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继位不久,吴元康又改任澶州知州,咸平三年(1000),转运使刘锡上疏朝廷,报告了吴元康治理地方的突出政绩,宋真宗一面下诏嘉奖吴元康,一面改派他任宁国军留后兼定州(今河北定县)知州。当时镇守边境的宋将王超、王维忠为邀功,贸然领兵渡过唐河(今河北西北)与辽人交战,吴元废认为这纯属轻率之举,估计他们必然失败,就急忙增派大批州兵保护唐河河桥,做好防御的各项准备。果然不出所料,王超等与辽人一接触便大败而归,辽兵紧追不舍,吴元康急派兵接济宋军过桥,辽兵见桥上守军严整,准备充分,只好引兵而退。吴元康在定州任职期满,考核优等,按规定要升迁。定州军民官吏到朝廷贡献马匹,上表颂扬吴元废的善政十事,请求让吴元康继续留任定州,同时定州官民为吴元最建立功德碑,记载下他的德政,真宗皇帝并为此特别下诏嘉奖。
景德六年(1004),吴元康在定州任职五年后轮换回到京师,不久又转任武胜军节度使,任职三年。景德三年,阴雨连绵,皇陵区内积水成灾,大臣公使要挖沟排水,整修设施,以维护皇陵寝宫。吴元康被任命为修诸陵都部署,主持此项工程,内侍副都知阎承翰为其副手,他们团结合作,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完工后不久,吴元康又被任命为潞州知州。当时,并州、一代州、泽州、潞州都分别掌握部分戍卒,后来各州兵权都归并于太原府。至此,吴元康以皇亲任本镇大吏,就把原来分属泽、潞、晋、绛、慈、隰、威胜七州的军权,集中起来,统一管理。后吴元康又分别担任过检校太傅、徐州知州等职,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病逝,享年五十岁。死后,真宗发布制书赠其为中书令,谥号"忠惠",其家子弟中加官晋爵者多达五人,次年正月上元节,京城官民像往年一样要赏灯,但这天恰值为吴元宸举行葬礼,为此皇帝下令,改为第二天晚上为观赏灯节会,由此可见真宗对吴元废的敬重。
吴元康性情谦和礼让,做事谨慎。任官地方期间时时怀有爱民之心,常常为百姓排忧解难;他对同事及所属官吏,以礼相待,没有一点皇亲国戚的架子。由于他的品德高尚,所以一直深受所任地方官民的爱戴。吴元废生活俭朴,不恋声色狗马玩好之类,几近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他的个人喜好,惟有读书,尤其是钟情于《春秋左氏传》,其身所至,此书必随。他做官清廉,家境并不宽裕,但他友爱族人,把所得俸禄和赏赐之物,都分给贫困族人,接济他们的生活。在赴徐州上任时,他曾上表朝廷说"我的宗族族属人口众多,他们中为朝廷做事,享受朝廷俸禄的都写在表上了,其余的族人,就将我的俸禄平分给他们,把他们赡养起来吧。"吴元废就是这样,自己家中有困难也不向朝廷伸手。他的妻子蔡国公主有个奶妈享有进宫参拜皇帝的权利,吴元康担心她到宫中后毫无节制的随便请求赏赐,就告诉皇后拒绝带奶妈入宫。宋真宗对吴元康的人品十分赞叹敬服,故在皇宫众多女婿中,他只称赞吴元康最贤德。当得知吴元康患病,山南东道的官府没有及时向上级报告时,便下诏申斥了该道的属官。吴元康病故后,真宗十分伤感惋惜。
吴元康有四个儿子:长子吴守礼官至登州(今陕西澄城县)刺史,因为他是皇帝的外甥,又特别赠官为和州(今安徽和县)防御史;次子吴守严、三子吴守良官至内殿崇班;四子吴守让,官至阁门祗侯。
吴元康的四个儿子中吴守严后代最为兴旺。吴守严有两个儿子:吴承嗣,吴承绪,真宗天僖年间,二人都官至殿直(低级武官,皇宫卫士)。吴延祚一支,历后周至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四代为官,两朝丞相,一朝驸马。数十年间,门庭显赫荣耀,由此,太原吴氏成为宋代开国后吴氏宗族的第一望族。
(五)壮烈殉国的吴革
吴延祚的第五代孙吴世勋、第六代孙吴用效概因无显赫事迹而皆史籍缺载。至第七代,出了一位铮铮铁骨为国捐躯的英雄,即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吴革。
吴革,字义夫,传称"华州华阳人"(今四川成都市)是太原吴氏的族属,吴元康次子吴守严一支的后裔,大约于北宋末年吴革随父吴用效由太原迁居华州华阳。
吴革自幼聪颖好学,有先祖遗风,但他更喜欢谈论军事,研讨习武用兵之道。北宋朝廷积贫积弱,积重难返,到了后期更显萎靡不振。但面对北方新兴的金国的威胁,有志青年纷纷习武自卫,投军报国。吴革曾两次报考进士科,结果均落第,于是决定另辟蹊径,投笔从戎,到泾原军(治所
今甘肃平凉)参军。时北方的金人屡屡南侵骚扰,吴革率兵参加了对金兵的作战,曾解辽河之围。后来吴革作为使臣出使金国,面见金军统帅粘罕于统帅府时,只是揖手而不下拜,以示对等有礼。他大义凛然,字正辞严,痛斥粘罕贪利背义,破坏宋金之间协议和约的行径。粘罕理亏词穷,在威武不屈的吴革面前,只好做出一些让步,同意撤出侵占的北宋威胜军的诸屯所,并以国书的形式予以保证,接着又以对等国家使者交往的规格,礼送吴革回宋。吴革回到京城开封,宋钦宗询问他对金割地与否的利害关系,吴革坦率直言,他对钦宗说:"金人有吞并我国之意,我愿意到关中调动全部兵马赴京做好防御抗敌的准备",钦宗采纳了他的建议,诏令他为武功大夫,阁门宣赞舍人,持节通告陕西等地,聚集兵马来京城勤王。吴革离京西行,没走多远,就听说金兵再次侵犯东京,于是又赶回京城,参与抗金斗争。途中,他遇到北宋名将张叔夜率兵三万前来勤王,便同张一同人城。进城后他一再向宋钦宗进献御敌之策:一是宋钦宗出巡秦川,暂避敌锋,准备动员全国抗战;二是请求宋钦宗主动派兵出城袭击金军,迫使金军不敢贸然进城;三是请求举城一战,大开各城门,同时出城攻敌,牵制敌人,令各地勤王军配合京城驻军全面出击,能进攻敌军者主动进攻,能从背后袭击敌人者立即出动,能接应抗敌军队,支援前方作战者立即行动起来,举国上下,同仇敌忾,一鼓作气,定可击败金军。但此时朝廷中的主降派已占上风,吴革等的抗战主张不能使宋钦宗入耳。宋钦宗轻信投降派的言辞,一味求和,不做战争准备,北宋王朝的灭亡。已不可挽回了。
不久,金军进攻东京安上门(宣化门),他们挖地道壕沟,步步接近城墙,同时,还把挖出的土石堵塞城中的出路,以将整个京城包围起来。吴革建议城中守将掘开附近的蔡河水以灌其壕沟,阻挡敌军的进攻,城中守将不听其策,等到宋军打算采用吴革的计策时,金军早已觉察其战斗方案中的弱点,率先泄干了蔡河水。至此,城中的宋军除了投降,就只能坐以待毙了。
腐败无能的大宋皇帝亡国投降的时候到了,宋钦宗亲自到金营中呈献投降书。摸不清底细的吴革以为这是钦宗中了敌人的阴谋诡计,因而立即去找张叔夜协商,吴革提出他欲到金营中见其主帅计议谈判,张叔夜问他去金营的目的是什么,吴革回答说,一是请求天子返回皇宫,二是要求金军撤回,三是吴革以死尽忠。张叔夜为其壮举感动,将其意见转报朝中执政者。执政者扣压了吴革的意见书,没有呈报给皇帝。当然,不管扣压与否,吴革的三个目的,除了以死报国尽忠外,其他是根本无法实现的。随后,太上皇宋徽宗以及皇后妃子、太子、皇室宗亲、宫中人员等都离开皇宫赴金营投降,吴革劝说守城大臣孙傅等请求太上皇等留在城中,这同样也是不可能的。于是吴革就与孙傅计议,在启圣僧院设一处赈济局,招募无家可归的士民人等前来就食。开局赈济的第一天,就有上万名饥民前来就食,吴革等按军事编制将这些人组织起来,进行训练,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