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新安,其地域西至江西婺源,东达浙江淳安,处于长373公里新安江(亦称徽港)流域,统属徽州。其郡治先在休宁,后移歙县(徽州),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
唐太宗时期,唐帝国分为十道,江南道是其中之一,徽州属江南道。
唐玄宗时期,唐帝国分为十五道,江南道分为江南东道(江苏南部、浙江、福建、安徽东南部)、江南西道(江西湖南之大部与湖北安徽之一部)、黔中道(贵州大部与四川大部),徽州属江南东道。
安史之乱后,江南东道分为浙江西道、浙江东道和福建道,徽州属浙江西道。浙江西道包括为长江以南,至新安江以北之地区,即润<镇江>、常<常州>、苏<苏州>、湖<湖州>、杭<杭州>、歙<徽州>这六州。
清顺治初期,设江南省,徽州属江南省。
顺治末年,江南省分为江苏(包括上海,即松江)与安徽两省,徽州属安徽省。
徽州一府六县之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其中的婺源,1934年由于蒋介石“剿共”之需要,婺源被划入江西省,后因婺源民众发起返徽运动及同乡胡适等人奔走努力,迫于民意,1947年抗战胜利后划回徽州地区。
但由于国共内战中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之解放军的集合,即中原野战军,亦称刘邓大军)的军事管制问题,1949年婺源又被划入江西省,一直延续至今,此为徽州历史上的两次婺源隶赣事件。
1987年为以黄山牌发展旅游业,绩溪因与太平县交换被划入宣城,徽州地区改名黄山市。继痛失婺源、绩溪两县之后,徽州之美名亦从此消失(但是,行政变更无法割断六县人民间的感情)。现黄山市在原屯溪市,屯溪市原属休宁县,地处新安江上游的北源横江与南源率水之交汇处。新安江进入浙江之后即为新安江水库,著名的千岛湖就是这里。在新安江水库修建之前,新安江航运可从东海经杭州直达屯溪,屯溪的老街至今有桥名为镇海桥,意为镇住东海潮汐之桥。
明清时期,徽商(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之六县商人)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之说,徽商的足迹北至幽燕辽沈,西和西南至关陇滇黔,东南至苏浙闽广甚至海外,并一度垄断了全国的盐业经营,财力显赫,称雄全国。
随着徽州经济的发达,“新安文化”这个名称也叫响起来。新安文化缘起于以清冷孤傲之笔,写峻岭奇松、悬崖峭石之意的新安画派和天下名医出于新安的新安医学派。再加上徽墨、歙砚、宣纸等传统工艺品的持续繁荣;清乾隆五十五年“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相继进京后,吸取了京腔、秦腔之长,孕育出了著名于世的京剧。徽派版画、徽派木制活字印刷、徽派印章、徽派建筑、徽派三雕(砖雕、石雕、木雕)、徽菜等的迅速勃起,熔铸成就了闻名遐迩的“徽文化”或“新安文化”,使徽州具有“东南邹鲁”之称。
大禹时代,徽州氏族多属三苗,汉末时期,居民史称山越。晋永嘉之乱,北方人口纷纷南徙徽州,山越之称即告消亡。之后,徽州多门名望族,素有“新安十五姓”和“徽州八大姓”之说。据徽州史志和《新安名族志》,“新安十五姓”是指古徽州程、汪、吴、黄、胡、王、李、方、洪、余、鲍、戴、曹、江、孙十五大姓。“徽州八大姓”是指“新安十五姓”中的前八姓,即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大姓。
明代以前,主要大族有程、汪、吴、黄、胡、王、李、方八姓,大姓迁徙徽州,最多是在唐代。徽州宗族对徽州历史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
徽州“程氏”以程元潭为始祖,近代有数学家程大位、武术家程冲斗。
徽州“汪氏”以汪文和(汉代龙骧将军)为世祖,后代名人有宋朝宰相汪伯彦,起义军将领汪直(即倭寇的领导人,倭寇实为汉民的起义部队,以汉人为中上层军官,以破产的日本外贸商人及其员工为部分下层士兵),民国总理汪大燮。
徽州“吴氏”以吴浅(长沙王吴芮第三子,汉初封便顷侯,侯国的国都为湖南郴州市永兴县,吴浅的曾孙吴千秋在汉武帝时被废除侯国,宗族有部分移居于黟县)为远祖,以吴少微为近祖。徽州吴氏,名人辈出,左台吴氏,茂林吴氏,群星璀灿。
徽州“黄氏”以黄积为世祖,后代名人有刻工黄士陵、画家黄宾虹。
徽州“胡氏”有正胡、明经胡之分。正胡东晋入歙,明经胡唐末迁婺(婺源县考川),自成两大脉息。“胡氏”后裔名人有商人胡雪岩,学者胡适之。
徽州“王氏”名人有经济学家王茂荫(马克思的《资本论》里唯一提到的中国人)、辛亥革命志士王文藻等。
徽州“李氏”以李德鸾(五代唐宗室后裔,迁居歙县)为始祖,后代名人主要有明代艺术家李流芳、清代医学家李文来等。
徽州“方氏”以方竑(西汉末丹阳县令,迁居歙县东乡)为始祖,后代名人有唐代农民起义领袖方清,宋代农民起义领袖方腊。
泰伯第78世孙吴万一随父从江西上饶迁居南京,长大后浪迹至宛陵(今宣城市),他的儿子吴希贤又从宛陵迁到下辖的泾县茂林地区,定居于东庄(今乔吴)。茂林吴氏称万一为一世祖。
吴希贤生三子,长子觌京留在东庄,承守祖业,世居乔吴,次子安国于北宋熙宁年间,因为娶了河西的宋氏女为妻,于是从东庄搬到宋家坦与宋氏“联居”,是为吴氏定居茂林的开始,三子开国徙居长安,后裔有的迁往青阳县,后发展为“老田吴氏”。
吴安国生于公元1042年(这一年北宋丞相包拯43岁),卒于公元1118年(这一年南宋名将岳飞15岁),安国公迁宋家坦后,熙宁乙卯年(1075年,这一年,苏东坡38岁,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四弟完颜吴乞买出生)建成一座大宅,因吴氏的郡望是延陵,故命名为“延陵新宅”,这就是茂林吴村的开端“平吴里”。吴安国当时在庭前植紫荆树三株,以表示不忘三兄弟情谊,其中有一棵紫荆树存活了900年左右,成为茂林吴氏宗族繁荣昌盛的象征。
吴安国定居宋家坦时,这里的居民并不多。后来宋氏衰微,吴姓日蕃。到了南宋中叶,安国7世孙吴惟辉(谱名荣四)建上、中、下三宅,让诸子分居。因这里四面环山,双溪汇流,生长着茂密的树林,遂将宋家坦改名“茂林村”。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式微的宋氏旧族土地房产全部被吴姓买下,茂林吴氏出现了“庐舍相联、人员辏集”的繁荣景象。从晚明到清中叶,是茂林吴氏宗族的鼎盛时期,大批读书人经科举进入仕途到外地去做官,更有很多人外出经商致富,许多达官富商在“叶落归根”的思想支配下,最后都携资回来建宅第、置产业,促进了茂林进一步繁荣,扩展为占地约有三四平方公里的大村落,有“江南第一村”之誉。1931年商务印书馆在香港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就专门辟有“茂林村”词条。茂林吴与旌德江、绩溪胡、宣州梅并列皖南四大姓。
茂林吴氏的字辈为:万大乾坤伯,千恩端荣祥。兴彦源关昌,安缘子道尚。有永唯一善,百世承守之。报本宗同茂,传家德久垂。光华先泽盛,千载庆鸿禧。前6句由吴万一定,后4句由清乾隆年间进士吴芳培续写。目前,在茂林已传至光字辈。
茂林吴氏立宗祠始于南宋,10世祖吴惟辉立东山庵为祠,修吴氏宗谱,绘制世系图。明崇祯己卯年(1639年),时任湖广布政使的吴尚默在古老的紫荆树边建成“五楹三进”的吴氏大宗祠。到了清雍正庚戌年(1730年),大宗祠遭火灾烧毁后面两进,族人很快将其修复。“文革”中,大宗祠被作为粮库而幸存下来。近些年,吴氏大宗祠经过整修,主体建筑物三大进,坐北朝南,建筑面积有931平方米。祠前有一道50米长的影壁,两头各建一座石坊,一为吴尚默赠其父吴云麓的“恩纶重贲坊”,一为吴尚默和吴江龙的“文武进士坊”。
1941年新四军北撤时途径茂林,就在吴氏大宗祠内举行告别皖南民众大会,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发表演说。1991年皖南事变50周年时,泾县人民政府在祠前立碑,定为革命遗址。
皖南事变发生在泾县茂林,皖南事变前的新四军军部在距离茂林二十公里处的泾县云岭。 (注: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经过万里长征到达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三万多人于8月23日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9月11日,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但习惯上仍被称为八路军,1938年3月爆发台儿庄战役,国民革命军第89军(韩德勤部)抵抗从南京北上支援台儿庄的日本军。1940年8月八路军发动百团大战,八路军兵员人数增长到数十万人,1940年10月,新四军发动黄桥事变,进攻第89军,89军军长李守维阵亡。1941年1月,第三战区第32集团军8万人伏击奉命北上的新四军9千人,新四军军长叶挺被俘、政委项英被自己的警卫员击毙,政治部主任袁国平阵亡,新四军二千多人宊围 <后来闻名全中国的军工人士吴运铎也突围出来,到达皖北新四军驻地>,其余或阵亡或被俘或走散
历史上茂林吴氏的科举之盛在整个皖南地区都是出类拔萃的。据宗谱和有关史志记载,仅明清两代,就出进士19人、举人119人,岁贡生员难以计数。其中尤以一家数人或祖孙世代中举者特别引人瞩目,传为佳话。从前吴氏大宗祠中的匾额数以百计,其中有“五凤齐飞”、“六鳌驾海”、“祖孙传芳”等等,就是为这类中举者所立。茂林吴氏的近代文化名人有吴作人、吴玉如、吴祖缃三位先生,建有茂林三吴纪念馆。
徽州左台吴氏始于泰伯61世孙少微,少微公仕唐为监察御史,居休宁石舌山。少微公论证自已的家世源于长沙王第三子吴浅,少微公之父吴义方,为吴良次子,豫章(江西南昌)人,唐贞观十四年大征天下名儒,于是讲学于新安歙州,爱新地之胜景,因徒家居也,娶叶氏生子三:长太微、次少微、三宝微。
吴少微娶武阳公李大亮之女,生三子,长子吴隆术、次子吴巩、三子吴云。长子吴隆术迁于湖北黄梅考田山.后形成人丁兴旺的考田吴氏.三子吴云官河东节度使,后裔迁四川.
少微次子吴巩,留居休宁.吴巩,字定国,又字叔固,开元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吴巩时改石舌山为凤凰山,改莲池为凤凰池,改五里为凤凰街。吴巩享寿87岁,娶王氏,生3子,长子吴宥、次子吴密、三子吴泉。此后人丁兴旺,支派分衍,形成新安左台吴氏的五大派,分别为莲塘派、金竺派、石岭派、城门派、丰溪派,蔚为大观。
少微公之后裔人丁兴旺,形成著名的徽州左台吴氏,后裔主要分居在安徽、江苏、浙江、上海、江西及北京、关东、华北等地,人口以百万计。少微公之后裔人才辈出,如宋代抗金英雄吴玠、吴璘,宋代大儒吴用清、吴柔胜、吴潜、吴昶;明代开国将领吴良、吴祯、清初名将吴三桂,晚清淮将吴镒、吴毓芬、吴毓兰、吴育仁、吴谦贞、吴佩文,名医吴谦、吴志中;左台吴氏后人在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州商人中占有极重要一席。
河北沧州八极拳开山祖吴钟为左台吴氏后裔。明建文元年(1399),朱棣夺位,燕王扫北,沧州一带赤地千里。明永乐元年(1403),吴氏祖祚永公奉诏特授直隶河间府沧州盐运,由安徽省徽州府歙县阖家迁沧,落居沧州南关。自此,吴姓在沧繁衍生息,四世(以祚永为一世,下同)才公有四子,盂村和后庄村吴姓皆四世才爷之后。后庄村有一曾孙(十世)名吴钟,字弘声,生于康熙五十一年(1712),开创以刚烈崩撼闻名中外的八极拳。 据有关文史及八极拳门谱记载,吴钟自幼聪慧过人,十五岁始习武。吴钟艺业成就后,于1736年8月(吴钟时年24岁),南游晋江少林寺,号称南少林。寺内设有诸多暗器,吴钟凭一柄大枪三出三进少林寺,暗器无一着身。被镇寺钦差官赞为“神枪”。八极拳,名之为拳,却非单一拳种,而足为一派。据传,毛泽东周恩来的卫士都是练八极拳出身的。
唐御史少微公,原名远,字仲芳,号遂谷,唐(武周)长安元年(公元701年)进士。公元701年,是属于武则天的女皇时代,即武则天所建立的周朝时期,公元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废黜唐睿宗李旦,自称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公元701年,武则天己自称皇帝十一年,同一年,诗仙李白和田园诗人王维出生。这一年,少微公38岁。
少微公中进士之后,初为晋阳令,与武功富嘉谟同官友善,时文人作文皆以徐(陵)庾(信)为宗,格调不扬。他与富嘉谟以儒家经典为本,作文气势雄迈高雅,时人钦慕之,被称为“富吴体”。“富吴体”做为唐代古文运动创作实践上最早出现的新的散文文体,开创了唐代古文运动之端绪。他们的几篇代表作,都是晋阳的山水游记。所撰《崇福寺钟铭》和嘉谟所作《双龙泉》、《千烛谷颂》,尤为世人所重。时魏郡谷倚为太原主簿,亦以文词著名,时号“北京三杰”(唐以太原为北京)。
唐中宗神龙初年(公元705年),由吏部侍郎韦嗣立称荐,与富嘉谟同拜左右台御史(此时刚刚发生神龙革命,武则天退位,太子李显继位,恢复唐朝称号,但继续使用武则天的年号--神龙)。这一年,少微公42岁。
少微公生于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癸亥八月十三日,卒于明皇天宝八年(公元749年)己丑六月初七日,寿八十有七。夫人朱氏合葬石叶山(后改名凤凰山),继程氏又赵氏王氏刘氏(一说赵氏葬龙源),生三子:隆术、巩、云。(据有关记载这三位儿子的母亲是武阳公李大亮之女)
【长门怨】吴少微
吴少微仅存于世的六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