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旧族衍和新贵--长江吴氏三家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豢美  文章来源:《中华名门才俊·吴氏名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7 11:12:45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绝对权威,转而认可了嘉靖帝的做法。这种微妙的变化,说明吴一鹏是审时度势,善于明哲保身的。

嘉靖三年九月,吴一鹏以代理礼部尚书入阁,执掌皇帝诏令并兼詹事府事,参与《武宗实录》的编修,修成后晋升礼部尚书,仍然执掌皇帝诏令和詹事府事。不久,吴一鹏告假回乡扫墓祭祖,返京后仍掌皇帝诏令。此后,吴一鹏被排挤出内阁,只专管礼部事务。按惯例,过去内阁执掌皇帝诏令的官员,一般都要出任内阁首辅,但当时的朝廷新贵张璁、桂萼等人受嘉靖宠幸,实际掌握了内阁实权,他们因在"大礼议"之争中与吴一鹏不属一派,因此对吴一直怀恨在心,想方设法阻止他出任内阁首辅,更有甚者,他们还把吴一鹏赶出京城,加官太子少保的虚名,改任南京吏部尚书,时为嘉靖六年九月。是年,张璁入内阁,八年,桂萼入内阁,他们一再推荐与原内阁首辅杨廷和不睦、人品声望欠佳的王琼任兵部尚书,由此遭到南京官署诸大臣的反对,大臣们纷纷上疏弹劾王琼。吴一鹏为南京吏部尚书,不仅参与了此事,而且对此事负有主要责任。但王琼入兵部后,在西北边境干得非常出色,边境安睦,人民乐业,边民们集体上疏朝廷,惟恐王琼离职。在此情况下,吴一鹏心不自安,故上疏请求致仕。朝廷批准了他的要求,但仍然特别优待他,给他在职时的一切俸禄。吴一鹏致仕回家不久,就病逝了。朝廷赠其官为太子太保,谥为"文瑞"。

吴一鹏有一个儿子名吴子孝,也入仕为官,累迁湖广参政。

吴一鹏为官,距内阁首辅仅一凌之遥,可以说是十分显赫的,死后赠官太子太保,也已是极高的荣誉了,因此,他不仅保持了长州吴氏的辉煌,还把长州吴氏的社会地位和声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只是在刚正不阿的个人品德方面与吴宽相比有所逊色。

(三)犯颜直谏的吴之佳家族

当吴一鹏家族还在显赫京华的时候,明神宗万历年间,长州吴氏又有一新的望族--吴之佳家族崛起。

吴之佳,万历八年(1580)进士,初仕官襄阳(今湖北襄樊市)知县,为官有政声,被征召入京,逐渐升官为刑部都给事中。

明神宗万历皇帝的孝端皇后无子,万历十年,王贵妃生子朱常洛,为万历帝长子,后郑贵妃又生子朱常洵(即后来的福王)、朱常治。王贵妃本为太后慈宁宫的宫女,因年龄较大,神宗过慈宁宫时私幸之,后有身孕,生朱常洛,神宗不喜其母子,而宠爱郑贵妃,欲立郑贵妃的儿子为太子,但朱常洛为长子,从宗法关系上当立为太子,故神宗万历帝迟迟不立太子。万历二十年,礼科都给事中李献可偕六科给事中上疏神宗,请立储以便早日教授太子,吴之佳时为刑部都给事中,亦附疏上谏。因太子是国家的根本,由此便引发了所谓"国本之争"。万历帝阅疏大怒,借口疏中误书了弘治年号,以违职侮君罪,贬李献可一秩调离京城,吴之佳等人则罚夺俸半年。但是大学士王家屏认为处置不当,将御批封还皇帝不下发,吏科的官员再次上疏,坚持要皇上立储予教,万历帝更加愤怒,将李献可等官员或贬或流。吴之佳又与户科左给事中孟养浩、御史邹德泳联合上疏援救李献可等,万历帝更加怒不可遏,当场廷杖孟养浩,除其官职,吴之佳等人贬一秩,调离京城,并斥逐谏官十一人,满廷朝臣惊骇骚动。但争国本早立储予教的大臣则不惧廷杖罢官,前仆后继,谏者如流,万历皇帝不得不向朝臣们妥协,于万历二十二年二月,令皇长子朱常洛出阁讲学,确立了他的皇太子地位。

万历四十八年七月,神宗皇帝驾崩,皇太子朱常洛登基,号光宗,改元泰昌。当年为他争皇太子地位被贬的诸官员都恢复了原官职。但朱常洛在皇位仅一个月即病故,其长子朱由校登极,是为嘉宗,年号天启,以万历四十八年十月为泰昌元年,明年为天肩元年。

万历年间,吴之佳以敢犯言直谏而留名青史。他的这种刚直不阿,不计个人得失,敢于强谏的品德,为其子孙所继承,成为吴氏家风。吴之佳的孙子吴治,也官至兵科给事中,同样以强谏不阿而知名于朝廷。吴之佳家族,在吴姓家族谦和的家族史中,别具一格。但不论是温良谦恭,还是刚直强谏,都是符合礼义要求的,这与吴氏先祖的仁德之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吴之佳家族,延续了长州吴氏在明代的显赫地位,为长州吴氏宗族增添了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