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吴氏源流
一、吴姓起源
1、吴氏出自姬姓
吴氏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周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泰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泰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勾吴。泰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泰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8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札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泰伯109世 吴昌禄根据族谱历史资料辑录
公元2007年5月3日于信宜市区金碧花园
2、吴氏姓源
吴之先,本姬姓,自武王封泰伯曾孙周章于吴,始以国为姓,传至寿梦,吴始大称王,寿梦第四子季札最贤,封延陵王。生二子,长重道,葬赢博之间,次徵生,葬葵邱,徵生生启蕃,蕃生诩,诩生售,售生弥庸,弥庸生句余,句余生蹶由,蹶由生申,申生芮,汉时封长沙王,再传至回,回生右,右生著,著生延陵,俱袭爵,时人谓之五世王侯,五传至汉,字子颜。光武时封广平侯,食四县,永平中图像于南宫云台,三传至胜,袭侯爵,以世系进,帝嘉之,封胜次子允承。为奉嗣侯,主庙祀,建来贤馆于庙旁,以待四方贤士。又建会宗堂以惠宗支,越三传至康年,袭爵主祀,孙权封为中书令,领太子太传,谥恭敏,四传至皋(gāo)孟,东晋肃宗即位改封昭衍公,十四传至若远。唐太宗朝举进士。封赞皇县开国男,谥文惠,若远生世伟。尚平乐公主。拜附马都尉,进封新丰侯。赠晋国公,谥恭敏,二传至可博,谥文哲,可博生舜咨,舜咨生翥(zhù),翥生融,登龙纪进士,历任翰林,承旨知制诰,十传至原。任给事中。以言事谪青田县尉。生二子,曰相,曰梓。相奉遗命还姑苏。梓家江阴,守延陵王墓。相生造,以父荫补义乌主簿。遂家焉。长子让,居姑苏。次子尧,居义乌。尧生四子。分四派,四派而下析为三十四支。五传至镒。居苏州府治西北日华里。长子富兴,居西宅,又五传至庸。字秉常,生二子,长俞宅原宅,次仝迁福建,土满人稀,年高力倦,幸我太始祖永祥公嗣之,字曰灵山,迨始祖伯有公择处粤东高郡为信宜信丰都二甲开基祖。虽在秉常公称小宗,实为仝公之大宗。后人览斯文者,识吾族之所由来焉尔。
万历癸卯(1623)年秋八月望日穗城潘州窦江灵山祖长孙升隆敬述历朝鉴史先儒正传标列谱首。
3、平花吴字的字辈
从吴永祥之子起按“伯升汝演翰,守仰大天邦,士文应昌世,贤宝宗正康,仁义礼智信,嘉德显铭扬,豪勇汉甘伟,贵益敏能彰,书达寰云宇,普基振发祥,昭辉茂培杰,景泰永和光”排序。排序规则诗云:礼别尊卑有规定,五言诗句字字馨,奇上偶下迭旋斡,万岁春秋写不停。“奇上偶下迭旋斡”句,是说每句韵句十个字单数字名在上,双数字名在下,交相不断地使用命名如本车轴连续旋转,奇单数,偶双数;斡即车轴。
二、吴氏祖先
1、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
古代神话故事中,中国人的祖先是盘古。
吴姓的远古初祖是黄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也是姬姓吴氏最原始的祖先,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后就形成14个部族。黄帝正妻嫘祖生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他俩都继承了黄帝的本姓——姬。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
2、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泰伯
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泰伯。他是《史记》记载的天下第一世家——吴泰伯世家。吴泰伯是吴姓的第一人,但无嗣,所以叫开氏始祖。
3、吴姓的传代始祖是吴仲雍
吴仲雍是周太王的三儿子,是吴泰伯的弟弟,为吴姓传代血缘始祖。在吴姓发展史上,仲雍其地位仅次于泰伯,可谓至德第二人。
泰伯109世 吴昌禄根据族谱历史资料辑录
公元2007年6月9日于信宜市区金碧花园
4、广东信宜怀乡平花吴氏开基始祖吴永祥
平花吴氏开基始祖吴永祥,字可裕,号灵山,源于苏州吴县至德乡洞泾祖. 为泰伯第95世、季札77世孙、又是镒(字文惠)第九世、庸之第三世孙也。南宋时泰伯86世孙吴亶留守苏州奉祀宗庙。吴亶生镒,居苏州府治西北日华里(今苏州景德路),镒—富兴(居西宅)—顺孙—仲杰—季义—叔恭—吴庸。吴庸字秉常,生二子,长子吴俞居原宅,次子吴仝,吴俞之子吴永祥,出生于明嘉靖元年壬午年(1522年) 十一月廿三日辰时,居苏州府治西北日华里(今之苏州景德路),童年嗣吴仝迁居福建。生三子,长子伯胜、次子伯有、三子伯文。明朝年间在闽遭兵灾之际,约于1563年由儿子吴伯胜、吴伯有、吴伯文负吴永祥骨骸从福建经南雄珠玑巷迁至粤东高郡信丰都二甲开基(今信宜市怀乡镇)。又据信宜市平花吴南生及怀乡山心吴世文家保存的吴氏族谱记载,太始祖永祥公自髫龄嗣迁居福建仝公,越年逾壮,由福建迁广东高府信邑,为信丰都二甲(今天的信宜市怀乡镇平花村)吴氏始基祖,始居福岗(今信宜市怀乡平花村河背)、继迁大闢(今茶山丰垌口大闢),三徙琼花村(现在的平花村)。永祥居福建何处来及卒年漏载,葬于信宜市怀乡平花下塘冲田面正垠凤地嘴。前人两墓一坟葬鸭鼻,今一墓一坟葬蛇口,各怀妙用,十世泽溥公署明立申寅兼庚甲分金;永祥原配已失考。后来三个儿子分居三处,长子吴伯胜迁洪冠镇大樟堡,次子吴伯有留守怀乡镇平花发展,三子吴伯文迁茶山镇勃垌,今已排至泰伯113世。
泰伯109世 吴昌禄根据1903年前保存的平花吴氏族谱整理
公元2007年10月1日于信宜市区金碧花园
5、广东省信宜市怀乡平花吴氏祖先来源于苏州洞泾
1987年第五次重修平花吴氏族谱时,由于受收集族谱资料少的限制,弄不清永祥始祖从哪里来,故在族谱的“姓源世系”中称“旺通是吾高州二世祖,平花永祥公裔孙之所从出。”随着众多我们平花吴氏老族谱的找到,发现我们平花吴氏永祥根本不是来自茂名旺通,后来我们查阅茂名袂花鳌头上村保存的《茂名上村族谱》的资料,也未见记录有永祥来自旺通的踪迹,这就佐证了我们平花吴氏不是来自茂名袂花上村廷瑜及高州旺通系。而根据平花吴氏始祖永祥后裔吴世文、吴南生、吴标、吴应兆、广西省桂林市荔浦县吴绍贤家先祖(仰德房)1903年前保存下来的《吴氏族谱》手抄本记载与《中华吴氏大统宗谱》提供的苏州洞泾吴氏族谱资料记载,广东省信宜市怀乡平花吴氏祖先来于苏州洞泾。主要考证事实依据有四:
一是《平花吴氏族谱》记载吴俞、吴仝和《苏州吴氏支谱》记载吴璿都是泰伯93世庸之子。
《平花吴氏族谱》记载(见附件6、附件7):万历癸卯(1623)年秋八月孙升隆写的《吴氏姓源》记录有:“五传至镒。居苏州府治西北日华里。长子富兴,居西宅,又五传至庸。字秉常,生二子,长俞宅原宅,次仝迁福建,土满人稀,年高力倦,幸我太始祖永祥公嗣之,字曰灵山,迨始祖伯有公择处粤东高郡为信宜信丰都二甲开基祖”的内容。存于上海图书馆的《吴县》吴艾生摹修的清朝光绪8年(1882年)刻本《苏州吴氏支谱》记载:吴璿,泰伯九十三世孙秉常公讳庸之子,是为洞泾始祖字廷贵号感椿又号(门里加个夕)可,宣德乙卯正月二十九日宏治癸亥三月二十二日卒年六十九,传葬吴县至德乡洞泾主穴。
附件1:《苏州吴氏支谱》世系表
二是《平花吴氏族谱》记载的崇祯戊辰春三月永祥曾孙汝楫述录的《吴氏宗谱原序》与《中华吴氏大统宗谱》(2003年版)首卷143页收录的江苏苏州洞泾吴氏藏本的《原序》相同。
附件2:广西省桂林市荔浦县吴绍贤家先祖(仰德房)1903年前手抄本保存下来的《吴氏族谱》记载的崇祯戊辰春三月既望羊城潘州窦江灵山祖(永祥)曾孙汝楫述录的《吴氏宗谱原序》。
附件3:信宜市怀乡镇永隆村吴标家收藏的《平花吴氏族谱》手抄本记载的崇祯戊辰春三月既望羊城潘州窦江灵山祖(永祥)曾孙汝楫述录的《吴氏宗谱原序》
附件4:《中华吴氏大统宗谱》(2003年版)首卷143页收录的江苏苏州《吴氏宗谱原序》。
三是《平花吴氏族谱》(手抄本)与《苏州洞泾族谱》记载的《吴氏姓源》相同。
附件5:苏州洞泾吴氏存于上海图书馆的《吴氏姓源》(上海图书馆的目录为906320-25)。
附件6:广西省桂林市荔浦县吴绍贤家藏族谱(手抄本)中吴升隆标列的《吴氏姓源》。
附件7:平花吴氏吴标家藏族谱中吴升隆标列的《吴氏姓源》。
四是广东省信宜市怀乡山心村吴世文家收藏族谱的《吴氏世系图》与苏州洞泾吴氏存于上海图书馆的《吴氏世系图》相同(上海图书馆的目录为921657-61)。
附件8:苏州洞泾吴氏存于上海图书馆的《吴氏世系图》。
附件9:信宜市怀乡山心村吴世文家收藏族谱的《吴氏世系图》。
五是广东省信宜怀乡平花吴氏后裔收藏族谱里文字有记载。
1、吴南生家收藏族谱记载: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平花吴氏廷赞、廷颐臻福写的修谱凡例中自称“江南苏州洞泾祖13世孙。
2、吴世文、吴南生家收藏族谱记载:光绪18年(1897)灵山祖10世孙泽溥在《修谱凡例》第7例中称“江苏洞泾公族刊刻族(谱)经费430余贯”。
附件10:信宜市怀乡山心村吴世文家收藏族谱的《修谱凡例》。
综上所述,广东省信宜平花吴氏源于江苏省无锡、苏州洞泾吴氏,而不是来自茂名袂花上村廷瑜及高州旺通系。
泰伯109世 吴昌禄根据平花和苏州吴氏族谱记载敬述
公元2008年5月1日于信宜市区金碧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