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科举致仕成名--金溪吴氏三家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豢美  文章来源:《中华名门才俊·吴氏名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7 11:11:5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使明朝北部边境地区频频出现危机,破坏了当地生产和边民的日常生活。次年五月,陕西参将杨翥在黑山打败小王子部落,七月总制三边都御史王越在贺兰山后再次打败小王子部落,由此朝廷才得知事情真相,为此特派吴世忠前去勘察复核,了解事情的经过。吴世忠经实地考察后将结果上报朝廷,他首先指出了大同一带边备废弛,边防士兵困苦难言的情景,进而指出宫神英、刘墟等人贪图私利、畏惧敌人,目无国家法度,致使敌人有机可乘,进扰边地的罪行,请求朝廷严厉处罚肇事官吏。朝廷被迫将总兵宫神英免职,把巡抚刘墟、中官孙振召回京城,把副总兵赵昶、守军游击刘淮、参将李屿逮捕下狱。但是刘琥回京后非但没有治罪,反而被改任大理少卿,赵昶也因大理寺丞吴一贯在审讯定罪时故意丛轻发落,仅降职一级。吴世忠对此极为不满,他再次上疏极力指明刘墟的罪恶之大,疏中也有诋毁吴一贯的地方。吴一贯,山东海阳人,还是比较忠直正派的官员,因此孝亲皇帝又,吴世忠的上疏置之不理,这件事最后也就不了了之。不久,曲阜阙里失火,文庙被烧,吴世忠又上疏条陈了八件事,其中大部分又未被采纳。

弘治十二年(1499年),元兵连续进犯大同、延绥。面日益频繁的边患,吴世忠忧心忡忡,他不计个人得失,上疏指斥弊政,指出目前国家有六大忧患:一是兵足忧,军政日坏,精兵不得一、二万人;二是食足忧,太仓之睹,支费日广,移用多,兴师十万,犒赏无所取给;三是将足忧,朝中诸将以败为能,缺少运筹帷幄之人;四是任人足忧,"忠正多斥,贪庸获存",朝廷缺少济世之才,不能摄政壮国;五是民心足忧,"政多舛乖,民日咨怨",力役催科,使民不乐其生,"临难谁与死守";六是天意足忧,地震火灾频仍,天怨示警,不可不重视。为此,吴世忠提议朝廷应收人心回天意,用重臣经略宣大边防,斥小人用贤臣,以忠臣任以国事,这样就可以保证边防无忧。吴世忠的这番议论,虽属实话实说,但皇上却很不爱听,竟被斥之为"言多诋毁",当然也就不会被采纳了。虽遭皇帝斥责,吴忠却不改忧国忧民之心,仍矢志不移再次上疏,又从正面提出了加强边防的措施,并清求把边防的闲田让军人屯种,不收赋税,以藏粮于军中。

弘治十四年,江西省发生灾荒,灾民忍饥挨饿,难以为生,但地方官吏贪虐残暴只顾横征暴敛,不顾百姓死活。无以为生的农民被迫聚保山林,对抗官府。吴忠又上疏朝廷,请求选拔巡抚前去督政,罢免江西地方官员中贪暴残民,为民所痛恨者,以舒解压力,收揽民心,恢复江西的统治秩序。他还根据边备松弛的情况,提出了修筑北京外城以防不测的建议。这次他的许多建议为朝廷所采纳,并由此升任吏部左给事中,再升湖广参议。任内,湖广地区发生灾荒,吴忠因赈灾不力被降官为山东佥事。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闰九月,吴世忠被召回京城任光禄寺卿,不久又改任尚宝司卿。是年冬,他被派往蓟州,奉命考察边屯事务。蓟州为九边之一,辖长城以内山海关到居庸关地区,是边畿防卫重镇,总兵官驻三电营(今河北迁西西北)。隆冬时节吴世忠不辞辛劳,在寒冷的长城一线认真考察了几个月。第二年,他上疏朝廷,认为此处的屯田被"占种盗卖,积弊已久,若一一究问,恐人情不安,请量为处分",即请求朝廷在默认既成事实的前提下,重新丈量土地对违规者适当处罚。这样,既保持了生产的稳定,又理清了土地关系,维护了国家法度。这是一个折中妥协的方案,得到了朝廷的批准,说明吴世忠已经开始从现实出发,以兼顾国家和百姓双方利益为前提,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实事求是地处理问题了。这与他早年嫉恶如仇,不讲策略的做法相比,已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在政治上已经成熟。

宦官刘瑾擅权,东厂、西厂之外再设立内行厂,镇压异己,排斥大臣,引进私党,扰乱国家,正德五年(1510)被宦官张勇状告图谋反叛被诛,朝廷言官借机弹劾吴世忠,指责他曾要求朝廷清查屯田,说这是助纣为虐,要求处罚。其实,清查屯田与助刘瑾作恶两不相关,只因吴世忠方正耿直,直言为公,有话不知回避,又以一吐为快,对朝中大臣自然多有得罪,故言官借清查屯田攻击他依附刘瑾,实在是无中生有。但是这次并没能扳倒吴世忠,他又改任大理少卿。

明武宗正德八年吴世忠再任右佥都御史巡延绥(治所今陕西省榆林市)。延绥防区东至黄河,西至定边营,战线较长。一次敌兵侵犯河套地区,吴世忠远距离出兵驱逐,作战失利。应该说,吴世忠对边务虽多有讲求,但他毕竟是书生,长于策划,拙于带兵。其出战失利,个人固然负有主要责任,但朝廷也有用人不当的问题。此后吴世忠上疏朝廷托病引咎辞职,朝廷批准了的要求,吴世忠回乡。吴世忠对自己缺乏实战经验,难以胜任边防重任的客观事实毫不掩饰或避讳,及时提出辞职,不失为明智之举。

吴世忠一生对朝廷多有建树,不仅为本家族带来了利益,也提高了整个金溪吴氏的社会地位。也为金溪吴氏的子弟树立了又一个学习的榜样,促进了金溪吴氏的兴盛。

(二)扬正抑浊的吴悌家族

1."南都君子"吴悌

吴悌(?--1568年)字思诚,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授官乐安(今山东广饶县)知县,后来调到人多事繁的大县宣城(安徽今县)任职,不久又调到京城任御史。嘉靖十六年应天府举行省试,没有书写题目的出处,因而考试的对策范围就失去了限制,参加考试的举子们在答卷中多有讽刺嘲弄时政之语,皇帝闻报大怒,严厉惩罚了主持该科考试的有关人员,亲自下令将考官谕德江汝壁、洗马欧阳衡贬官并逮捕下狱,应天府尹孙懋等人被押送南京三法司,虽然不久他们又都恢复了官职,但应天府本期的考试却因此而被下令取消。吴悌是读书人出身,深深体会到日夜攻读,朝思暮盼的机会一旦失去又要再等三年的艰辛,他想既然主考官们都得到了从轻处罚,对举子们也应该宽容一些,因此不顾个人安危,上疏请求宽恕举子们的过错,允许他们重新考试一次。结果他的上疏不仅没被采纳,自己也被捕入狱问罪。

吴悌出狱后,被委任出巡两淮盐政。该年沿海地区发生了海啸,海水淹没了通州(今江苏南通市)、泰州(江苏今市)的许多民房,老百姓生活无着。吴悌见事态严重,来不及奏报朝廷就拦截了运往北京的漕粮赈济了灾民,事后才将赈灾的情况补报了朝廷。对此,朝廷虽没有明令责罚他,但暗中攻击他沽名钓誉的人却有不少,吴悌为避是非,只好托病告假回乡了。事态平息不久,吴悌又被召回朝,被任命为河南巡按。

明初,朱元璋第二十五子朱彝受封为伊厉王,永乐六年(1408)就藩河南,其五世孙朱典瑛于嘉靖十三年袭封伊王。朱典瑛横行地方,作恶多端,听说吴悌巡按河南,惧怕其罪行败露,就写信给吴悌,表示愿与他结为朋友。吴悌回信,以亲王与大臣不得交结为由,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信中说:"殿下,天子亲藩,非悌所敢友;悌,天子宪臣,非殿下所得友。"由此,朱典瑛更加畏惧吴悌,不得不收敛一下自己的不法行为。

夏言、严嵩都是吴悌邻县的老乡。夏言于嘉靖十五年任内阁首辅,在他当政时,吴悌从不与他谈私情叙乡谊,与他所交皆公务,一次各地封疆大吏晋见夏言,大家见夏言穿了一件崭新的官袍,纷纷走到夏言面前献媚赞誉,吴悌则按朝廷定规,站在自己的位置上不予进言。夏言问他对其新官袍有何看法,吴悌慢条斯理地说:"等阁辅谈完话有时间时,我要当面请示公务之事。"夏言听说后,面有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