂到江西婺源,有的说友死在战场上等等不实记载。
经·铁木儿的信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2)有关“友”的一些后裔的情况
据有些谱上记载,自夫差失国后,“友”的有些后裔就迁到吴县的大平乡尚望里,被贬为平民。那里靠近陆墓,确有不少吴姓。而今大平乡现改为开发区,己找不到任何遗迹了。
(3)关于“地”的去向
经·铁木儿信中也提到,“地”往东海去了(一度受阻于舟山群岛),即东渡扶桑,到了日本。《晋书》载:“倭者,自云泰伯之后。”元代史学家金履祥著的《通鉴前编》曰:“日本又云泰伯之后。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近代日本学者日下恒夫和乌越宪三郎的研究表明,吴人东渡日本大约在周贞定王十九年前后,与夫差失国年代相差不远。东渡日本的吴氏后裔,虽己完全融入日本大和民族之中,但仍留有不少祖根“吴”的标志,今日本的“吴”、“吴人”、“吴羽”、“吴汉”等就是从中国吴氏演化而来。日本《新撰姓氏录》说:“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可见一些吴氏己完全变成日本姓氏了。至今日本文字中的“吴”字与我国完全一样。
公元1700年明治维新前,日本学者松下见林在其所著的《异称日本传》一书中说:“吴之时,其国王姬姓;(之后)亡命日本,是日本开国之始。”由此可证实,夫差二子“地”东渡日本是事实。
(4)关于“鸿”的记载
据历史记载,吴国亡后,太子吴鸿被越国放逐到原来的安徽婺源(今属江西),一起去的人也不少,但一到那里,却是荒地一块,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很差,而鸿又年幼,无法把大家组织起来,于是有的人就脱离鸿,改名换姓,而远走他乡。有的仍跟随吴鸿,历经风风雨雨,终于扎下根,繁衍出鄱阳吴氏。鄱阳吴氏是当今江西众多的吴姓宗族中最古老的一支,经过漫长岁月,到宋代以后,鄱阳吴氏终于大有起色,宗族之中人才辈出,宋代有进士吴伸,元代有进士吴仲常,明代见于史书的就有进士吴镛等多人,清代则有进士吴焯等人。吴鸿在江西的子孙们日后还分衍出了浮梁吴氏、余干吴氏、乐平吴氏、安仁吴氏、进贤吴氏、南昌吴氏等多支吴氏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