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书籍 >> 社科 >> 正文
第十一章 学者循吏家风--兰溪吴氏二家族
作者:豢美    文章来源:《中华名门才俊·吴氏名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7         ★★★
第十一章 学者循吏家风--兰溪吴氏二家族

学者循吏家风

--兰溪吴氏二家族

兰溪属古代婺州(治所在浙江金华)。婺州文化发达,学人辈出,如开浙东学派先声,曾邀集"鹅湖之会",与朱熹、张拭齐名号称"东南三杰"之一的南宋哲学家、文学家吕祖谦就是婺州人,其学说被称为"婺学"或"金华之学",可见,婺州地区学术气氛之浓厚和理学之兴盛。到元代,婺州所辖兰溪叉出了吴师道、吴沉父子理学家,加之明初学者、循吏吴履,原本并不显赫的兰溪吴氏终于名重于时,成为元明之际的理学世家和循吏门第,为整个吴氏家族增添了光彩。

(一)理学传人吴师道家族

1.理学家吴师道

在今浙江中部偏西地区,衢江、金华江交汇而为兰江。兰江流经的地方,元代婺州改称路,兰溪改称州。兰溪风光秀丽,物产富饶,人杰地灵,是个藏龙卧虎之地。兰溪临近的婺源(江西今县)是宋代理学大成者朱熹的家乡。二程(程颢、程颐)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在元代已被政府视为儒学正宗。朱熹的三传弟子中有一个叫金履祥的是兰溪人,所以兰溪又是程朱理学的重要阵地,有丰富的文化蓄积。金履祥的弟子,是同郡邻县金华人许谦,许谦的传人就是兰溪人吴师道。

吴师道字正,生于元世祖至元二十年(1283)。在他无拘无束的少儿时代,便知道刻苦学习,并且已经非常讲究学习阅读的方法。他遍读百家,博闻强记,从小就表现出了未来大学者的潜质。

稍大一些,吴师道善写诗作词的天赋显露出来。他才思敏捷,思路开阔,下笔流畅,他的诗词,清新俊丽,潇洒优美,人人爱读,一直在朋友间相互传送。吴师道二十岁时,读了宋代大儒真德秀的著作,便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很快改变了爱好诗词文学的倾向,投身到儒学正宗理学的研究之中。从此他以儒家明王道,致太平,济世救民为宗旨,刻苦学习研讨儒家经典,以继承并弘扬儒家学说为己任。他反复钻研推敲儒家著作,力求掌握其真谛,不断剖析磨炼自己,以求达到新的学术境界。其不知疲倦,勇于探索的精神,使吴师道学问大进,儒学的功底愈益深厚坚实。

除了个人的刻苦努力之外,吴师道还非常谦虚,他经常求教于朋友和师长,如他曾带着儒家的"持敬""致和"等有关问题跑去求教于同郡学者、理学大师金履祥的传承弟子许谦,请求许谦给予讲解。许谦告诉他,理学的学问是没有止境的,多一分努力,就多一分收获,吴师道深以为然。从此,他更加广泛地涉猎儒家经典,学业更加扎实,功底更加深厚,造诣更加高远。他以发挥弘扬理学的义理观为自己的主攻方向,以批判异端邪说为先务,志在畅达理学发展之路。

元英宗至治元年(1321),三十八岁的吴师道参加科举考试,一举高中进士,被授予高邮(江苏今县)县丞。吴师道虽然是学富五车的文人学者,但却不是埋头书斋,不问世事的书呆子,他十分通晓书吏文法,明白为官之道。所以,他上任之后便踏踏实实勤勉工作,一扫过去衙门弄虚作假的浮夸之风,属吏们都能规规矩矩,尽职尽责,官衙作风为之一变。后来,吴师道调任宁国(今安徽宣城)录事,他刚一到任,便赶上了当地旱灾,因为庄稼颗粒无收,三十三万饥民等待官府的救济,吴师道来不及应酬社交,便立即投身于赈灾之中。他多方募捐,动员缙绅之家捐出三万七千多石粮食,缓解了灾情。同时,吴师道又主动向户部使臣汇报本路灾情,请求朝廷发粮赈济灾民,户部使臣为其至诚所感动,如实汇报了宁国路的灾情,朝廷发粟四石、钱钞三万八千余锭,作为赈灾的专项钱粮。由于吴师道的多方奔走,三十多万灾民才得以存活。因在宁国路录事内的突出政绩,吴师道升任池州建德(浙江今县)县尹。

在此之前,池州(今安徽贵池)郡地方豪民霸种郡学学田七百亩长期不还,池州郡命令建德县调查此案,建德县委任吴师道追究查处。吴师道不畏地方势力的恐吓威胁,大刀阔斧地给予查究。他按照郡学学田的地界文书丈量地亩,把学田的区位、地界一一理清,最后将其全部归还郡学,受到郡学师生的赞扬。当时,建德县的茶树种植并不多,但官府征收的茶税额却特别高,以致成为百姓的沉重负担。吴师道查明情况后,多方奔走,为民请命,据理力争,终于迫使有关部门减轻了建德县的茶税,为百姓办了一件实事。吴师道既让百姓得到了实惠,又使自己勤于治政的名声远近传播开来。

不久,由于中书左丞吕思诚、侍御使孙思立的联名推荐,吴师道被召到京城任国子监助教。这项任命,对学识渊博的吴师道来说如鱼得水,他的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在国子监任内,吴师道遵奉朱熹学说的宗旨,按照教育家、国子祭酒许衡所提出的教学方法,既向学生传授知识,又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以达到明善开弊,育人成才的目的,他因材施教,方法灵活,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在学习中间休息时,安排学生搞一些课间活动,使学习有张有弛。他平时除向学生传授理学这门主课外,还教授礼和算学等,对年龄小的学生,让他们多学习一些日常礼节和为人处世的规矩,或者让他们多学习投掷射箭,为了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吴师道还经常组织学生分组比赛,比赛输了的学生,就罚他们背书若干遍,国子监六个馆的学生,都认为吴师道是自己最知心的老师。正当吴师道在国子监教学得心应手,生活比较清静安逸的时候,传来了父亲不幸病故的噩耗,他立即辞官回乡,为父亲治葬守孝。守孝期满后,吴师道再回国子监,继续从事他喜爱的教书工作。最后,吴师道以奉议大夫、礼部郎中的官职退休回家。

顺帝天统二年(1344),吴师道在家乡去世,终年六十一岁。

作为朱熹的嫡传,吴师道极力尊奉理学,弘扬理学,排斥佛道等异端思想及流派。当时佛教虽然被元帝国视为国教,吴师道却毫不犹豫地斥"异端"。他撰著《异端说》,痛斥佛教、道教是蛊惑人心,诲民为非,他指责佛道塔寺、庙宇侵占民田,搜括民脂民膏,"天下塔庙,一郡动千百区,其后率占民籍十三,资产半有司之赋",更有甚者,一批社会渣滓、不法之徒加入佛道二教,借佛道之名以售其奸邪,"是以惰游者人焉,无赖者人焉,退官膏民见惩于有司者入焉,假借以肆贪邪"。吴师道十分中肯地指出,虽然加入佛道的人口众多,但大多数教徒只不过是盲从而已,"今也为其徒而不知其道,尊其道而不及其精者"大有人在。他十分肯定地说,佛道异端如此昏暗,"岂足恃乎?"它们是不会有生命力的,其为理学所取代是不可避免的。吴师道的"异端说"是一篇讨伐佛道的战斗檄文,充满了战斗精神和胜利信心,它集中体现了吴师道的政治趋向和学术观点。同时,这篇檄文,也为后人研究元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真实可靠的资料。

作为一代大儒,吴师道教学之余还有大量的著述问世。其主要著作有《易诗书杂说》、《春秋胡传附辨》、《战国策校注》、《敬乡录》等,另有文集二十卷,初名《兰溪山房类稿》,后来以致仕之官改称《礼部集》,二十卷中含诗九卷、文十一卷,另有附录一卷。

吴师道刻苦自学,艰苦创业,最后成为著名学者,他的成功为兰溪吴氏知名于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吴师道的学术,由其子吴沉所继承。

2.理学传

 

分享到: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