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开发逐鹿东南--吴姓第一望族勾吴寿家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豢美  文章来源:《中华名门才俊·吴氏名门》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1/6 0:58:20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admin
 
庐本欲步步为营,但无奈吴国外有越军侵扰,内有夫概自立,被迫率大军回国稳定局势。夫概失败,逃往楚国,封于棠溪,夫概一支从此改姓棠溪氏。此次大战后,为避吴国锋芒,楚国将都城迁到都(又称鄢郢,4.湖北宜城县)。从此除旧布新,励精图治,国内出现了一番新景象。

经过近十年的休养,阖庐十九年(前496)夏,吴国再次举兵伐越。越王勾践迎战,双方会战槁李(今浙江嘉兴市),吴王阖庐受伤而死,太子夫差即吴王位。

(四)夫差亡吴

夫差即吴王位当年(前495),仍以伯豁为太宰(故伯豁又称太宰豁),积极训练军队,以伐越报父仇为志。

夫差二年(前494),吴国调集全国精兵大举伐越,越王勾践起兵迎敌,在夫椒(今江苏吴县)两军展开决战,吴军一鼓作气,以排山倒海之势全线冲杀过去,越军抵挡不住,主力被歼,全线败逃,吴军乘胜攻占了越国都城会稽(今浙江绍兴市)。越王勾践带领近卫士兵五千人退保会稽山,露宿于山林之中,接受大夫文种暂且苟和,以徐图之的建议,派大夫诸稽郢到吴军卑身屈节以求和,伍子胥极力谏阻,不能养虎遗患,但吴王夫差终听信被越收买的太宰豁的花言巧语,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伍子胥在吴王答应越国求和后十分悲愤地对人说,"越国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吴王夫差战败越国后,继续一意孤行,一心北上争作中原霸主。

夫差九年(前489),吴又以鲁国侵伐吴的附属国邾国为由伐鲁,攻破鲁的武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东阳(今山东费县西南)进兵泗上,鲁国求和。

夫差十二年(前484),吴、鲁联兵伐齐,齐国起兵应战,双方会战于艾陵(今山东泰安县附近),齐军士气低落,将士中失败情绪蔓延,结果,庞大的齐军不堪一击,主帅国书被杀,大夫多人被俘,丧失兵车八百乘,阵亡将士三千人。艾陵之败,齐国失去了与吴国争衡的能力,鲁、卫、宋诸国都归附了吴国。夫差十四年(前482),吴国续开新沟,通过鲁的边界北连沂水,西接济水,以为粮道。是年夫差率主力北上,邀请晋、鲁等国盟会于黄池(今河南封丘县附近),周王室的大臣单平公也来临盟,夫差欲借此会取得中原盟主的合法地位。夫差更加骄横不可一世。当吴王夫差率吴国主力北上争霸之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徐图复仇。勾践亲自耕种,其妻亲自纺织制衣,勾践"非其身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由此,深得民心,不仅国力恢复,而且举国上下,同敌忾,一体同心,皆以伐吴报为志。于是越王勾践趁夫差率主力北上,吴国内空虚之机,征调全国兵力五千人伐吴。太子友率军守城御敌,但抵挡不住越军的猛烈进攻,姑苏城破,太子友等被俘。越军入城后将姑苏城洗劫一空,又布兵隘塞,阻挡吴王夫差的归路。夫差急忙回军自救,但已无力回天,只得向越国求和。而此时越军因尚无力彻底灭吴,遂同意讲和,吴越双方暂时休战。

夫差十八年(前478)三月,越王勾践趁吴国荒年再次兴兵伐吴,吴军应战,双方在笠泽(今江苏吴江县平望湖)夹水列阵。越军仿效吴人扰楚之法,创制"左右句卒",在夜间或左或右鼓噪着进扰吴营,迫使吴军分兵防御,夜夜不得安宁。在吴军疲惫、斗志懈怠之时,越王勾践亲率主力部队暗渡夹水,突袭吴军中军,吴军猝不及防,被越军杀得大败。吴国的军事实力又一次蒙受巨大损失,失去了发动军事进攻的能力。

夫差二十年(前476),越王勾践认为与吴国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便秘密制定了灭亡吴国的大规模作战计划。以佯攻楚国为假象,举全国之兵与吴国决战。吴军长期得不到休整补充,战斗力衰退,故连连失利,而越军则步步紧逼,是年十一月,越军包围了吴国国都姑苏城。吴国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坚守三年,直到夫差二十三年(前473)十一月城破。吴王夫差和他的大臣们逃到阊门外的姑苏台上,夫差抱着求生的一线希望,派大夫王孙雒向越国求和不允,遂拔剑自刎。

一个繁荣昌盛、兴旺发达的吴国,二十年间亡于夫差之手,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史载,自吴太伯建勾吴至夫差亡国,吴国共传二十五代,其问由于宗族繁衍,封地各异,王室内争等,吴姓已分离出三十多个姓氏。吴国灭亡后,吴姓族人纷纷逃难,"散处吴楚、闽越间",乃致流徙全国各地,他们在艰难的条件下,艰苦奋斗,生生不息,创造着吴姓家族光辉灿烂的历史,成就着一批又一批吴姓的名门望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