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西冷绘画名家--安吉吴昌硕家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豢美  文章来源:《中华名门才俊·吴氏名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7 11:18:26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他再度率儿孙辈重临超山,在无边的梅林中品味着梅花的品格。本来,1917年施氏夫人病殆于沪寓,次年,其子吴涵和吴东迈遵父嘱扶施夫人灵柩回故乡安吉,葬于鄣吴村后的凤麟山时,就营造了生圹,准备按照"叶落归根"的习俗,待吴昌硕去世后也归葬于故里,但到晚年,他却选定了超山作为自己的长眠之所,以永远与梅相伴。

吴昌硕之所以如此爱梅,完全是爱梅挺拔与高沽的品格,爱它能不畏艰苦的环境,而傲然于冰雪之中的倔强与坚强。"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咏梅》又何尝不是吴昌硕情感所寄。

吴昌硕所处的动荡年代和他遭受的起伏与坎坷,造就了他的坚强与执著,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一生孜孜以求,直到七八十岁的高年仍以读书、刻印、写字、绘画和吟诗作为日课.终于登上艺术高峰。

他身处动荡与混乱,却一如既往地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祖国所创造出的优秀文化。他的坚韧与执著正是源自于这种深沉的爱。这种爱使他屡奋屡踬欲挽救国难与狂澜;这种爱使他奔走呼吁,抢回国宝;这种爱使他关心家乡子弟教育,在民国初年亲自奔走并带头捐款在"吴氏宗祠"的基础上,办成孝丰县广安乡初等学堂。民国十六年(1928)这所倾注了吴昌硕心血的学校改为官办,增设了高级部,易名为"孝丰县苕北小学"(解放后,更名为"鄣吴中心小学",现为昌硕小学)。

他生活于军阀与权威的时代,却藐视权贵,敬畏平凡。有一次从友人家回来途中与一个卖豆浆的人在一起避雨,交谈之下,对方知道了他是一位画家,便向他求画,数日之后,他如所承诺,为对方画了一幅画并题诗纪念。与此相反,往往有达官贵人辗转托人重金求画,他却严词拒绝,让家人将钱退回。

他一生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因而特别注重鼓励和奖掖青年人。1915年,寓居上海的吴昌硕已是名满中国的知名画家,却将邻居十五岁颇有绘画天赋的徐穆如请到家中亲自教他学画,从此以后,徐穆如几乎每天都能得到吴昌硕的教诲,徐穆如在1982年的回忆中说:"最令人难忘的是在一九二四年,那时我二十一岁,昌硕先生已是八十一岁高龄。他见我书法进步不小,便亲笔为我写了《嘘云阁润例》,给我以巨大的鼓舞。至今五十六年来,我总是珍藏着它。每当我在艺术的道路上遇到困难和曲折的时候,只要读一读它,就会力量倍增,充满信心地去克服困难。"又一次,他偶然认识了爱好刻印却苦于无人指点的药铺学徒,慕名请教于吴昌硕,看了这个青年送上的篆刻作品后,吴昌硕觉得这个青年人很有才华,便亲授刻印要诀,并把他介绍到老友沈石友家住了几年,使他的视野大开,篆刻艺术大有长进,此后,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这个青年终于成为一位知名的篆刻家,这就是别号泥道人的赵石农。

此外,对各地慕名而来的青年人,包括远道而来的日本青年,无论是直接找到门下,还是辗转托人介绍,他都每每忆及自己学艺的艰难,不辞辛苦,谆谆教诲。得其教益的及门弟子大有人在,其中造诣最深者,早期应推陈师曾,晚期要数王个移。另与他交往于友生之间者,还有齐白石、梅兰芳、王一亭等。齐白石敬仰他的才艺与为人,曾作诗道:"青藤、雪个远凡胎,老缶衷年别有才;我欲九原为走狗,三家门下转轮来。"将吴昌硕与徐渭、朱耷并列,其敬慕之情溢于言表。

他有着宽广旷达的胸襟,一生艰朴、谦逊而平易近人,至晚年生活已宽裕,但仍不改早年的生活习惯并不断告诫儿孙,爱惜物力,不可浪费。平时总穿着旧衣服,除作画外,平时为省电,只点油灯照明。他住的上海北山西路吉庆里十二号寓所,是一幢普通老式的房屋,友人劝他盖一所花园洋房,他却总是一笑置之,以此为满足。他自己十分节俭,对亲友却极为慷慨大方,每当遇到家乡子侄到上海来,他总是热情招待,并经常周济家乡有疾病、上学或无力丧葬的亲友。

8.溘然仙逝

1927年11月29日,吴昌硕突患中风,三日后遽世,享年八十四岁。吴昌硕逝世后,其后辈遵照其遗命,即在超山宋梅亭后山麓为他营葬。吴昌硕的生前友好和门生纷纷襄助,经过几年经营,于1932年11月完工,墓坐落在大明堂侧宋梅亭畔的香雪坞中。墓门前石柱上有沈淇泉先生手书楹联:

其人为金石名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墓右有墓表,由冯君木先生撰文。墓左有吴昌硕手执卷书的石雕立像,大小与真人相若。墓侧还有《缶庐讲艺图》和先生为宋梅作图题诗等石刻。当年吴东迈遵父命,将故里凤麟山麓的章氏夫人灵主和施氏夫人灵梓迁移至超山与吴昌硕合葬。一代艺术大师终于完成了永远与梅相伴的心愿。吴昌硕墓于六十年代初始列为余杭县文物保护单位。十年动乱中,墓遭破坏。1980年余杭县政府拨款重修。1986年墓侧建"吴昌硕纪念馆"。1989年,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0年,日本"赠吴昌硕先生胸像友好访华团"成员,在吴昌硕的弟子王个移等西泠印社理事的陪同下,专程到超山拜谒陵墓,并敬献了花圈。王个簪作为吴昌硕晚年最有作为的弟子,还激情地赋七绝一首:"一堂昨日迎铜像,结队今晨去谒陵,中日邦交传万代,文坛盛事仰完人。"

1984年8月27日,为纪念吴昌硕一百四十周年诞辰,我国邮电部发行了一套《吴昌硕作品选》特种邮票,全套共八枚,其中一枚是吴昌硕绘画梅花邮票,它既代表了吴昌硕超然绝伦的艺术风格,同时也代表了一代艺术大师高洁的道德品格。

(三)家学后传

吴昌硕一生追求艺术,诲人不倦。因而,他的艺术后继有人。除了他的中外弟子外,他的子女中,能继承他的艺术风格的也大有人在。

吴昌硕与夫人施氏共生四子,二女。

长子,吴育,字半仓,生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卒于清光绪十四年

(1888)。年少好古,聪慧过人,诗书俱佳,惜早殇。次子,吴涵,号子茹,别署藏龛。生于清光绪二年(1876),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他全面继承了吴昌硕的家学,擅金石、书、画,篆刻尤为所长,吴昌硕晚年的一些篆刻作品常由他代笔。

三子,吴楚,幼殇,无考。四子,吴迈,号子远,字东迈,生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卒于1963年。他自幼秉承家学,继承父风,擅长大写意花卉,书法厚重,训诂词章与篆刻造诣均极为高深,艺术创作在国内外具有

相当影响。不仅如此,他还热心艺术教育,出资创办了昌明艺术专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投身上海市文史的初创事业,并被陈毅市长聘为上海市文史馆馆员和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委员。在新中国成立五十周年期问,吴东迈与其子吴长邺凭着一腔爱国情怀,先后八次向上海市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西泠印社、及分别设在上海、安吉和余杭的吴昌硕纪念馆捐赠数百种书画珍品。他还注重绘画与篆刻艺术的理论探讨,在对父亲的石鼓文认真研究的基础上,撰写了多篇论文,曾是西泠印社社员、中国美协上海分会会员、上海市书画篆刻研究会会员,上海中国画院画师。

长女,早殇,无考。

次女,吴丹妲,字次蟾,生卒无考。工书法,尤善隶书,适邱养吾,中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