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综合 >> 正文
逃亡十五载 六祖慧能的"潜伏"生涯
作者:文\金叶 …    文章来源:中国经济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3         ★★★

   也许从最一开始,弘忍大师就认定慧能有很好的资质,但是因为他并非嫡系,所以恐他遭人排挤,因此故意的“冷落”是对慧能的保护。有一天,弘忍大师意识到该是为自己选立法嗣的时候了。他召集众徒,命他们将体悟到的般若智慧用一首偈子表达出来。

    在当时弘忍大师的众多弟子中,公认为资历最高、学问最精的是神秀。神秀也确实不负众望,三更半夜时分,神秀秉烛在寺庙的南廊墙壁上写下他的作品:“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第二天,弘忍大师早早地起床了。一推开门就瞥见了贴在墙上的偈子,他走上前去,仔细端详片刻,然后微微摇摇头。

    慧能一直在后房做杂役,过了好几天,他偶然听到有小师兄边走边吟诵神秀的偈子,才得知弘忍命人做偈传位的事情。他心里也默默地想好一条偈子,因为不认得字,所以请小师兄代为写在神秀的偈子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慧能的偈子被弘忍大师看到,他心中暗暗吃惊,但表面仍然佯装平静。对于自己身后传法之事,终于有了决定。

    隔日夜里,弘忍大师避开众弟子耳目,将慧能叫到自己的禅房,将达摩始祖的袈裟和圣钵郑重交与慧能。弘忍大师料到,他将衣钵传与这个甚至还没有办过正式出家手续的慧能,一定会引来一番血雨腥风的争夺,于是他命慧能赶紧离开黄梅,以防不测。

    根据《坛经》的点滴记载,接受五祖衣钵之后,慧能一路“发向南”,越大庾岭,度梅关,两个月之后,来到曹溪宝林寺(今韶关南华寺)。没过多久,神秀的手下追将上来,在熊熊大火中,慧能因为躲在寺后的一块大石头缝隙中才幸免于难。为了不连累寺内僧人,慧能只能离开曹溪,继续南奔。

    离开宝林寺之后的慧能如同泥牛入海,觊觎他手中五祖衣钵的追兵,再也无法寻找到他的身影了。

    唐代王维于《六祖能禅师碑铭并序中》说,慧能在那之后“怀宝迷邦,销声异域”;柳宗元作大鉴禅师碑时也曾提及此事,却也只是模糊地说慧能“遁南海上”,再无更详细的地址。那么,慧能究竟去了哪里?

    不为人知的“潜伏秘事”

    解密:怀会大地“潜伏”十五载

    怀集县志主编林昉告诉记者,慧能离开宝林寺之后的行踪,之所以在王维处无以记,在柳宗元处语焉不详,乃是因为慧能当时的南返最重要的是要保命,其行踪越隐蔽越好。当时传递信息渠道稀缺,所以在很长时间内,慧能的行迹恰如柳先生所说的“人无闻之”。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慧能在广州法性寺再度现身,并正式确认了六祖的地位之后,关于他那失踪的十五年究竟待在哪里的答案,还是可以散见于不少的历史典籍中的。比如在元本《坛经》中就记载了一个很重要的线索:慧能在离开湖北黄梅时,五祖弘忍曾经送给他八字箴言:“遇怀则止,遇会则藏。”

    后世人解读这一机语,揣摩其中的含义是:“遇到叫怀集的地方就应该停止逃遁而居留,遇见叫四会的地方也可以躲藏和歇息。”此种揣测在唐代之后的典籍中数次出现。《曹溪大师别传》中记载:“能大师归南,路至曹溪,犹被人追逐,便于广州四会、怀集两县界避难”;南唐静、筠二禅所撰的《慧能和尚传》中也说:“能难返后隐四会、怀集之间”。

    而来到怀会大地走访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家,你会发现这个世人眼中的千古谜团,在他们眼里根本不是问题。因为他们从小就是听着有关慧能的典故传说长大的,而跟六祖有关的诸多遗迹也就存在于他们的周围:慧能逗留过的一间小屋、他歇息过的庙宇、他曾经在其中打坐的石室、抑或是拍打过草鞋上泥泞的“打鞋石”……无论是真实的典籍记录,还是一代代的口耳相传,都使得他们深深地相信,慧能在“江湖”上消失的十五年,就生活在他们的中间……

    探访:上爱岭上六祖岩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散见的典籍以及流传乡野的传说,为当时逃亡的慧能整理出一份大致的线路:

    他先是来到了四会和清远交界处的灯盏岭,在龙甫镇营脚一条名叫“上林铺”的村落脚。在村民的帮助下,他在半山腰平坦之处用坭墙杉瓦建起了一间小泥屋,住了一段时间之后,乘小筏沿着河溪逆流而上。这一趟路程的终点是怀集。目前在怀集县城里保留着一口六祖井和一座六祖庵,相传是慧能曾经驻足的地方。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