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统谱 >> 安徽 >> 正文
关于徽州吴氏先祖居住地及迁涉年代
作者:吴晓乐    文章来源:新浪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4-5-11         ★★★★★
关于徽州吴氏先祖居住地及迁涉年代
先世居住的休宁凤湖和歙西富饶
左台吴氏自六十世吴义方,於唐贞观十四年(640年)赴歙州讲学,喜爱新安山水与父吴良由豫章迁歙州休宁石舌山始,至七十世靖公迁居五十里外的歙县孝第乡富饶(今岩寺文峰塔下)计315年间,11代先祖在休宁凤凰山边居住。这里为古休宁海阳八景之一---〈凤湖烟柳〉,凤凰山在休宁城西约三公里处,白鹤溪与夹源水汇合处,凤凰湖边栽满了柳树,湖面雾气霭霭,相衬相映,显得清幽秀雅。今修建成为凤凰山公园,南侧有野生动物保护站和凤凰宾馆。
先祖居住休宁年间,正是大唐盛世,基本上代代以儒而仕(见附件一),被称为徽州的乡贤之首,甲第之首。左台吴氏先祖前10代其经济生活应该是以朝廷的奉禄、田产出祖为主,而且生活在徽州最大的一块平谷地带休宁平原上,这儿水利方便、土地平坦,先祖的生活是富足的,家族的人口增加很快,随着唐后期其他北方各姓氏的大量迁入,人多地少矛盾突出,所以先世开始向各地迁移,除因官迁居远地之外,大部份是迁往周边的徽州境内各地,如休宁、婺源、歙县、浮梁等地,形成了左台吴氏五大派,即莲塘、丰溪、金竺、石岭、城门五派。
从60世义方公到70世其徽州吴氏祖先如下:(以下资料来源于徽州吴氏大宗谱)
六十世
义永  良长子。
义方  良次子,豫章人,唐贞长十四年大徵天下名儒,於是讲学于新安歙州,爱新地之胜景,因徒家居也,墓在歙新安歙州篁墩,娶叶氏生子三:长太微、次少微、三保微。
六十一世
少微  字仲材,号遂谷, 义方次子,唐长安元年辛丑进士(戴府志),初为晋阳令,与武功富嘉谟同官友善,并以经术为文章,雄迈高雅,一振徐庾之委弱,当时推为吴富体。唐中兴初公与富嘉谟同拜左右台御史,公著文集五卷(见艺文志及罗鄂州传),行世事具载新旧唐书,文献通考一统志,南畿志,新安文献志,郡县志,名族志,山西陕西通志,罗鄂州传,文苑英华唐文粹,郭茂倩乐府,翰墨全书,全唐诗集等书。是为吾君乡贤之首,又为甲第之首,缘母叶太夫人葬休宁之龙源,乃自篁墎爱居莲塘之东石叶之麓。厥后发派六邑,支裔繁衍,散居四方者,不可胜纪,又实为甲族之首。公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癸亥八月十三日,卒于明皇天宝八年(749年)己丑六月初七日,寿八十有七。夫人朱氏合葬石舌山(后改名凤凰山),继程氏又赵氏王氏刘氏(一说赵氏葬龙源),生三子:隆术、巩、云。
 
 
六十二世  
隆述  字文佐少微长子。
巩   字叔固、一字定国,少微次子,亦以文行知名,唐开元间第进士,历官紫微省中书舍人(按唐职官志与今翰林学士对品)时人乃更石舌山为凤凰山,莲塘池为凤凰池,吴里改为凤湖街,公葬一都四保杨塘金钗坞(又名择木坞)妻郑氏与公同墓,继刘氏葬品塘。生三子:宥、密、泉。
云   字文彬少微三子,历官河东节度史。  
 
六十三世 
宥  巩长子唐道州刺史, 公十三世孙四川宣抚追封涪王玠太博封新安郡王追封信王璘始迁陕西垅干再迁蜀。
密  巩次子。
泉  字星源,巩三子,唐建州长史,葬品塘双松坞(又按石岑墓图公墓在伊公墓之上穴,伊公为公之幼子登显仕或迎养于彼处故后来与伊公同地而葬是未可知然向无其说存以自考可耳)娶王氏葬八都瑯源吴家坞金山人住后,生子三子:(王全)、瑶、瑀。
 
 
六十四世
(王全) 泉长子,妻汪氏生子二子:叔溱、叔沆。
瑶  古谱名瑾泉次子妻李氏生二子:叔讷、叔泾。
瑀  字宣礼泉三子唐以武功封义安侯由凤湖街迁石岭妻方氏封夫人生二子:天宝、天瑞。
 
六十五世 
叔溱  (王全)长子唐太子赞善,妻程氏生一子:矩。
叔沆 一作叔沅王全次子生一子:矫。
 
六十六世 
矩   叔溱子唐武昌太守,生三子:明、能、仁。
 
六十七世 
明   字则诚矩长子,妻王氏生二子道隆、道超。
能   字子才矩次子析居吴田。
仁   字则荣矩三子迁三十六都。
 
六十八世 
道隆  明长子唐承奉郎生二子:晋、光(晃)。
道超  唐朝议大夫平江太守有德望儒业推重乡邦妻汪氏生一子:春。
承事郎,可能有误,唐朝只有征事郎、承奉郎、承务郎等官职;承事郎是文散官名。宋始置,为文官第二十三阶,正八品,相当于唐的征事郎。
 
六十九世 
晋  字安卿道隆长子文学德行推著一时尤长于诗,唐懿宗咸通间(860-874)为大承奉郎(同上),妻韩氏生一子:淙   是为莲塘派之祖。
光原名晃行五道隆次子唐宣议郎咸通元年迁歙西溪南生于开(成)五年庚申(应为840年,即开成五年),殁于后梁开平二年戊辰(908年),寿六十有九,妻项氏又汪氏生四子:阮、起、亹、昈(昈为丰溪派始祖)。
 
七十世  
淙  本名宗又名嚣字深之一字志通,晋子,唐承奉郎(同上)寿六十妻汪氏,继程氏,生三子:靖、竦、翊。
 
七十一世 
靖   一名澈字字道安、一字一清行五,淙长子后周世德显德二年(955)乙卯与弟竦由休宁迁歙西,分居孝弟乡富饶(旧名玉泉)妻汪氏,生二子:第大、景元。
竦   字叔敬行六,淙次子,与兄靖同迁歙西分居澄塘,生于唐僖宗光启元年(885)乙巳三月,殁于后周世宗显德三年(956),妻程氏生于龙纪(己)酉(889)八月卒于宋乾德癸亥(963)二月,又方氏生梁开平己巳四月卒于宋开宝辛未十一月生三子:昌佚、鼎、旵。
翊   行七,淙三子世居休邑凤凰湖亍,以子爵封上柱国国子监祭酒兼御史大夫,妻朱氏,生二子:景诚、景安。
七十二世 
第大  靖长子,葬石佛妻苗氏生一子:团。
景元又名景渊,字旭之靖次子葬十五都后历妻方氏葬朱村(宋砧基谱载信行泉水为界)后移附葬(载纪原录),生一子:富生。
 
七十三世   
富生 字少翁行十二(砧基作第十三),景元子生五代时(907-960)隐居不仕葬富饶井东,妻王氏葬井南生一子:驹。
 
七十四世  
驹    一名山宾,字少若行十三(砧基作第十二),富生子,生于宋太宗(976-997)时隐居不仕,葬杨村下穴,妻吕氏葬富饶方湖田墩上,生一子:用清。
 
七十五世   
用清  字清滨,驹子,生于宋真宗时(998-1022)抱道行善,为当世大儒,卒哲宗元佑七年壬申(1092),葬问政山高眉尖(旧名高环岭)葬之夕风雨大作,移穴数尺卯向,次日术者曰:山抱水环是天葬也,至今呼为天葬地云,其地东至垅外一丈,直望杨梅垅垠为界,南至垅分水为界,西至路分水为界,北至大尖顶上为界。妻吕氏生于神宗煦宁四年辛亥葬问政山方家山水口外乙辰向麂鹿唧花形;生六子:遇、和、启、讚、福、进。
 
七十六世 
遇    行三,用清长子,生于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己卯,卒神宗煦(熙)宁八年(1075)乙卯卒于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妻胡氏仝葬祖宅前竹园内生三子:宗立、宗亮、宗有(宗有公为镇北支祖)。
和   行四,用清次子,由富饶迁稠木岭(即今稠墅)生于宋仁宗庆历元年辛巳(1041),卒于哲(宗)元祐元年(1086)丙寅,寿四十有六,妻汪氏又戴氏并葬富饶石子岗(又名金子岗)生二子:土龙、士济。
启   行五,用清三子,行五,生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癸丑正月廿一日寅卒放大观二年(1108)戊子六月十四日寅时春秋三十有六。妻方氏,生熙宁七年(1074)甲寅七月十五日巳时,殁政和六(四)年甲午四月十六日戌时春秋四十有一,与公原仝葬南宫头癸山丁向。即歙邑南门外,土名项家山亥山巳向,民国二十六年因修杭徽公路,移穴至歙南石潭前头山溪西师姑寮狮形唯公墓之上,生二子: 延硕 唯。(延硕公为肥东六家畈吴氏先祖—编者加)
讚    行十,用清四子,迁方塘卒于宋哲元祐二年(1087)丁卯妻方氏。
福   字伯臻行十一,用清五子,生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乙巳,卒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二年(1152)壬申,寿八十有八,葬祖宅前千金铁釜形未丁向,妻胡氏葬清泉寺西,生四子:元珍、元礼、元超、元珪。
进   行十二用清六子妻吕氏同葬祖宅前竹园内辰向,去兄遇墓仅数步生五子:义祥、仙、禹亨、亮真、垧。
 
 
徽州左台吴氏资料之二---左台公之前的世表
 关于徽州左台吴氏宗谱
左台谱始於少微,为泰伯六十一世。
从几套谱序分析,左台吴谱起源於左台少微祖公,今唐谱虽然无存,但在少微公和巩公的序里应可佐证,少微公对自己的家世原源,是经过认真考证的。
少微序云:“家藏谱系,肇自长沙王三子浅,得新安山水之胜,贻后来苗裔迁居焉。衍至我考,传二十九世,距千百余年。”“原吴氏本长沙王吴芮,自黄帝之后,姬姓、姬周之隆始于后稷,始至于公刘,传绪于古公亶父,追尊为太王。长子泰伯,让德居吴,仲雍曾孙周章”。少微公论证自已的家世源於长沙王三子浅,再源於泰伯及远古姬姓。
少微长子吴巩又对父亲的唐谱作了序,巩公说得很清楚:“吾家君居官之暇,则索诸谱书,考诸事实,参诸经史,溯自受封得姓祖始,一昭一穆,编辑了然,衍至家君,凡六十一世遂成谱帙三本,一伯父太微公收,一家君收,一叔父保微公收去,是为贵溪派,而家君由歙徙休石舌山者,承祖庄之书舍也,解官修德于此,遂世居焉”。
元谱编者王弼序云:“吴氏自泰伯出居勾吴,仲雍绪逮周武王元年己卯四月罢兵西归,首求泰伯仲雍之后仲雍曾孙周章己君吴,武王因而封焉。十九世季札灵王,癸丑岁受封延陵。三十一世芮事秦为鄱阳令,汉兴以功封长沙王。自是子孙析居新安,支派日繁,至六十一世少微仕唐,为监察御史,居休宁石舌山。”
王弼对左台公少微六十一世并出自於季札作出了肯定,按王弼元谱,泰伯为一世、少微六十一世则徽州左台吴氏的一至六十一世排序为:
  
远古吴氏族世图表    吴氏溯源世表
 
黄帝--→少昊(玄嚣) --→矫极--→帝喾--→后稷(中国农业种植五谷之始祖) --→不窋--→(失官)鞠公刘--→庆节--→皇朴--→差弗--→毁--→公非--→高圉--→亚圉--→公叔祖类
--→周太王古公----→太伯(得吴姓始祖)           
             └---→仲雍(传吴姓始祖)
             └---→季历(周文王之父)      
 
太伯1----60世简表
仲雍(太伯)【1】---→季简【2】--→叔达【3】---→周章【4】---→熊遂【5】--→
柯相【6】--→疆鸠夷【7】---→余桥疑吾【8】--→柯卢【9】--→周繇【10】---→
屈羽【11】--→夷吾【12】---→禽处【13】------→转【14】---→颇高【15】---→
句卑【16】-→去齐【17】-→寿梦(吴王)【18】-→季札【19】-→征生【20】--→
启番【21】---→吴售【22】---→弥容【23】----→句【24】----→子三【25】---→
涉(子彰)【26】--→彰【27】----→穆【28】----→平【29】----→申【30】------→
芮(长沙王)【31】-→浅【32】---→信【33】---→广志【34】---→千秋【35】---→
长陵【36】----→全【37】-----→隆【38】------→复兴【39】------→汉【40】--→
成【41】-----→盱【42】------→胜【43】------→珪【44】------→文质【45】---→
应之【46】--→康年【47】--→嗣英【48】----→正己【49】 ----→定【50】 ---→
之则【51】----→延【52】----→ 猛【53】----→安诚【54】----→筠【55】 -----→
钦【56】---→授【57】---→文慰【58】---→良【59】---→义方【60】
义方  良次子,豫章人,唐贞观十四年大徵天下名儒,於是讲学于新安歙州,爱新地之胜景,因徒家居也,墓在歙新安歙州篁墩,娶叶氏生子三:长太微、次少微、三保微。
 
 
徽州左台吴氏资料之三--自宋至元王弼四代编谱其功千秋
 左台吴氏自唐后,宋代也修过谱,左台谱有两条明确记载:【仁福宋熙宁中编辑族谱】【士志与兄廷瑞修辑族谱】,现将三位祖公的世系和用清公至王弼的谱载生卒年月如下:
【73】团→【74】全兴→【75】仁福
【75】用清→福→元珪→【78】廷瑞
【75】用清→进→义祥→【78】士志→【79】子恺→【80】镛→【81】王弼
仁福(1010--1092)与用清堂兄弟,宋熙宁中编辑族谱
廷瑞(1127—1210年)授将仕郎,由富饶迁松木转迁岩镇
士志(1128—1204)            编宋谱
士忠(1136—)                1209年向子恺出示宗谱
子恺(1172--1218)          1210年由富饶迁庐江
镛(1200-1259)               1238年自庐江迁金陵  编谱未果
王弼(1225---1287)           元谱编辑,有序
廷瑞生卒年月不祥,士志生活年代(1128—1204年),廷瑞、士志均为用清公曾孙、少微第17世,距少微公(664--750年)生活年代有近500年,但距七十一世靖公迁富饶(955年)才七代,仅200年,年代不算久远。由于宋谱己失传,也没有留下二位修谱祖公写的序,估计他们做了一些家族的资料收集工作,可能不完整,连他们的父亲义祥、元珪公卒年也没记下来。但从61世到78世十七八代的传世、墓莹、官职、迁徒大部份都留下来了,尤其是少微公与巩公的唐谱序留下来了,这不能不说二位宋谱修辑祖公给我们后世留下的资料,为他们的后世王弼公修元谱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条件。
我手头没有元谱也没有见到有关元谱存世的信息,但根据元谱编辑
的王弼序言及我所手头收集的几套谱、几位编集祖公的记载分析和了解。自北宋七十五世仁福公宋熙宁中(1073年)到再七十八世士志、廷瑞收集编辑到王弼编的元谱刻印1286年,历经200年。宋代仁福、廷瑞、土志公收集的宋谱资料由其弟士忠转交给王弼的祖父子恺,并由王弼的父亲镛公继续,镛公编辑未果,又由王弼公接力。王弼公的左台元谱是我们左台吴氏最可宝贵的家族资料。关于王弼公谱中有记载:公能绳其祖武继志述事虽生自庐江长自金陵累回新安搜访我靖公以下数代莹域既得乃修辑完固礼托坟邻又复载笔遍叩族人之门细询世系年甲生殁婚娶葬所囊之以归编成谱牒刊刻传送俾新安支裔有所矜式盖殚四十八年之心力而后成功既殁其子应丑以其事迹上之于朝于是得(束力)旌孝子并移牒新安故宅表其门闾云。从序和王弼生卒年月上知,王弼公18岁开始修谱,就达上了往返徽州编修宗谱的路程,1286年农历六月完成编印左台谱,一年后1287年七月在他67岁时就去世了。王弼公倾其一生之精力,历时四十八年,给徽州吴氏留下了这份宝贵的家族历史资料。那时王弼公祖父子恺公于1210年(38岁)由富饶迁庐江,其父亲镛公1238年又自庐江迁金陵,从士志起祖孙四代在不断迁徒中念念不忘祖先,完成了这一宗族历史大卷。
   王弼公编辑宗族历史史,四十八年中,从金陵无数次回新安,搜访我靖公以下数代莹域,他从墓葬搜寻第一手资料,又叩拜族人之门,细询世系,生卒年月,婚娶,再汇集成卷。从金陵南京到徽州走旱路有700里,从长江新安江走水路近2000里,来回路途就要半个月,其精神可敬可叹!
在左台谱中许多祖先条目中记载有王弼公留下的记录,如七十一世靖公条,靖淙长子后周世德显德二年(955年)乙卯与弟竦由休宁迁歙西,分居孝弟乡富饶(旧名玉泉)妻汪氏,葬二十都杨充口上穴,(金陵派八十一世孙王弼来新安寻访祖茔首得此穴时至元丙戌(1286年)五月十一日也)。这一条记载上看到,1286年农历五月十一日,王弼公寻到靖公墓,此时离先祖靖公去世有331年历十世了。
由于有王弼公的努力,左台谱自六十一世以下,对每一祖公的墓莹记载得很祥细。
 
 
徽州左台吴氏资料之四---元谱中一些遗漏的解悉
 关于左台元谱中一些遗漏的解悉
近年由于互联网上关于族谱论坛上的交流,发现许多原来收藏在祠堂图书馆中各地族谱内容有许多不一至,远的如长沙王吴芮就有出自於季札和夫差及多个版本,左台吴谱也一样,如我先祖用清公有六子和七子之误差,启公二子和一子之误差,进公五子和七子之误差,误差是如何产生呢?今认真的逐字查核左台谱序及各条后,就不难解释了。
明清以后,徽州族谱以祠堂为一宗修续宗谱,徽州宗祠绝大部份在明代以后修建,之前的唐、宋、元靠各支各派编辑整理,各支各派分居各地,就是在同一县里也距高百十里,联络也不方便,要编修一派一支族谱并非易事。左台谱自北宋七十五世仁福公於宋熙宁中(1073年)到再七十八世士志、廷瑞收集编辑到王弼编的元谱刻印1286年,历经200年。
元代王弼公谱中有记载左台谱自元王弼公编谱除访问各支各派外,主要以墓莹为依据的,即按照墓碑上立碑人来确定父子再写入谱中的。徽州的古代丧葬有两种方式,一是主人生前就做好坟墓,死后几天选好日辰入坟莹;有的生前没有做好墓的,先入厝,每个村庄都有一处或几处厝房,厝房如小砖房,里面可放置三五个棺木,厝房丧葬制可能与徽州人其子孙大多在外地做生意,父母亡故讯息不能及时送达,所以子孙不能及时奔丧有关。儿子三五天赶不回来,尸棺又不宜在家中久放,于是就有暂放厝房的临时办法,等到儿孙到了和坟墓修好后再择日进坟。徽州的坟墓一定要有墓碑,墓碑前面的左下款有墓葬主人的儿子及孙子名字和立碑的时间,如果立墓时有的子孙不在或不知道下落,是不会在碑上写上子孙之名的。这就是王弼的左台谱中为什么后世不一的来由。
宋代以后大批的徽州的男子“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出外经商,有的在家从小定亲或娶亲男子,几年一次回乡与亲人团聚。还有一些定亲或娶亲男子,往往出外多年没有回家或与老家失去联系,这些情况比比皆是。由于谋生的艰难和路途遥远,许多男子自踏上出外之路,一生甚至下几代人都没有返乡,父母去世安葬没有回来也就可以理解了,墓碑上也就不会写上失散的子孙名字,由此在家乡宗谱上就没有记载。但他们记住自己父亲和爷爷的名字,以便子孙日后回来寻根。这些徽州后人,有些在外地繁衍成大族,建立宗祠,单独立谱,由于过去通讯交通不便,相互间没有联系的原因,所以就出现了用清公有六子和七子,启公二子和一子,进公五子和七子之误差了。类似这种情况不仅吴氏,有就是其他姓氏也很多。
如一位香港方氏知名商人,祖上长毛时从歙县去江苏,后人在香港发展成了大企业家,前几年寻根才寻到祖宗之地,并捐巨资修祠修路。
近年来通过网上和通讯联系进行寻根问祖的很多,有的祖上明代迁外,有长毛时期出外,有的知道祖上是徽州和迁出祖名字,南京炼油厂老工程师吴顺生宗亲代表海内外上百多亲人几次赴歙寻祖,他的曾祖玉庭公十六岁长毛时带着老母和妹妹外出谋生,最后在江苏宜兴落脚,并创出一番家业,到这几代有口上百人,五代人上百年中经历了长毛、清未、抗战几次战乱,牢记住歙县和玉廷名字,顺生老人几次往返歙县几个吴姓居住地寻根都没找到,最后在我整理的石潭春晖堂宗谱中寻到曾祖名字,原来他的那个村庄离我出生地才二里地的石汰。但也有一些吴姓宗亲,仅知道祖上徽州,和近几世上代名字,先祖的名字记不住,具体地名也不知道,这就非常难查了。也有一些生活艰难,几代人无闻无息,但他们记住老祖宗的名字和走出地。
盛世修谱,随着国内修谱寻宗的热潮和网络的联系方便,日后这类宗亲相会的喜讯还将不断地增多。
 
左台吴氏资料之五---唐谱序
 唐 谱 序一                           少微
古者大宗,百世不迁,别子之道,群弟宗之。衮衮相承,宗子之殁,必制服焉。后世无大宗,士大夫得祭四室。有四小宗,五世必迁,故属及五世祖外则无服。朔其源,一人之身,末至化为路人,盖由宗法不立,莫知所本始也,吾实惧焉。原吴氏本长沙王吴芮,自黄帝之后,姬姓、姬周之隆始于后稷,始至于公刘,传绪于古公亶父,追尊为太王。长子泰伯,让德居吴,仲雍曾孙周章,受封因著姓,世笃忠贞,凤烈服劳,王家锡爵胙土,在延陵之地。积厚流光,蔓延天下,枝繁派衍,殆不可纪。家藏谱系,肇自长沙王三子浅,得新安山水之胜,贻后来苗裔迁居焉。衍至我考,传二十九世,距千百余年,委蛇节次,班班著见。予博采稽评,证以经传。其巍庙古篆,烈烈丰珉,拨萃英奇,积代莹域,罔不具备,敬编家乘,庶古之宗法仿佛,其余顾非幸欤。
 
唐 谱 序二                            巩
谱何为而作也,吾家君虑经岁月残缺失次而作也,盖古圣人制礼,首重乎宗法,宗法之重又莫大乎谱书,谱书之作宗族,以之而合昭穆,以之而明亲疏厚薄之别,以之而著是故家,有谱测宗法立,宗法立则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祖,而礼制定矣,情义维矣,今人不知此义,高曾祖考之外,则不识一人之来何自也,虽宗族不知也,昭穆不知也,亲疏厚薄之别不知也,吾家君居官之暇,则索诸谱书,考诸事实,参诸经史,溯自受封得姓祖始,一昭一穆,编辑了然,衍至家君,凡六十一世遂成谱帙三本,一伯父太微公收,一家君收,一叔父保微公收去,是为贵溪派,而家君由歙徙休石舌山者,承祖庄之书舍也,解官修德于此,遂世居焉,不佞述家君余意,聊叙一言于谱首,若后吾谱书之作与不作,乃见子孙之贤与

 

文章录入:游客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