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做学问要与事业合而为一,读其文如见其人。文章要反映作者的思想、人格、事业,要有益于开发民智,增强国力,有益于社会。他师事曾国藩,为"曾门四弟子"之一。吴汝纶的主要著作有《易说》二卷、《写定尚书》一卷、《尚书故》三卷、《夏小正私笺》一卷、《文集》四卷、《诗集》一卷、《深州风土记》二十二卷。这些著作及他点校的各类书籍,都刊行于世。
吴汝纶娶一妻一妾,妻生四女,妾生一女一男。其独生子吴问生,少年有才,曾留学日本,后与其父的弟子们共同编辑了吴汝纶的诗文行世。吴汝纶是晚清学界通才大家,他的杰出成就,使其家族名留青史。
54.仪征吴熙载家族
吴熙载家族以书画而闻名于世。
吴熙载祖居江宁府,至其父吴明煌时始自江宁游历到扬州仪征,遂定居于此。吴明煌是一位有造诣的术士,因善相人面而闻名遐迩。
吴熙载原名吴运飓,熙载是其字,后为名,又取字让之。吴熙载为生员时即博学多能。他师从包世臣学习书法。包世臣是明末以来北方书法派的创始人,称"北朝书派",他集历代众家之长自成一体,"其着笔运墨自成风格","自谓合古人八法,九宫之旨"。吴熙载为包氏得意门生,他恪守师法,于书法之真、行、草、篆无所不工。尤其是吴熙载的篆书,功力特别深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过了他的老师包世臣。后来,吴熙载又学习作画,其绘画亦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咸丰中期,吴熙载去世。
吴熙载的书画,为传世佳作,至今为人们所诊藏。
55.太仓吴伟业家族
吴伟业先祖自元末由河南迁徙到江苏昆山,其祖父吴议又由昆山迁到太仓,遂定居于此。吴议有二子:长子吴瑗过继给伯父吴谏,次子吴琨颇有文才,但屡试不中,以教书为业。吴琨有三个儿子:长子吴伟业、次子吴伟芦、三子吴伟光都是州庠生。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晚年号梅村。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授官编修,历官东宫讲读官、左庶子,南明弘光政权授少詹事。清顺治九年(1652)应诏人京授秘书院侍讲,参与编纂太祖、太宗《圣训》。顺治十五年,升祭酒,后因母病故,辞官回家,康熙十年谢世,终年六十二岁。
吴伟业学识渊博,为人谦虚,从不自我标榜。他对经史疑义及国家典章制度都能原原本本地讲出来,他著作颇丰,尤擅长写诗,"诗文工丽,蔚为一时之冠",被人誉为"一代诗史"。其中写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圆圆曲》,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同时,吴伟业还熟悉音乐,喜好度曲填词,对杂剧传奇亦有很高的造诣,他的《秣陵春》传奇,被人称为"心史"。其主要著作有《春秋地理志》、《氏族志》、《绥寇纪略》、《梅村集》、《梅村家藏稿》等。
吴伟业性至孝,明清鼎革之际,家有老母,为尽人子之孝,加之与当政者不合,便离开了南明政权,回家侍奉老母,安度晚年。清朝定鼎后,他终究挡不住荣华富贵的诱惑,失节侍清。他黍食新朝俸禄,又不忘旧朝恩眷,这种尴尬身份和经历使他晚年一直处在矛盾和自责之中。"俯仰身世,每自伤也",临死前,他留下遗言"死后敛以僧装,葬我邓尉、灵岩之侧,坟前立一圆石,题日'诗人吴梅村之墓',勿起祠堂,勿乞铭"。看来他欲立志出家灵岩寺,对着"梅花甲天下"有"香雪海"之称的邓尉山,度过贞洁的来世。
吴伟业娶一妻一妾,生有三子九女。长子吴噪,字元明,号西齑,康熙时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亦为著名诗人,著有《西齑集》;次子吴晴早逝;三子吴喧,字5-"融,号退庵,官至寿光知县,亦为诗人,著有《退庵诗集》。吴畴}子吴霍字献可,曾刻印其父吴噪的《西齑集》行世。
吴伟业家族,是一个"自家人至奴隶盛通声律"的诗文世家。
56.常熟吴历家族
吴历的父亲吴士杰崇祯年间客死于河北。吴历有兄弟三人:长兄吴启泰、二哥吴启雍,他是老三。
吴历(1632~1718)又名吴子历,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他自幼聪明好奇,性格倔强,不拘常礼,曾师从著名学者陈瑚学习经学,师从大诗人钱谦益学习写诗,师从画家王时敏学画,他有多方面的学术成就,尤以作画称著。
吴历作画"心思独运,气韵厚重沉郁,迥不犹人","每用西洋法,云气绵渺,凌虚迥异平时"。他借鉴西洋画法,以新的构思,凝重的技法,给人以清新沉重感,自成一家画法,故此,吴历与其师王时敏及王鉴、王晕、王原祁、恽寿并称为"清六家"。
吴历晚年加入天主教,传闻他去了欧洲,实至澳门耶稣会,后在嘉定、上海传教多年,康熙五十七年死于上海,享年八十七岁。耶稣教士葡萄牙人孟由义为其立碑,题"天学修士渔山吴公之墓"。
吴历与同邑画家王翠本为知友,大约因人教故,二人晚年绝交。吴历入洋教,在学界儒林是很孤立的。他的著述有《墨井诗抄》、《三巴集》、《墨井画跋》等。
吴历有子吴天球等。
吴历家族,是一个以绘画著称,信仰洋教的名门。
57.苏州吴梅家族
吴梅,字瞿安,一字灵鹉,号霜崖,别号癯蛊、崖叟、逋飞、呆道人等。1884年9月11日生于苏州。
吴梅的祖籍是常州,后迁居苏州。
吴梅的曾祖父吴钟骏,字崧甫,号晴舫。清道光十二年(1832)状元及第,人翰林院。曾任湖州南乡试正主考官,两次作浙江学督,官至礼部侍郎。有二子:长子吴清彦,字小舫;乡试中举,荫承父亲爵禄,官至刑部员外郎。次子吴清蔚,字幼舫。
吴清彦有四个儿子:长子吴国楠,字晴孙;次子吴国梁,字崧孙;三子吴国桦,字崧孙;四子国楱,字声孙。
吴梅的父亲即吴清彦的四子吴国楱。1865年出生,自幼聪慧,智力过人,诗词、文赋、戏曲无不精通。十七岁参加乡试,名列第七,颇得祖父吴钟骏的喜爱。可惜二十二岁即去世了。
吴家在清朝中期本是苏州一带声名显赫的大族。但到光绪朝,即吴梅诞生之前已衰落。吴国楱去世时,吴梅只有三岁,失去经济来源的母子生活陷入穷困。八岁时,被远房叔祖吴长祥收为嗣孙。十岁时,终日愁苦的母亲也去世了。从此,孤苦伶仃的吴梅跟随叔祖生活。
吴梅十二岁开始启蒙学习。十五、十六岁连续两次应童子试,皆不第。此后,无意于八股科考,专心于诗文词曲的学习和创作。
1900年,吴梅与比他小一岁的元和县邹瑞华结合,从此夫妻二人一唱一和,生活和睦。1901年,吴梅被嗣祖敦促再赴考场,中秀才第一名,但在次年的乡试中再次名落孙山。
吴梅自幼年起即酷爱词曲,年稍长便遍读宋元词曲。1903年底,他以维新政变六君子被害为题写出了《血飞花》传奇。接着一发不可收:于1904年写成了歌颂瞿式耜抗清扶明的《风洞山》传奇和赞扬抗击帝俄侵略的《袁大化杀贼》;1906年创作了《暖香楼》;1907年又创作了歌颂秋瑾的杂剧《轩亭秋》,这一系列作品因紧贴现实,在当时产生了巨大反响。从1909年开始至1931年,吴梅先后任教于东吴大学、上海民立中学、北京大学、广州中山大学、上海光华大学、南京中央大学。这一时期,虽然辗转不定,但却是他一生中精力最旺盛,成果最多的时期,有《曲选》、《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等多部词曲著作问世。
1931年后,日本人侵中国,在动荡的时局和繁忙的教学工作中,健康开始受到影响,创作也逐渐减少。
1938年,日军一路进逼,在躲避日机轰炸的逃亡流离中身患症肿、哮喘等多种疾病,1939年1月,逃往云南大姚县乡下后,于3月17日病情加重而客死他乡。
吴梅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桃李满天下。当代著名的文学艺术大家,如朱自清、田汉、郑振铎、齐燕铭等都是他的学生。吴梅一生热衷于诗文词曲创作,有《霜崖诗录》、《霜崖曲录》、《霜崖词录》等多种著作传世。吴梅有四个儿子,按照吴梅的遗愿,全部学工科。其中老三毕业于上海交大土木工程系,从事铁路桥梁设计、施工。他就是当代中国著名的焊接技术专家吴林的父亲。
吴林,出生于1935年,二岁始跟随祖父逃难,祖父去世时,只有五岁的吴林又跟随全家辗转逃亡重庆、贵州等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才结束流浪,回到苏州。1950年,初中毕业,随父亲迁到上海,考入上海中学,后又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专业。1960年留校任教。1986年成为哈工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