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物理第一夫人--太仓吴建雄家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豢美  文章来源:《中华名门才俊·吴氏名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7 11:28:03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率团练随李鸿章淮军东授上海作战有功,升知县。二年,配合清军攻嘉定等地有功,加同知衔,人淮军领华字副营。三年,随清军攻嘉兴,因先登城有功升直隶知州,赐花翎。此后,又与其兄吴毓芬防守溧阳,剿杀了林得英、黄有才、黄金龙等领导的义军,调守长兴县,又与其兄突袭泗安镇农民起义军,叙功升知府。五年率军守扬州,追叙前功以道员叙用。六年,捻军首领赖文光在山东突围后进入江苏境内,当行至扬州东北湾头瓦窑铺时,被吴毓茼设伏袭击,赖文光伤重被俘,吴毓蔺又因此功以道员记名简放,次年加布政使衔。十年被李鸿章调任海防营务处,管天津机械局。光绪元年(1875)授天津河间兵备道,在此做了一些兴修水利的好事,光绪八年病死。死后受清廷优恤,配享天津曾国藩祠,在扬州建专祠祭祀。

吴毓菌兄吴毓芬,也因从军而得官。

吴毓蔺、吴毓芬兄弟,由办团练而为朝廷要员,其家族也由此而知名显赫。

49.皋茼吴可读家族

吴可读家族是以吴可读的迂腐而成为名门的。

吴可读(?~1879)初以举人官伏羌(今甘肃甘谷县)训导。道光三十年(1850)魁,授刑部主事,升员外郎。因父亲去世,他辞官回家守孝,主讲茼山书院。后至京城以故官起用,升吏部郎中,转御史。此后,正值各国使臣晋京朝拜皇帝,时因外国使臣是否向大清皇帝行跪拜礼而引发外交争论,吴可读上疏请免去外国使臣的跪拜礼,遭到时政的批评。乌鲁木齐提督成禄诬民为逆,杀百姓冒功请赏,为左宗棠弹劾,吴可读复上疏论成禄可斩罪十条,不可缓杀的理由五条。后廷议将成禄"斩"罪改为"监侯"罪,吴可读极端愤恨,他上疏力争斩杀成禄,疏中有"请斩成禄以调t甘民,再斩臣以谢成禄",因语言憨厚直率,遭朝廷呵斥,罚降官三级。吴可读为此愤而辞官归乡,仍执教蔺山书院。

光绪帝即位后,吴可读再起用为吏部主事。光绪五年(1879)同治皇帝安葬惠陵,吴可读自请参加安葬大礼。大礼完毕后,他到苏州,晚上在一座废寺中上吊自杀未绝,又喝毒药身亡。他怀中留有遗疏,请求为同治皇帝立嗣。吏部奏闻朝廷后,朝廷奖励其忠诚,给予优恤。并定议,以光绪皇帝之统为同治之宗。

吴可读临死前给其子吴之桓家书,称其出苏州城一步即非其死所。其子吴之桓按其遗志,将其安葬在苏州城内,其所居的城南旧宅,为崇拜者改为祠堂以岁时祭祀。

吴可读遗疏要朝廷"毋争外国之所独争,为中华留不尽;毋创祖宗之所未创,为子孙留有余"。他对外妥协,对内守旧,代表了当时部分人的心态,有一定社会基础,故其名声大振,其家族也由此而成为名门。

50.吴江吴兆骞家族

吴兆骞(631~1684)字汉槎,顺治十四年(1657)举人。因该期江南乡试出现了纳贿风波,主考官被杀,吴兆骞受牵连被流放到宁古塔(今黑龙江省宁安县归街镇),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其友顾贞观为其托情输银,才被赦还归乡。在宁古塔的二十余年,他政治失意,思想忧愤,生活无聊,便把自己的感情都寄托在诗文之中,后辑为《秋笳集》行世。其诗多写关外景色和抒发自己的怀乡之情,部分作品指斥沙俄侵略,歌颂黑龙江流域军民的抗俄斗争,表现了一个爱国文人的博大情怀和崇高气节。

吴兆骞为人忠厚,交友真诚,他遭流放后,其挚友同邑学者计东,即以其女妻吴兆骞幼子,帮助其家渡过难关。

吴兆骞的弟弟吴兆宣喜爱文学,他对南北朝时期的宫廷文学"徐庾体"情有独钟。他对"徐庾体"的两位代表人南朝文学家徐陵(字孝穆)和北朝文学家,官至北周开府仪同三司的庾信的诗集都有注释,撰有《徐孝陵集笺注》六卷(后一卷为徐文炳续笺)、《庾开府笺注》十卷。此外,吴兆宣还有五代后蜀文学家韦般编选的唐代各时期的闺情诗集《才调集》的注释本以及徐陵的诗集《玉台新咏》的注释本。吴兆宣的这些撰著,康熙年间都有刻本行世。

吴兆骞、吴兆宣兄弟,是清初著名的文学家,其家族也以文学著称而为名门。

51.蒲州吴雯家族

吴雯的父亲吴允升,原籍辽阳,因其任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学政,死于任所,故安葬在蒲州,吴雯一家遂定居在蒲州,成为蒲州吴氏。

吴雯少年时期性格开朗坦率,才思敏捷,博闻强记,有书必阅,知识渊博,尤其喜欢写诗。他的父亲吴允升曾带他到京城游览,以好友、清初知名诗人刘体散文家汪琬的成就激励吴雯,使吴雯学识大有长进,并被其父的另一位好友、大文学家王士桢视为"仙才"。吴雯曾同知名学者叶方霭一起当差,叶读了吴雯文中的警句后曾就其府邸造访,由此吴雯的名声大振。当时的大文学家冯溥曾拿出扇子向吴雯求诗,吴雯当即大书绝句于扇回赠,没有丝毫的阿谀卑色。吴雯的这种独立人格决定了他不会随波逐流,故而他虽学富五车却屡第不中,对此,他也不觉得后悔。慈母去世后,吴雯积忧成疾,不久也在终生没有功名的情况下去世。

吴雯居住在太行山下的莲洋村,他把自己的诗集取名《莲洋集》。其诗整清洁,有其同乡大诗人元好问的文风。

吴雯虽无科举功名,但他以真才实学而名闻学林,其家族也由此而美名远扬。

52.巴陵吴敏树家族

吴敏树的父亲吴达德,是巴陵(今湖南岳阳)的大财主。有一年发生饥荒,吴达德贷给穷苦的饥民一万多石稻谷,灾后也不要借贷者偿还,因此义举吴达德在两湖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其家族也知名于世。

吴敏树字本深,自幼好学,写文章讲求标新立异,不为世俗的议论所左右,道光十二年(1832)考中举人。当时散文家、官至户部侍郎的梅曾亮在北京大力宣传倡导其老师、桐城派代表作家姚鼐拟古的学风,主张文章必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来阐述儒家的义理,以阳刚、阴柔区别文章的风格,在当时颇有影响。吴敏树在偏僻的巴陵,不曾与当世的文人名士接触,便将明代"唐宋派"作家归有光的文章整理成册,当他到北京后,与梅曾亮的主张不谋而合,于是京城到处传说吴敏树能写古文。

吴敏树与其同乡、在北京任侍郎的曾国藩交情深厚,后来曾国藩成为湘军统帅、朝中权贵,想让吴敏树为其幕僚,吴敏树坚辞不就。

吴敏树相貌和善但气宇不凡,他意气超脱,对于日常的人情世故及喜怒哀乐之事从不放在心上。他曾被选任浏阳训导,上任不久即辞官而去。他曾登家乡洞庭湖滨的君山(亦称湘山、洞庭山)红楼,诗兴大作,写有佳句,学者们称他为"南屏先生"。六十九岁时,吴敏树去世。

吴敏树有著作《拌湖文录》行世。

吴敏树家族,是一个以文学而知名的晚清名门。

53.桐城吴汝纶家族

安徽桐城吴氏,元明之际由徽州迁徙而来,吴汝纶家族是桐城吴氏三个支系中高店吴氏的一支。

吴汝纶的先祖,除其曾祖父吴太和有个候选府经历的功名外,余者皆不见于史载,其父吴元甲曾为孝廉方正,做过曾国藩的家庭教师。

吴汝纶字挚父,他在四个弟兄中排行老二。吴汝纶少年时代,家境并不富裕,他曾在鹅蛋壳中灌入松脂照明读书。因学习刻苦,年少已有文名。同治四年(1865)吴汝纶考中进士,任内阁中书,曾国藩欣赏其才学,引为自己的幕僚,比其为汉代奇才祢衡。后来,吴汝纶又任李鸿章幕僚。曾、李二人都是握有实权的朝廷大臣,他们给朝廷的奏疏,多为吴汝纶的手笔。后吴汝纶任深州(治所深县)知府,他为政注重教化,不怕权贵,将该州豪民侵占的村学田一千四百亩划归书院作为经费。他曾聚集该州三县的高材生于一堂,亲自为他们讲课。其讲课之精彩,生员们忘其为官吏而只认其为大师。后又任冀州知州,使深、冀两州的教育在整个京师地区领先。在冀州,吴汝纶注重兴修水利,扩大灌溉面积;保护商人,发展贸易;他礼贤下士,亲自举荐了十几名人才,每个月都到书院征求生员们对施政的意见,表现了一种新型的官员风格。

后吴汝纶因病乞求退休。但此时正值朝廷兴办京师大学堂,他被举荐为五品卿衔的总教习,在一再推辞不允的情况下只得就任。他曾到日本考察学制,受到日本教育名家的推崇。回国后,先在家乡试办近代小学堂,筹办成功不久,他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四岁。

吴汝纶认为,中国的文化优于西方,但要学习西方"博物格致机械之用",他以此教育学生,也喜欢与西方人交朋友。

吴汝纶经史子集无所不通,尤其对《史记》,能发掘司马迁的"立言微旨",对汉魏以来各大家的诗文,也都有校勘。他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