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正确评价泰伯是关键 |
|
作者:吴伟勋 文章来源:至德文化博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1-25 热 ★★★★★ |
|
|
泰伯三让王位,南奔荆蛮,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件大事,好多史书都曾记载。然而对此人们有褒有贬。
贬者认为:泰伯父亲古公“欲立季历以及昌”。历者,适也。由于“季历贤”,其子昌有“圣瑞”,故古公常赞赏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深知父亲的意愿,自感不及季历乃至昌,看到自己继承王位的希望己落空,迫不得已,只好让位,自己远走高飞,逃奔荆蛮,并非是顾全大局,有意让国。是泰伯无能的表现,消极地避让,不值得称赞,更谈不上是高风亮节,道德高尚等等。
事实果真是如此吗?否也!当初,古公早有“剪商”之志,晚年更为坚定。因为古公认为“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所以古公为既不能违背王室传统嫡长子继承制,又不能如愿传位季历以及昌,于是终日闷闷不乐,以至病倒。古公的心事,已为泰伯觉察,他与仲雍商定,以替父采药为托辞,离开周原,避居“吴山”,让季历继承王位,以遂父愿,此一让。不久古公病逝,泰伯、仲雍含悲而奔丧周原。季历劝慰泰伯继承王位,泰伯坚辞不受,此二让。而后泰伯决心更大,带领部分“吴山”族人,跋山涉水,披荆斩棘,辗转数千里,来到长江三角洲太湖之滨的梅里,开创新天地。他入乡随俗断发文身,称自已为“刑余之人,不可为宗庙社稷之主”,真可谓悲壮之极。于是季历“权而受之”,“修先王之业,守仁义之道”。此三让也。
泰伯遂父愿,“孝”之诚诚;让王位,“忠”之贞贞。泰伯崇高的谦让品德和伟大的人格,连“至圣”孔子也赞叹:“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己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己到了找不出任何合适的词语来形容的极高境界。自古忠孝两难全,而泰伯虽生活在三千多年前,却把二者完美、和谐地统一了。泰伯有意三让王位,为周朝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难怪司马迁在《史记》中把他列为“世家第一”。也正因如此,周武王克殷后,求泰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周章己君吴,因而封之。
泰伯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三以天下让”,开创了勾吴国,而且在于他以谦让的风范和宽阔的胸怀溶于荆蛮习俗之中。他断发文身,与当地人民打成一片,并将黄河流域较具优势的礼仪文化和生产技术加以揉合和交融,开创新的事业:他带领百姓,克服重重困难,兴修水利,改堵为疏,先后开挖“九径一渎”,这“一渎”就是遗存至今的江南地区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它确保了农业的丰收和商贸经济的发展;又教人圈养野鸡、野鸭、野羊、野鹿,使之成为家禽家畜,从而提供了丰富的食品;制陶手工业又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青铜器的制造在吸收中原较为先进的铸造工艺并加以改进后,有了长足的进步;为了抵御商王朝及诸侯国的侵骚,确保勾吴国的长治久安,人民能安居乐业,泰伯率众筑城,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后人称为“泰伯城”,它是江南第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也是吴氏的发祥圣地。泰伯并建立了军队,泰伯城南的接岸船弄就是当年的吴国驻兵的地方,“荒三千”中的那座“故文台”就是吴国举行庆典、朝拜天地、检阅军民的地方。
由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两地经济文化的大融合,使荆蛮大地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来了富庶的曙光。“数年之间,民人殷富”就是最好的写照。泰伯仁爱的胸怀,卓越的才干,艰苦奋斗的开拓创新精神,赢得了百姓的拥戴,“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泰伯 ”(《史记》)。泰伯不以君主自居,“自号勾吴”。他以德治国,以人为本,民富国强,使勾吴成为 “衣食足而礼义备,民生敏于习文,疏于用武”的礼乐之邦。以梅里为中心的勾吴国,一步一步地摆脱贫困走向殷富,从落后走向文明,为日后繁荣发达的江南经济和光辉灿烂的吴文化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每逢正月初九—泰伯生日那天,四乡十多万人涌往梅村泰伯庙祭祀这位受人爱戴的江南始祖,泰伯受到古今中外上至帝王将相、政府官员,下至文人墨客、平民百姓的崇敬和赞扬,这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也是屈指可数的。这就是历史事实,事实胜于雄辩。这就是泰伯的至德精神,光芒四射。当今的无锡城市精神“尚德、务实、和谐、奋进”,三千多年前的吴泰伯在这方面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
|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