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现代史文学栋梁--义乌吴晗家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豢美  文章来源:《中华名门才俊·吴氏名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7 11:26:24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第二十七章 现代史文学栋梁--义乌吴晗家族

现代史学栋梁

--义乌吴晗家族

吴晗是中国现代著名的明史学家。他早年经过艰苦的求学之路而成为才华横溢的清华学子。毕业后受时代感召由学术而投身民主与抗战行列。文革中以《海瑞罢官》而卷入政治运动遭迫害致死。吴晗的生平,映衬了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的关联。

(一)家族渊源

吴晗原名吴春晗,字辰伯,于1909年出生于浙江义乌吴店苦竹塘村。义乌是古越国之地。秦始皇始设郡县,唐朝改名为义乌,之后历代相沿。义乌山明水丽,人民勤劳灵秀,尚勇武,重气节。这里曾经产生过抗倭名将陈大成、王如龙;产生过三千"戚家军";这里还出现过著名的抗金名将宗泽;这里的人民勤劳敦厚不甘屈辱,有"贫民不做富贵人仆,贫女不做富贵人妾"的乡谚。

义乌的吴姓,系源于山阴吴氏,是山阴吴氏的一支。据说宋代吴相之子吴造任义乌县主簿,后吴造之子吴让留居义乌,成为义乌吴氏的始迁祖。吴店位于义乌县的西北部,吴店吴氏的始迁祖则是吴璞,于咸淳年间(1265~1274)率族人由石溪迁至此。苦竹塘是距吴店三里之遥的一个村庄,村庄因塘而得名。到吴晗生活的二十世纪初期,苦竹塘村已经约有将近一百户人家,人口近五百人。因这一带常发生涝灾,因而地少民贫。吴哈一家是在祖父吴懋环时期从吴店移居到苦竹塘的。那时候,他家的家堵钚眇掂岔密旱槠环目县一介农昆沿右{轰讨书.列罢晗的寨殡珏,才中了一个秀才。辛亥革命以后,科举致仕的路被阻断了,吴殡珏考入浙江高等巡警学堂。从巡警学堂毕业后,在石溥、岱山等地辗转做了十几年警佐。家里有了一定的收入,除日常生.活开销外,有了一点积蓄,陆续在老家买了几十亩水田,盖了十几间房子,在苦竹塘那个穷地方成了富户。

吴殡珏工于书法,又能诗善赋。稳定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为吴晗的早期启蒙教育奠定了基础。吴晗的母亲叫蒋山荫,是个渔家女,没有文化但善良勤劳,这对吴晗忠厚勤奋的品格影响极大。

(二)史学名家

1.坚定执著的少年求学之路

1916年,吴晗七岁,正式进入吴店附近的育德小学,学校离苦竹塘有七八里地。在学校里,吴晗以他扎实的国文功底得到了国文老师杨志冰的赞赏,师生之间建立了很深的友谊。这从杨志冰的儿子杨祖震《对吴晗同志的回忆》一文中可见一斑。文章记载了这样一段:"吴晗......凡在学术上有所心得,必有汇报,有所疑难,仍以虚诚求教......·毕业就业有所感想,都会推诚置腹相向。"直到杨志冰去世,两人常有书信往来。

少年吴晗爱书、恋书。特别爱看历史书和历史小说。小学期间,他就

读完了《三国演义》、《小浒传》等古典历史小说。家里的书看完了,就想尽一切办法借别人的书看。每借到一本书,便爱不释手,反复翻阅,直到把书的内容全部掌握,为此得了一个"蛀书虫"的雅号。进入中学以后,对书更是一往情深,靠了妹妹吴浦月的帮助和自己的省吃俭用,他竞把廿四史的前四史全部买了下来。丰富的历史记载,把少年吴晗带人了一个遥远而神奇的世界,他为此废寝忘食,如痴如醉。这些书把他引入了后来的史学领域。

1922年,吴晗十二岁,升人金华中学。因为学校离家太远,吴晗只好住校,这无疑加重了家庭负担,一家一年的土地收入有四分之一用来给他交学费。但望子成龙的父亲还是咬牙坚持。而年少好学,无所顾忌的吴晗似乎并不理解父亲的苦心,因为课堂所学内容陈旧,不能满足他对知识的饥渴,常常逃学旷课到附近的书店里、书摊上看书。在那里,他读了大量学校里难以读到的维新书籍、宋明人的笔记小说,使他眼界大开。但为此,他也常常受到学校的警告和批评。三年后,吴晗中学毕业。由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经济萧条。家境越来越差,父亲又得了严重的肺病,难以供他继续深造。只好暂且在本村小学当了教员。但是,吴晗明白,小学教员不是他一生的追求,他的心愿是走出这片天地,去探寻外面的世界。1928年,十八岁的吴晗非常执著地请求父亲允许他继续求学,遭到了病榻上的父亲的拒绝。在父子一番激烈的争论之后,吴哈终于不辞而别,义无反顾地去寻找所憧憬的未来世界去了。他先来到金华,在朋友的帮助下,从金华到了杭州,考人杭州之江大学。但一年后,之江大学停办,吴晗又从杭州来到上海,考人吴淞的中国公学。

2.才华横溢的大学时代

吴晗以丰富的文史知识轻易地考入中国公学大学部。当时,在社会上颇有声望的胡适担任这个学校的校长,并亲自讲授《中国文化史》课。钟情于文史的吴晗理所当然地选修了胡适的文化史课。从此,在对知识的孜孜渴求中,走上了胡适"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之路。他在给胡适的信中写道:"除了先生之外,我实在想不出一个比先生更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和指导路径的人。"但胡适此时已经准备辞去中国公学校长的职务到北京任教,吴晗得知后,也准备到北平,因为这里是中国文化故都,北大、清华、燕大等知名的一流大学可以进一步开阔他的视野,为他提供更加广阔的学术研究天地。恰在这时,他的一篇论文《西汉的经济状况》"卖给大东书局,得了八十元稿费",这笔钱,为他提供了到北平的路费。1930年8月,吴晗来到北平。这时因为考期已过,想进北大或燕大的愿望暂时无法实现。为解决生活问题,经燕京大学中国史教授顾颉刚的介绍,在燕京大学图书馆做馆员,利用这个时机,他饱览了燕大丰富的藏书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料写成《胡应麟传》,考证胡氏死于万历三十年,年五十二,纠正了顾颉刚在《四部正序》中认为胡氏享年在六十以上的结论,证实了胡适关于胡应麟"死时年约五十"的大胆假设的正确。因此,胡适在读了吴晗给他的"希望能费一点功夫,多多指教"的信后,非常高兴,第二天便回信表示对吴晗的肯定和赞赏,为此吴晗得到了胡适的器重。

(1)初人清华

1931夏,吴晗考入清华大学史学系二年级做插班生。为学费和生活费的问题,吴晗向胡适求援,胡适亲自写信给清华大学校长翁文灏和教务长张子高,请求他们关照这个初出茅庐的极有才华的青年,吴晗因此不仅得到了工读的机会,有了一部分经济收入,而且,得到了清华大学史学系主任蒋廷黻的重视,蒋廷黻建议他专治明史。蒋廷黻的建议也得到了胡适的赞同,并详细向他介绍了治明史的方法。吴晗得到了这两位大师在学术路径上的指引,决定按照他们"所指示的逐步做去",从此确立了吴晗专治明史的研究方向。

(2)关注世事

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由于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退让政策,短短三个月内东北一百多平方公里领土全部陷入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之下。为此,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心声,发表联合声明,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号召全国人民奋起反抗,保家卫国。东北成立了抗日义勇军;上海工人组织了抗日救国会;其余天津、武汉、广州等各大城市也纷纷成立各种抗日团体。在这种风起云涌的抗日形势下,富于正义感和爱国心的青年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