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 录
一、历史上吴姓的分布和迁移
秦汉时期,吴姓主要活动于江苏、江西、安徽一带。其中一支北上山东,西进山西,南回湖北,后又返江西。汉初,吴芮被封长沙王,他的后代在湖广和中原地区形成了吴姓的重要望族。到了魏晋时期,由于长沙太守孙坚的夫人是江南吴氏,其子孙策和孙权在江东建立吴国,吴姓在江浙地区更是迅速发展。唐朝是吴姓在南方发展的最重要时期,唐初吴姓已进入了四川,随后由江西南部进入福建和两广。唐朝中叶,吴姓的足迹已踏上了越南,在越南建立了“吴朝”。从此,吴姓群体在南方的发展更为迅速,当代两广地区吴姓人丁兴旺与越南的“吴朝”的建立有直接的关系。到元朝,吴姓首次进入台湾地区。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吴姓大约有17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2%,排在王、李、张、赵、刘、陈、杨7大姓之后,为宋朝第8大姓。吴姓第1大省是江西,约占全国吴姓总人口的13%,占江西总人口的2.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山西、浙江、山东、福建,这六省吴姓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南、江苏、湖南,这四省的吴姓又集中了25%。全国形成了以江西为中心的吴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吴姓大约有23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7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吴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吴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5%,净增加了60万。浙江为吴姓的第1大省,约占吴姓总人口的19.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西(14.8%)、江苏(13.3%)、福建(13%),这四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61%;其次分布于广东和安徽,这两省的吴姓又集中了16.4%。宋、元、明期间,吴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和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赣浙苏皖、闽粤两大块吴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吴姓的人口2460万,为全国第十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发布: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吴姓保持第10位。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吴姓人口由230万激增到近2460万,增长了近11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吴姓人口的增加速度低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在这1000年中吴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广东、山东、四川、湖南、江苏、福建六省,大约占吴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和贵州,这四省的吴姓又集中了21%。广东(包括海南)居住了吴姓总人口的9.2%,为吴姓第1大省,占全省总人口的3%。形成了长江以南高比率和长江以北低比率的两大吴姓分布区。在近600年期间,吴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向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主流。
二、当代吴姓的分布
吴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江苏、安徽大部、浙江大部、山东中部、江西北部、福建北部,每平方公里的吴姓人口达到7人以上,中心地区可达8.4人以上。吴姓分布密度在7人以上/平方公里的地区仅占国土面积的5.4%,吴姓人口大约399万;4.2—7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16.1%,吴姓人口大约811万;1.4—4.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吴姓人口大约1126万;不足1.4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38.5%,吴姓人口大约124万。
吴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吴姓在南方和东南地区是最常见的姓氏之一。吴姓沿长江为界,华南和东南地区的吴姓一般占当地人口比例在2.8%以上,其中海南东南、粤桂交界北端、湘黔交界北部、福建东南、浙闽交界中段、台湾南部等地区在4.2%以上,比例在2.8%以上地区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3.5%;在长江以北,青海湖以东之间地区,吴姓分布频率在0.7%—2.8%,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47.2%;其他地区,吴姓分布频率不足0.7%,共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9.3%。
三、吴姓历代名人
当然,吴氏最丰富,最光辉的业绩还是在中国大地上,如果浏览一下彪炳于史册的吴姓名人,便可知吴氏业绩之一斑。战国时有兵家和改革家吴起,曾辅佐楚棹王实行变化,促进了楚国的富强。秦朝末年,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吴广与陈胜一起发动,领导了中国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并建立张楚政权,任假玉。东汉初有大司马、广平侯吴汉。三国时有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有文学家吴均,还有安徽宣城起义领袖吴承伯。唐代最著名的吴姓人物是阳翟(今河南禹州)人吴道子,他擅长画佛、道教人物,长于画壁,笔记磊落,势状雄峻,相传曾于大同殿壁画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华。宋人苏轼说:“画至吴道子,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因其高深的艺术造诣及对后代的巨大影响而被尊为“画圣”,此外,唐代还有秉笔直书的史学家吴兢,庞勋起义军将领吴迥。五代时后晋有名将吴峦。南宋有名将吴玠、吴严璘弟兄,音韵训诂学家吴械,大臣吴潜,文学家吴曾,词人吴文英。金有文学家吴激。元代有学者吴澄、吴莱,画家吴镇,戏曲作家吴昌龄。明代至近代,吴氏多画家和小说家,例如:明代画家吴伟,工画人物,擅画山水,获御赐“画状元”印;清初画家吴历,擅画山水,笔墨苍润,与王时敏等合称“清六家”;清代画家吴熙载,善花卉,工书法,尤精篆刻;清末画家吴友如,作品参用西方绘画透视法,构图紧凑,线条遒劲简洁,对以后的年画、连环画甚有影响;近代人吴昌硕,以写意花卉、蔬果为主,工诗和书法,尤精篆刻,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书画家、篆刻家;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写出了富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著名小说《西游记》;清代小说家吴敬梓所作《儒林外史》,是中国古典讽刺小说中的杰出作品,清末小说家吴活尧,是谴责小说的代言作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此外,明代还有侗族农民起义首领吴勉,学者吴与弼,文学家吴应箕,戏曲作家吴炳,医学家吴又可,南明将领吴易,以及引清兵入关、受封为平西王、后又割据称帝的吴三桂;清代还有文学家吴绮、吴锡麟,诗人吴伟业、吴光骞、吴嘉纪,散文家吴敏树、吴汝纶,医学家吴鞠通、吴尚先,植物学家吴其濬,金石学家、文学家吴大微,江西石城佃农起义领袖吴八十、太平天国将领吴如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