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华夏吴氏网》结伴同行
一。感恩《华夏吴氏网》
我是吴金全,(网)号“金龙”,祖籍广东佛山南海,生于1940年,至今已七十有八,垂垂老矣。
我,曾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至四九年全国解放后,又历经各项政治运动的磨练,托祖宗的庇佑,有惊无险的从小学、中学读到大学毕业,我的长辈都为我高兴,说我“光宗耀祖”,因为我房祖上,连个“童生”“秀才”都没有,按前朝科举,今朝的大学生,算不上“进士”,起码也是个“举人”吧。
63年大学毕业后,我分配到湛江《鉴江流域管理局》工作,在那里,我默默耕耘20年,从技术员做起,至1980年,正式晋升为广东省文革后第一批 “工程师”。83年,我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调入深圳经济特区《东深供水工程局》工作。84年,省调派我去香港《广东水利工程有限公司》工作,任工程部副经理,兼任分公司经理等职,一晃六年,90年调返深圳原单位,92年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并历任《东深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和总工程师等职,负责《东深改造工程》部分项目的施工工作。直至2000年退休,我的业绩录入《中国专家网》,成为深圳专家联合会会员。
在即将退休前夕,我的堂叔,交给我一本《佛山聚边吴绍德堂族谱》,那是光绪十五年编写的一本“旧谱”,并且是一本“孤本”,要我重新整理、补充,从此,我开始了我漫长的寻根梦。
与此同时,《华夏吴氏网》开始活跃在互联网上,我成了《华夏吴氏网》最忠诚的粉丝,《华夏吴氏网》为圆我的寻根梦,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学习园地,使我的退休生活,更添光彩。 我开始尝试把我编谱寻根的资料和心得体会,在《华夏吴氏网》上发表,这时,我已不再是个纯粹的读者,我开始与《华夏吴氏网》结缘同行了!我最早在《华夏吴氏网》,建立了《佛山聚边吴绍德堂专区》。
与此同时,《华夏吴氏网》在网上公开招聘管理员,我迅即报名并被接纳!我与《华夏吴氏网》的缘分真的来了!感恩《华夏吴氏网》,我不单成为《华夏吴氏网》的管理员,还受聘为《顾问》。
与此同时,站长吴卫东介绍我与深圳的吴燕平认识,吴燕平又介绍我认识了在深圳的江西吴大成和香港的吴锦添,这样,一个以我们四人为核心的《华夏吴氏网》驻深港分站,除活跃在深港两地外,逐渐面向社群,走向世界,宣传《华夏吴氏网》,让全世界所有吴姓人,认识《华夏吴氏网》是所有吴姓人的家园,是集聚会、交流、族谱、寻根于一体的网络平台。
二.《华夏吴氏网》是聚会交流的平台
自从在深圳结识了锦添、燕平、大成后,我们就经常聚会、交流、商讨。
锦添邀请我们三人赴港,加入了《香港吴氏宗亲总会》,成为了《总会》的永远名誉会员;
2010年,我以一个特殊身份,随《总会》赴无锡,参加了2010年的《吴文化节》开幕式暨祭祀泰伯典礼活动,随团受到无锡市领导的接见和宴请,拜谒了“泰伯墓”“泰伯庙”“归宗碑林”。会后,还到申港,拜谒了“季子墓”。《吴文化节》大会结束后,锦添把燕平和我两人留在无锡,拜会了《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辑部》和《无锡吴氏宗亲会》,拜谒了“仲雍墓”、“周章墓”和“清权祠”等等。这次活动,使我大开眼界,对吴氏起源、吴氏历史的认识,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无锡回来后,我把《吴文化节》开幕庆典上得到的“故土”,供奉到南海《吴氏宗祠》,南海吴氏宗亲听了无锡《吴文化节》的有关报道,深受鼓舞,促成了2011年《南海吴氏宗亲》与《香港吴氏宗亲总会》“春节团拜”的联谊活动,成功举行。通过《华夏吴氏网》的报道、组织,从而激发了大陆吴氏宗亲走出去的热潮。
2011年底,《第二届世界吴氏恳亲会》在香港举办,听到这消息,“南海吴氏宗亲”牵头组团,广东以至全国各地宗亲同时响应,纷纷组团,积极参与,使《第二届世界吴氏恳亲会》得以在港成功并顺利举行。自此以后,我们走出去,世界走进来,已成定局,历届的《世界吴氏恳亲会》,能成功并顺利举行,离不开《华夏吴氏网》的宣传鼓动,我要为你点赞!
由于我们在协调《第二届世界吴氏恳亲会》在香港的成功举行,我们的吴氏宗亲QQ群、微信朋友圈在不断扩大,朋友遍布国内外,来深圳、访香港的吴氏宗亲,源源不绝,因此,我们开始筹备成立“深圳吴文化交流会”,并于2012年底,召开了“深圳吴文化交流会”首届会议,我是该“会”的“顾问”。我们除了专注有关吴氏宗亲的聚会交流外,一个以关注贫困地区学童的爱心活动悄然兴起,由香港吴锦添等宗亲,在《华夏吴氏网》发起并成立了《泰伯奖学金》,至2015年,在香港正式注册成立《泰伯基金会》,发动更多的热心人士慷概解囊,奉献爱心,使这项爱心公益事业,更加“枝繁叶茂 硕果累累”。自《第二届世界吴氏恳亲会》后,全国各地的《吴氏宗亲会》、《吴氏交流会》、《吴氏研究会》等等,如雨后春笋一样,纷纷成立,这些《会》,成为各地吴氏宗亲互访、交流的聚集地,《华夏吴氏网》天天有报道。每参加一次这些《会》的活动,我对吴氏历史、泰伯精神,就有进一步的深刻体会,并将我的心得体会投稿到《华夏吴氏网》,与海内外的广大读者共享,我在《华夏吴氏网》会员排行榜上,投稿文章数,一直位列第十名左右。
三.《华夏吴氏网》是吴氏族谱的平台
我最早接触的《吴氏族谱》,就是1995年堂叔给我的那本《绍德堂吴氏族谱》,他要我整理出一份简单易懂的“新谱”,那时,我对“族谱”一无所知。更不懂什么“苏式”“欧式”。看着那本《旧谱》,只感觉到它像流水“账本”一般,从太始祖开始,到我共25世,一代一代往下抄写,看不到各房之间的关联。我参照我所学的农田水利系统:水库—总干渠--干渠—支渠—斗渠—毛渠,的灌区渠系图来描绘它,后来才知道,“渠系图”竟然与“世系图”是那么相似。另一堂叔又给我一本《七房至德堂公益会部》,我发觉《绍德堂》只是《七房》其中之一员,我虽然把《七房》吴氏村落都找到了,但他们都没有“族谱”,我只好于1999年,我母亲80大寿那年,先交出了我第一份《绍德堂吴氏新谱》。
2010年,我们从《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辑部》那里了解到,该部从全国以至世界各地收集到的“族谱”,全部珍藏在《无锡图书馆》里,为此,我们拜访了该《馆》,看到那琳琅满目的“族谱”,我们特发奇想:锦添决定出钱,购买扫描复印机和电脑,燕平出力,回深后,组织人力,再回到《无锡图书馆》,并取得该“馆”同意,现场扫描复制了其中“馆藏”的大部分有价值的“族谱”,并输入储存于电脑内,为《华夏吴氏网》提供了一个与《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相匹配的《中华吴氏宗谱电子资料库》,丰富了《华夏吴氏网》的“家谱、族谱、宗谱专栏”的内容,为我们对中华吴氏族谱的深入研究,打开了方便之门。不过,这些“族谱”,大部分都是解放后新修的“族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通过《华夏吴氏网》,我拜读了吴李才的许多文章,他的文章大多源自“美国犹他族谱网”,我进入此网站后发现,该“网站”收藏的“族谱”,比《无锡图书馆》收藏的“族谱”,更多、更早,“美国犹他族谱网”,也成了我私人的“族谱库”资源。
同时,在《华夏吴氏网》的友情链接中,我们还可以找到全国各地的吴氏网站,了解各地的“族谱”以及“修谱”情况,《华夏吴氏网》唤醒了许多沉睡百年、千年的《老谱》,各地正呈现一派《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盛世修谱”的好兆头。遗憾的是,在以上众多的“族谱”资料中,却找不到与我房太始祖丹七公世系有关的“族谱”,后来,经过我在《华夏吴氏网》上撰文介绍,以及与南海吴氏宗亲间的联谊活动,我结识了佛山南海的吴建忠,相同的理念、相同的血缘,把我俩扭成一股绳,并建立了一个以佛山为核心的吴氏宗亲联谊网,他把我与老家佛山的距离拉近,通过和他的互动和配合,我终于取得了丹七世系的“总排吴氏谱”、“岗头吴氏谱”和“释褐吴氏谱”,还有少七世系的“荔庄吴氏谱”和“兴贤吴氏谱”,还有佛山“大树堂吴氏谱”、“里水和顺谱”、“石湾旧吴谱”、“顺德水藤谱”等等,既充实了我的“族谱资料库”内容,也为进一步研究佛山的吴氏历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华夏吴氏网》是寻根问祖的平台
广东吴氏,基本有三大世系:宣公、祭公和珠玑巷,宣公、祭公世系的吴氏宗亲,在《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世系卷-线谱》问世后,大部分都欢欣鼓舞,因为他们都找到了“根”和“祖”。而独有珠玑巷的吴氏移民,大部分都是“断头谱”, “根”和“祖”到了珠玑巷便乍然而止,有部分出于攀附的心理,想硬闯进宣公或祭公世系,某谱就有一篇“始祖来历辩”称:“嗟乎狄武子不祖仁杰,昔人称之;郭崇韬,哭拜汾阳,昔人鄙之;奚为不学狄武子,而学郭崇韬也哉。知我罪我所弗计也。”赞扬狄青而鄙视郭崇韬对“根”和“祖”的态度。
关于《绍德堂吴氏谱》“根”和“祖”,“原谱”只有简单几个字:““自是而后代,有闻人至宋讳 申公者,由御史著名当代南雄珠玑巷支派,实启先声,家乘具在,可考而知也。”据释褐进士吴祖昌认为“申公者”,可能是宋皇祐进士“吴申”,瓯宁人。从此,我展开了漫长的“寻根梦”,我在《华夏吴氏网》上、在QQ群和微信群里申诉,寻求与皇祐进士“吴申”的有关的讯息,均无反应;我还网购了一本《建瓯吴氏宗谱》,也只有“吴申”的“简历”,并无皇祐进士“吴申”的“根”和“祖”及其后裔的任何讯息。没有任何“信息”,并不可怕,一个“持议刚方,坐席正讲官之体”的宋皇祐进士“吴申”,竟然没人“攀附”,反倒证明,我们的太始祖丹七公,极有可能如进士吴祖昌所言,他是皇祐进士“吴申”之孙,也未可料。
在编谱和熟识“南海吴氏族谱”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南海外迁宗亲”至今杳无音信,他们“落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思亲”,与我一样发着“寻根梦”,为此,我撰写了一些“寻亲”资料,发到《华夏吴氏网》上、到QQ群和微信群里,我也开始关注《华夏吴氏网》的“寻根问祖专栏”,要“寻根问祖”,离不开《华夏吴氏网》的牵线搭桥,“皇天不负有心人”,我终于得到了回报,帮助了一些“外迁宗亲”,完了他们的“寻根梦”,例如:
-
有个广东怀集的吴氏宗亲叫吴盈文,他在“寻根问祖专栏”称,他是“丹七公后裔”,他还有“族谱”,我喜出望外!我立即与他联系上,原来他与我同宗共祖,既圆了他的“寻根梦”,他的“族谱”,也为我们的“房谱”增补了不可多得的内容;
-
有个广西叫“紫痕”的宗亲,在QQ群里呼我,说她是我在《华夏吴氏网》上寻找《释褐吴氏广西支派》的“21世吴桂芳”的后裔,但我查《释褐吴氏谱》,“21世吴桂芳”并无后裔,但该谱内有详细描述,“21世吴桂芳”确是定居于“贵县三塘墟”,我即与释褐吴氏宗亲联系,并请吴建忠协助,我提供了有关《族谱》资料给她,解除了“认祖归宗”过程中的一些“误会”,成功圆了他们的“寻根梦”;
-
最近,一个广西来宾迁江的吴景霜宗亲,通过微信群找到我,她说要找石湾吴氏宗祠,却没有宗祠名称,我问她有“族谱”吗?她说有!我叫她把“谱序”发给我,我看“谱序”后发现,她要寻的“石湾”,只是她祖上营商贸易的地方,原籍应是“南海芦塘”,我请吴建忠协助,与“芦塘吴氏”联系,问题解决了,就等她们回去“认祖归宗”了!
-
从以上三个例子说明,能完满达至“寻根问祖
认祖归宗”的目的,首先双方要有“族谱”,“族谱”越详细越好,反之,问题却往往不从人愿,例如:广西贵县吴宗献宗亲“寻祖”,就遇到了麻烦,他虽有“族谱”,但因“族谱”写的地址
是“广州府南海县江浦司龙潭村”,而南海县的建制,“司”下面还有“堡”,才到“村”,加上“村名”不断“变”,最后,找到比较接近的“南海九江回龙村”,因对方没“谱”,接不上“线”,但他很有耐心不放弃,相信一定能圆他的“寻根梦”。
感恩《华夏吴氏网》,让我登上了这个集聚会、交流、族谱、寻根于一体的网络平台,进入了这个世界吴姓族人的大家庭。至今我已年过古稀,
但我常以“老骥伏枥 志在千里”的精神激励自己,我要继续与《华夏吴氏网》结伴同行,做好这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