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表1结果可见,考察角度不同,不同世序的起始线就有波动的世系值。“谱系界公认的以泰伯41世孙吴如胜,定为世序可比较的起始线”⑾,为什么就不能以开姓始祖泰伯定为世序的起始线呢?为什么会不可比较?就是因为他生年的推定值仍不可信之。
以泰伯一世(公元前1175—1151年/代)为起始线和细估25岁/世为例,第41世吴如胜的测算世序值是约50.6世,相差约10世,因此,我们对吴如胜谱载的世序其可信度提出质疑。有文章⑿ 说,“要否定吴如胜这个人的代数和他编的谱,除非把糜序否定”的提法准确吗?我请教过在广州的一些专家学者和吴氏宗长,他们都认同我的基本计算方法,不需要多元的方差分析方法。他们都对如胜谱持有怀疑的观点, 有各种猜想的讨论,不妨在这里说一下:“这个谱不是吴如胜本人写的”, “他的后裔或请人写的”, “是清朝年代的人写的”, “吴如胜的世序41世是错的”, “41世是对的, 则他修谱是假的”。
从结果数据看到,吴应诚的测算世序值是91.8 ,吴应诚不是约80世而应该是约92世,相差约12世;第108世吴邦周的测算世序值122.5,相差约14.5世。为什么主修者的文字记载的世序值与实际测算的世序值会差距这么大?如果用粗估30岁/世 测算世系值,结果我们会认同吗?由此看来,我认为现阶段泰伯生年的推定值也可能未接近准确值,由泰伯至如胜的这段历史又该如何合情合理的思考呢?
2,主修者随机取样的世系值评估:
表2 主修者随机抽样(7次)的世系值
随机取样 |
主修者(世序) |
世系值(岁/世或代) |
世序的起始线 |
1 |
吴如胜 41 |
30.9 |
吴泰伯 1世 |
2 |
吴若远 63 |
22.0 |
吴如胜 41世 |
3 |
吴兢 65 |
30.0 |
吴若远 63世 |
4 |
吴应诚 80 |
32.3 |
吴兢 65世 |
5 |
吴邦周 108 |
31.0 |
吴善甫 98世 |
6 |
吴邦周 108 |
39.5 |
吴宗洛 106世 |
7 |
吴邦周 108 |
17.0 |
吴佐璜 106世 |
从表2看到:泰伯1世至吴如胜41世的这段时间里,世糸值是30.9岁/代;吴兢65世至吴应诚的这段时间(3—4修谱的455年间),世系值是32.3岁/代,就凭上述这两个测算数据都超过30年为世,它不符合当年这个奴隶或封建社会的中国人繁衍生殖的普遍视律和伦理观念。以入粤始迁祖吴居厚资料⒀ 记载为例:入粤1世吴居厚生年是公元1038年,入粤2世吴最生年1071,入粤3世念五生年1093,入粤4世将士生年1113,入粤5世生年1135,入粤6世吴本生年1156,共118年/6世的血脉传承,平均世系值约 20.0 岁/代,同样证明30岁/代或以上繁衍后代的可能性较少,但一般平民在25岁左右生孩子较多。由此看来,细估25岁/代的说法较为客观,其他的万家姓也容易理解和认同。
从表2还看到:11—15修谱的时间短、主修者的世序较接近的情况下,更是难以考量,甚至计算方法都不适用了,如果现在第16修《吴氏大统宗谱》的主修者不是个人而是集体,他们的世序值按平均值计算吗?总之,如果不能考察某类事物的全部对象,而只根据部分对象作出的推理,不一定完全可靠。在系统的“推理”中,以一个参数点去研究全部参数点,容易走入“推理的误区”,导致该系统的不成立或需重新设置。
本人是从事工科类的科研工作者,也许是职业习惯告沂我,必须学会用数据说话,运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去处理数据。在设定的一姓氏世代(后裔、世糸、lineage)相承的系统中,通过随机抽样,验证项目或子项目的可靠性,是否在允许的误差范围,也就是说要在波动的数据中寻找它的规律牲。必须用国家或国际标准去测试数据,才有可比性和代表性,评定结论有较高的可信度。我引用上述理据对文科类的数据分析可能不适用,因为我是外行,不妥之处请指正。
三、初步的看法
我借用这三幅图片,简称为三件“宝贝”,进行理性思考,点到即止,也许对吴氏族谱、家谱的分析研究是有启发性的,暂不展开讨论。
1、 用新科技鉴定年代文物(图片1)
《Mona Lisa》的微笑,油画作者是达芬奇(意大利), 收藏于世界上最大的美术博物馆:法国卢浮宫, 它是价值连城的传世之宝。 用高科技分析了蒙娜丽莎脸上不同层次的颜料排列及成分。科学家发现画作共享了40层极纤薄的油彩,每层厚度仅2微米。我们的重点是要应用当代的高科技和检测仪器,尤其是对年代、材料成分等的文物(包括吴氏主修者及其谱糸文物)古迹的真伪鉴定。如“电子自旋共振谱记年法”、“同位素记年法”,利用碳14、热释光都可以对不同的文物进行年代测定。目前许多资料报导,这类仪器应用到古墓古画艺术品等,鉴定它们的真伪,效果令人信服的。
图1 科学家透过高能X光分析达芬奇传世画作《蒙娜丽莎的微笑》⒁
2、用DNA寻根问祖(图片2)
诺贝尔生理学与医学奖获得者杜伯克说:“人类的DNA序列是人类的真谛,这个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事情都与这一序列息息相关……”
只需检测一下人们的“姓氏基因”,就可以知道两个同姓的人是否同老祖宗或血脉传承的亲缘关糸。⒂ 人所有的遗传信息都储存在DNA(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又称去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带有遗传讯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里。目前有一些族谱家谱开始应用DNA进行寻根问祖和地区方言文化的活动,搞得热火朝天。国内外都有许多资料或论文报导,有用DNA鉴定亲子、亲缘、问祖,也有专业鉴定或国际认证的机构。⒃ 我们相信这本“天书”—人体里的基因,在符合鉴定、有参照数据的条件下,泰伯至1-15谱主修者是否有血缘关系都会搞清楚的,当代吴氏族人,只要鉴定你们的DNA,是否有血缘关糸都会真相大白。
图2 人类姓氏暗藏的遗传密码—姓氏基因 ⒄
3、用新型编码制作家谱(图片3)
互联网进化论(Internet Evolution Law)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实现人类大脑的充分联网,不断引导互联网向前发展和进化。我选用这张模板图片作比譬,重点是利用信息网络IT科技及新型的编码软件,制作数字化家谱或族谱,才有真正的生命力。我自己的家谱形式(以电子相册为主,文字表述为辅)在5年前巳经是这样做了。目前国内的数字化家谱,网上存谱及姓氏世系编码方案等都有报导。
图片3:互联网进化论—新型的编码模板 ⒅
我们既要看到姓氏族谱、家谱的明显优势,也要注意到它的严重缺陷 ⒆ ,还有它是否适应当代人的生活需求。大家都知道的各种原因,这里就不必重述。
在基因化的21世纪,不断挖掘文物古迹,运用现代科技方法(图片的三件“宝贝”),各类专家学者的科学考证、协同努力,一定有办法解决“如胜谱糸”的各种争论及遗留的历史迷雾。我的初步看法是一句话:生活在地球上的人, 生年决定世序(Ancestral sequence),当代的世系表(genealogy)将作出排位,请大家“对号入座”。
参考资料:①—⒆ 略
说明:本文在《华厦吴氏网》和《至德文化博览》同时发稿,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