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书籍 >> 历史 >> 正文
吴佩芳 创办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小学
作者:吴志刚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28         ★★★★★

吴佩芳(1931-  )江苏苏州人。上海市建襄民办小学校长,全国优秀儿童教育工作者

 

创办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小学 

吴佩芳为人们所熟知,缘于曾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风靡一时的沪剧《鸡毛飞上天》。

    “从前有一个小姑娘,她真想背上书包上学堂。怎奈她三岁亲爹死,家中无钱又无粮……现在已把老师当,教的是一班小学生。她总是把从前吃的苦,桩桩对着同学讲。要小朋友们都晓得,能够读书非寻常。”

    《鸡毛飞上天》中脍炙人口的唱词,反映的正是吴佩芳这位从扫盲班走出的家庭妇女,与其他两人一起,白手起家,创办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小学——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的故事。

    吴佩芳,1931年生,江苏苏州人。1958年创办新中国第一所民办小学——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历任建襄小学校长、中国教育工会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市伦理学会副会长等。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优秀儿童教育工作者”等称号。她的办学事迹被改编成沪剧《鸡毛飞上天》和电影《春催桃李》后,享誉大江南北。

艰苦办学

    吴佩芳为何想到要创办民办学校?这与当时的一项国家政策有关。

    1958年,国家把小学生入学年龄提前了一年,入学人数一下子多了不少,可公办小学规模有限,难以接收所有适龄儿童就读。吴佩芳所在的徐汇区建襄居委会,有七八十个孩子进不了学校,又没人管,整天在弄堂里玩耍。这时,正好国家提出了“全民办学”的口号,身为居委会文教副主任的吴佩芳,闪出了办民办小学的念头。

    “其实自己的学历也不高。当时也没有其他的想法,只想着把自己所有的知识都教给孩子们。”吴佩芳说。解放后,只读到小学三年级的她参加了里弄的扫盲班,摘去文盲帽后又自费念了初中。

    白手起家,困难很多:校舍、设备、师资从哪来?艰苦奋斗成了唯一的选择。

    没有开办费,吴佩芳就和另外两名家庭妇女殷祖懿、江镜容各拿出30元的积蓄办学;没有教室,就借来里弄面积仅18平方米的汽车间;没有桌椅,就廉价买来一批扫盲班的旧桌椅,自己动手修理;没有办公室,即把一个楼梯的拐角作为办公的地方。最终,没花国家一分钱,她们把建襄小学办起来了。学校开班时,第一批学生有76人,分为两班,上、下午轮流上课。

    教育是科学。要办好学,光有热情显然不够。吴佩芳三人都是家庭妇女,没有教学经验,她们就刻苦钻研,边学边教,轮流到附近的公办学校听课,一边记笔记,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坚持了一年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建襄小学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一个学年下来,学生的平均成绩赶上了公办学校学生,得到了附近家长们的认可,都把孩子送到这里来上学。

    吴佩芳依靠“不怕困难,勇于挑战,勤勉务实,不断创新”的办学精神,使学校逐步走上正规,成为民办小学的一面旗帜。她艰苦办学的事迹上了报纸的头版头条,被改编成沪剧《鸡毛飞上天》(“鸡毛飞上天”的意思就是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并被拍成电影《春催桃李》。1960年,吴佩芳参加了全国文教群英会,还先后当选“全国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人大代表。

 

分享到: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