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四公支源流繁衍考略
千四公与千一、千二、千三同为伯一公之子,行四,故名千四。2009年,千一公支、千二公支、千三公支三支联修时,尚未找到千四公后裔,三支宗人,深以为憾。2010年3月20日夜,《宿松吴氏通书》工作人员吴晓阳、吴品方、吴竣麟等由汇口镇康公村吴氏宗人泽中带路,到洲头乡罗渡村七组寻找吴氏同宗,发现当地吴氏为千四公支后裔。一行四人喜出望外!
千四公支洲头乡后人参与江西湖口县吴氏撰修家谱。3月24日,吴晓阳、吴竣麟、吴先进、吴泽忠、吴焰国又驱车赶到江西湖口吴氏宗亲吴细东、吴练民家,查阅该支民国丁亥年(1947)旧谱和江西湖口县《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湖口支谱》,并向两位宗亲请教,基本弄清千四公支源流繁衍情况。
一、据《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湖口支谱》千四公支先祖世系如下:
1泰伯仲雍-2季简-3叔达-4周章-5熊遂-6柯相-7彊鸠夷-8余桥疑吾-9柯庐-10周繇-11屈羽-12夷吾-13禽处-14转-15颇高-16句卑-17去齐-18寿梦-19季札-20征生-21启蕃-22翊-23售-24弥庸-25句余-26蹶由-27申-28芮-29臣-30回-31右-32羌-33衍陵-34全-35隆-36复兴-37章-38汉-39成-40亘-41如胜-42珪-43文质-44应之-45康年-46英延47之则-48式-49臬孟-50信-51始泰-52符隽-53豫-54戢-55荟(上为竹头)-56琨-57襄-58洵文-59□(融之虫换为傻的右边,上不封,加四点)-60盾-61奎-62承休-63若远-64世伟-65兢-66如海-67铭-68良才-69烨-70瑗-71延章-72茂迥-73举-74中复-75秉礼-76圻-77源-78中-79元卿-80三德-81应元-82丙十八-83复可-84信中-85伯一-86千四。
上述世系同千一公支世系有很多相合之处,也有部分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是:其一,两支世系中,千一、千二、千三、千四都是同胞兄弟,并都是伯一公之子,同时,湖口吴氏宗谱世系中,载明千一公迁宿松长溪山等处,千三公迁宿松梅墩畈等处,这与千一公、千三公今天的实际集聚地一致;其二,自泰伯仲雍至寿梦,弥庸至右,全至复兴,珪至康年,兢至伯一,这37代两支世系完全相同。不同之处是:其一,湖口吴氏宗谱中,伯一公为季札之子征生之后裔,宿松吴氏宗谱中,伯一公为诸樊之孙夫差后裔;其二,自季札至售,式公至世伟等29代,祖先名讳不同;其三,湖口吴氏宗谱中,伯一公为85代,而宿松吴氏宗谱中,伯一公为80代。
二、据千四公支宗人言,千四公支旧谱跟千一公支宗谱的记载基本相同,只是前几年新修宗谱时按照《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作了修改,才成为现在这样。在翻阅千四公支民国丁亥年旧谱时,我们发现,《京三公第六届重修宗谱序·又序》载:“迨传至八十五世宗十公,以文事而娴武备,鞅掌王事,受封百户侯爵,为长塘吴氏建家祖。”宗十公为千四公5代孙,宗十公为泰伯仲雍下85代,则千四公为泰伯仲雍81代孙。这一记载,正与我宿松吴氏千一、千二、千三三支宗谱记载吻合。又,千四公支宗亲吴练民言:千四公支宗谱中,千四公本为泰伯仲雍下81代,但《湖口分谱》编撰之初,主编认为,千四公支宗谱记载有误,遗漏五代,并将所谓遗漏的五代加进了千四公支世系,致使《湖口分谱》中,伯一公变成了泰伯仲雍85代孙,而千四公相应变成泰伯仲雍下86代孙。至于增加的是那五位先祖,吴练民先生也不甚了了。所以,我们在认定千四公支从何代启用新派时,仍按千四公为泰伯仲雍八十一代孙计。
三、在千四公支宗谱中,多篇谱序记载,千四公为该支迁湖口县始祖。《京一公第八届重修宗谱序·又序》载:“予族始祖应元公由白凤迁小桂港,是则元卿之孙、中公之曾孙也。迨千四又由小桂分(迁)西岭,始为迁湖之祖,寿三子孙居之;由西岭迁长塘,寿一子孙居之;由西岭而四甲而李下港,寿二子孙居之。” 《京二公第九届重修宗谱序》亦载:“迨我族始祖应元公由白凤乡迁小桂港,迁湖始祖千四公由小桂港分西岭埂,我宗始祖寿一公由西岭埂居长塘堖,则确乎远近一脉,本始堪稽。”京二公第二届、第三届《重修宗谱序》也有类似记载。(湖口县地名志)
上述材料说明:千四公确为千一、千二、千三公之同胞兄弟,为迁湖口始祖,始由小桂港迁居西岭,后子孙繁衍,又分迁湖口长塘、四甲、李下港等地,今集居于湖口县张青、凰村二乡。宿松洲头乡罗渡村吴氏,则又由湖口张青乡迁来,属千四公支下宗十-京二-志德一支,其迁松始祖为吴明元。明元公为千四公十八代孙,现已下衍至泰伯仲雍下109代。洲头乡小瓜村落棚9户吴姓,属千四公下宗十-京三-志常一支,志常公(87代)生子道宁,道宁公(88代)生子五,珪、鉴、珩、琨、銮;四子琨公(89代)生子五,孟佾、孟英、孟荣、孟冬、孟阿;孟佾(90代)生子五,柳、枪、枳、棣、椽;棣公(91)下传至101代泽广、泽裕、泽光、泽霞、泽道、泽润、泽勤、泽远、泽安、泽溥、泽修、泽献、泽祥、泽思、泽恩、泽博、泽厚等。现已下衍至泰伯仲雍下107代,连同外迁者,男女近百人。
千四公下世系表
附录: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
千四公 |
辛三 |
|
|
|
|
|
|
辛五 |
福一 |
|
|
|
|
|
福二 |
寿一 |
宗八 |
|
|
|
宗十 |
京一 |
志懋 |
|
志慜 |
|
京二 |
志德 |
|
京三 |
志常 |
|
福三 |
寿二 |
宗十六 |
瑞二 |
应祖 |
|
应宗 |
|
应春 |
|
瑞三 |
应良 |
迁陪湖 |
应隆 |
|
应荣 |
|
应显 |
居樟溪 |
应信 |
|
宗十九 |
瑞四 |
|
迁蕲州 |
福四 |
寿三 |
康一 |
|
|
|
康二 |
迪 |
以伸 |
|
以铉 |
|
以林 |
|
瑞旭 |
以赞 |
|
以成 |
|
以侃 |
|
以何 |
|
以佐 |
|
福 |
|
|
寿四 |
康三 |
|
|
|
康四 |
|
|
|
康五 |
宗 |
公仙 |
|
公伦 |
|
安 |
|
|
全 |
以信 |
|
康六 |
|
|
|
康七 |
太 |
|
|
康八 |
逊 |
以仁 |
|
远 |
以俊 |
|
以杰 |
|
以仪 |
|
以昌 |
|
道 |
以俊 |
|
以明 |
|
以偕 |
|
以淑 |
|
千四公支世派(五言)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泽 |
继 |
述 |
美 |
作 |
求 |
振 |
庆 |
乃 |
昌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积 |
善 |
贻 |
业 |
广 |
存 |
仁 |
启 |
佑 |
长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齐 |
家 |
惟 |
孝 |
友 |
训 |
子 |
必 |
经 |
常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
137 |
138 |
139 |
140 |
礼 |
信 |
偕 |
和 |
顺 |
仁 |
心 |
协 |
义 |
方 |
141 |
142 |
143 |
144 |
145 |
146 |
147 |
148 |
149 |
150 |
舒 |
文 |
昭 |
法 |
守 |
盛 |
治 |
乐 |
观 |
光 |
151 |
152 |
153 |
154 |
155 |
156 |
157 |
158 |
159 |
160 |
利 |
见 |
时 |
亨 |
达 |
与 |
由 |
大 |
济 |
匡 |
161 |
162 |
163 |
164 |
165 |
166 |
167 |
168 |
169 |
170 |
任 |
隆 |
咸 |
懋 |
列 |
宝 |
献 |
立 |
安 |
邦 |
171 |
172 |
173 |
174 |
175 |
176 |
177 |
178 |
179 |
180 |
功 |
效 |
崇 |
恩 |
锡 |
荣 |
显 |
重 |
元 |
良 |
181 |
182 |
183 |
184 |
185 |
186 |
187 |
188 |
189 |
190 |
敦 |
序 |
宜 |
同 |
会 |
乃 |
名 |
裕 |
以 |
扬 |
191 |
192 |
193 |
194 |
195 |
196 |
197 |
198 |
199 |
200 |
毓 |
全 |
可 |
复 |
起 |
定 |
诵 |
其 |
恒 |
昌 |
注:按该支宗谱,参照千一、千二(仲甫)、千三公支宗谱,千四公为泰伯雍下81代孙。但本书编者搜集到的该支世派起自101代,81-100代世派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