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旧族衍和新贵--长江吴氏三家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豢美  文章来源:《中华名门才俊·吴氏名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7 11:12:4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第十三章 旧族衍和新贵--长江吴氏三家族

旧族衍生新贵

--长州吴氏三家族

吴国灭亡后,吴姓族人大多流落四方,只有少数留守家园。这小部分留存下来的吴姓族人,除在商朝、北宋时期崛起了丹阳吴文正家族外,至明代,又崛起了吴宽、吴一鹏、吴之佳长州吴氏三家族。

(一)清正廉洁的吴宽家族

吴宽字原博,明代长州(今属苏州)人,自幼聪明好学,刻苦上进,其卓越的文才名闻于时,不仅使诸生们为之倾慕,也使吴姓宗族感到由衷的欣慰。整个长州吴氏族人,都对他寄予了厚望。果然,吴宽不负众望,在大比之年,他先是会试折桂,接着又廷试夺魁,以无可争辩的实力戴上了状元郎的桂冠。朝廷按茂才优用的惯例,越七品官秩而直接授予他翰林院修撰之职,为从六品官,其具体任务是做东宫太子朱;占樘(即后来的明孝宗)的经师。任经师届满,被晋升为右谕德。

1488年,朱占樘即位孝宗,因吴宽是他的经师,恩宠有加,特提升其为左庶子,预修《宪宗实录》。不久,吴宽又晋官为5-"詹事兼侍读学士,为正四品,负责协助詹事府詹事统率各项权事,制定教育太子的教学计划,辅导太子学习。

孝宗弘治八年(1495),吴宽再升任吏部右侍郎。此时,吴宽的继母去世,他辞官回家治丧守孝。按惯例,空缺的吏部右侍郎应由其他官员递补。但由于吴宽曾为帝师,孝宗特令该官职虚位以待。果然,吴宽为继母守孝期满后,回京再任吏部右侍郎,随后又转为左侍郎,接着朝廷又委任吴宽掌詹事府、东阁大学士,执掌皇帝诰书诏令的起草,并仍兼东宫太子朱厚照的老师。当时,皇宫内宦官势力大盛,宦官们为了控制皇帝,从太子开始,专门教皇宫子弟吃喝玩乐声色犬马之事,不让太子接近儒臣,更不希望太子学习为君治国的本领。因此,一点小事都会成为宦官们要求太子不去听讲的理由,致使太子本来就不多的学习时间也常常荒废。吴宽执掌詹事府,培养太子是其首要职责,为此他不惧宦官刁难,毅然率领群僚上疏孝宗皇帝,请求皇帝关注太子的学习。其疏说:"东宫讲学,寒暑风雨则止,朔望令节则止,一年不过数月,一月不过数日,一日不过数刻,是进讲之时少,辍讲之日多,岂容复以他事妨诵读。人八岁就傅,即居宿于外,欲离近习亲正人耳。庶民且然,矧太子天下本哉?"这篇奏疏言辞浅显但寓意深刻,严肃中流露出对太子的热切期望,无奈中不无对国家未来的担忧,表现了吴宽的忧国之心,因而孝宗皇帝阅后"嘉纳之",愉快地接受了吴宽等大臣的意见,加强了对太子的教育。

孝宗弘治十六年(1603),吴宽再晋官礼部尚书,仍掌詹事府。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钱妃被立为皇后。土木堡之变,英宗被蒙古瓦刺俘虏,钱皇后悲伤过度,坐地断废一腿,又哭瞎一目。此前,她不曾生育儿子,所以英宗册立周贵妃所生的儿子朱见深(即后来的宪宗)为太子。后来,英宗复辟,在他病危时留下遗嘱:钱皇后千秋万岁后"与朕同葬",大学士李贤将其遗嘱写入皇册。

当时的朝廷大臣中,资格最老声望最高的首推吴宽,其次是谢迁。吴宽成化八年以状元人仕,先后担任过孝宗和武宗的老师,逐渐升官至礼部尚书,在朝廷任职三十二年。谢迁成化十一年状元人仕,比吴宽为官晚一届三年。弘治八年,谢迁以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读学士为内阁大臣,当时他就曾向内阁首辅刘健推荐吴宽与自己一起入阁,刘健坚决不同意。武宗即位后,宦官刘瑾专权。刘健、谢迁谏武宗远此小人,武宗不听,他们列刘瑾罪状,请诛杀刘瑾,武宗不允许。在此情况下,正德元年(506)十月,刘健、谢迁同时提出致仕请求,朝廷当即同意。致仕时,谢迁再次荐举吴宽代替自己为内臣,但刘瑾怨恨谢迁不依附自己,又畏惧吴宽德高望重,清正无私,故不听谢迁之荐,吴宽也就不能入阁。按惯例,内阁大臣有空缺时,礼部尚书人阁顺理成章,吴宽因正直而不能人阁,朝廷内外的大臣都为之不平,深感惋惜。吴宽自己却处之泰然,他对慰问他的朝臣们说,自己官至礼部尚书已是十分知足了,"吾初望不及此也。"这年吴宽已七十岁,因年老体衰,他几次上疏朝廷请求致仕,朝廷都不准许,并一再下诏慰劳挽留他。最后,吴宽竟死在礼部尚书的官任上。

吴宽去世后,朝廷赠其官为太子太保,谥号为"文定",同时授其长子吴爽中书舍人,次子吴奠补授国子生。这样的处置,是朝廷对吴宽的破格优待,或者说是未选他人阁的格外补偿,在同等的官员中已属十分罕见。一 吴宽品格高尚,处世能洁身自好。他处理事情不走极端,能自始至终坚持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以正直无私的心态循序渐进地理顺各种关系,与同事友善相处,因而得到大家的敬重和爱戴,在朝臣中有极高的威望。吴宽喜欢读书,凡能见到的书籍,无不通读,因而知识渊博。但他赋诗作文,却按照定规惯例,从不标新立异,把他"中庸"的处世哲学与文章完美地统一起来,使人阅文如见其人。吴宽还擅长书法,其字文笔工整,道劲有力,也受到了世人的喜好和称赞。

吴宽为官清正廉洁,他虽长期侍奉在皇帝身边,位尊权重,但从不谋求私利。他家有田地数百亩,收获之后,就将大部分粮食周济了他的亲族朋友中家境贫寒的人,自己不谋求奢侈生活。他待人宽厚,有长者风度,吴宽有一个朋友叫贺恩,因家贫得病,医治不起,吴宽就把他接到自己家中,以便其治病、疗养。每天早晚,吴宽都去看望安慰贺恩,让他悉心养病。后来贺恩病重医治无效,不幸去世,吴宽不仅为其修墓治丧安葬,还亲自为其穿了一个月的孝服。吴宽这样对待自己贫贱的朋友,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吴宽处世老成持重,忠厚爱人,他才华卓异,谦虚自守,不慕权势,淡泊名利,乐天知命,使长州吴氏家族形成了一种上承吴姓先祖,下惠子孙后代的清正仁德家风,从而奠定了长州吴氏长盛不衰的基础。因此,吴宽不仅是长州吴氏振兴的首功之人,还是长州吴氏承前启后的中兴之祖,他在长州吴氏的家族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明哲保身的吴一鹏家族

吴宽家族的崛起,带动了整个长州吴氏家族。耕读为本,重视教育,走学而优则仕的道路,成了长州吴氏族人的共识。明孝宗弘治六年(1493),又一名长州吴氏族人吴一鹏迈进了会试的门槛,吴国的故土上又出现了一个显贵的新家族。

吴一鹏,字南史,弘治六年进士及第后,选庶吉士,授职翰林院编修。明武宗正德初年,吴一鹏进官侍讲,任皇帝的经筵讲官,为皇帝讲解书史典籍。宦官刘瑾专权用事,排斥异己,引用私人,嫉恨科班出身的翰林院大臣,故分派他们到各部去任职。吴一鹏被分派到南京刑部任员外郎,后升任礼部郎中。正德五年(1510),宦官张永告刘瑾图谋反叛,刘瑾伏诛,吴一鹏再调回翰林院仍任侍讲,后升侍讲学士,累官至南京国子祭酒、太常卿。此时,吴一鹏的母亲病逝,他告假回家治丧守孝。守孝期满后,他被重新起用为南京太常卿。

明世宗朱厚熄即位后,吴一鹏被召到北京拜札部右侍郎,不久又转任左侍郎,不久,吴一鹏与大多数朝臣一起,被卷人"大礼议事件"。吴一鹏在这一事件中,站在朝臣一边,曾试图力劝世宗按宫中规制尊奉武宗朱厚照为皇考,但在嘉靖帝的高压下,为维护皇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