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祖敬宗睦族
——记南园吴氏祭祖典礼
深圳大学 潘璇、毛悦
每年重阳节后的第一个周六,是南园吴氏家族举行秋季祭祖典礼的日子。11月4日周六,来自深圳、香港各地吴氏宗亲数百人齐聚深圳报恩福地墓园,祭拜南园吴氏先祖,缅怀先祖恩德。祭祖典礼完成后,宗亲们返回南园村吴氏宗祠,参加盆菜晚宴,共聚一堂吃大盆菜。我们深圳大学历史系师生一行7人,有幸获得吴金全先生及南园吴氏宗亲会的邀请,前往观看吴氏的祭祖典礼。
南园吴氏是南头历史上著名的望族,拥有书香门第的优良传统。据《吴氏族谱》记载,南头吴氏开基祖洪渊公,宋朝年间人,原是翰林院讲书,约南宋孝宗年代1160年游学至东莞恩德乡(今深圳市南头街道),在此“筑舍、置产、编籍”,建村开基,后人因此追认其为南园吴氏太始祖。洪渊公妻黄氏杜氏,生一子宏,据《新安县志》等地方志记载“吴讲书墓在南山槁子树下”,据南头吴氏族内老人回忆,族人惯称“吴讲书墓”为“六马归槽”,地址在离村数公里近蛇口的一个山坡上,但可惜的是,因年代久远,开基祖洪渊公的墓地已无处可寻,早已失祀。二世祖宏子是宋朝官授朝奉大夫,妻杜氏,生一子广源,墓地无处可寻、失祀。
吴氏族人在报恩福地的祭祖典礼中,祭拜的先祖是三世祖广源公、四世祖国阊公及元九世祖德英夫妇。三世祖广源公也是宋朝的朝奉大夫,族谱记载其墓“有碑刻宋端平甲午年(1234年)立”,县志记载其墓地位于枫木寨(米地)。四世祖国阊公,约宋末元初人,授儒林郎六品官,妻温氏,生七子,由于宋末元初正值战乱年间,国阊公儿子中六人皆失散、逃乱,分走四处,至今不传。只有五子国阊一人,发叶开枝。四世祖国阊公生五子,分为五大房,分别为凤孙(居住在横龙岗)、龙孙(居住在塘边东向,今南园村内圹边)、麟孙(居住在街边东西二向,今南园村开村太祖)、骥孙(居住在大涌乡,今大冲吴屋村)以及骝孙(居住在城内西门)。可见四世祖国阊公是吴氏五大房之共同始祖,对五大房族人的意义十分重大。九世祖德英夫妇则是麟孙的后代。为了配合深圳城市的规划建设,南园吴氏将其祖墓迁徙至永久墓地报恩福地,年年相约在此举行祭祖典礼。
值得一提的是,祖墓旁边还有一座特殊的坟墓——义冢。据族人介绍,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日军入侵南头,在“沙浦”建飞机场,修建机场要铲平土地,可“沙浦”原是南头人的乱葬岗,日军为了平地而挖掘坟墓,先人的骸骨满地都是,惨不忍睹。吴氏族人吴安杨到处募捐,筹得款项请人到沙浦飞机场拾起骸骨,集中建“义冢”安放,使先人得以安息,后来,吴氏族人将义冢与其他祖坟一起,迁移至报恩福地,在历年祭祖典礼上一同祭拜。由此可见,吴氏作为南头的大家族,在当时战乱年代,不分姓氏地拾起骸骨统一安放,在后世也坚持祭拜,无不体现其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中午一点,我们到达报恩福地后,已见吴氏族人齐聚在此,相互问候,其乐融融。“家之乘,犹国之有史也”,南园吴氏有保存完好的族谱,传之后世。在西丽拜恩福地祭祖现场,大家特地准备了不少族谱以供族人翻看。比如,就有许多族人聚在一起看“深港五聚堂吴氏凤孙世系支派图”,寻找自己在族谱中的位置。凤孙后人十二世祖其昌,在明朝年间迁徙至元朗大井村(香港),是香港元朗的开基祖,至今元朗还有许多吴氏族人,他们也每年返回深圳共同参与祭祖活动。
仪式开始后由主持人主持,整个流程顺利进行,吴氏五大房后人(如凤孙、龙孙及骝孙)代表一一上前祭拜,华侨代表也不远万里地回国参加祭祖典礼,另外还有各地吴氏宗亲(如增城石滩、雅瑶,惠州博罗等)代表出席,整个祭祖仪式盛大、十分热闹,正如《礼记》有云:“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可以说南园吴氏将敬天祭祖,尊祖重孝的传统铭记在心,身体力行。广东人祭祖有“分太公猪肉吃”的传统,南园吴氏也不例外,部分祭品金猪在拜祭完后直接被抬到一旁,就地分食,族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可以都在墓园分吃烧猪肉,剩下的金猪则抬回祠堂后才分食,这些“太公分发的猪肉”,在族人们眼中代表着健康、快乐,可以看出吴氏族人之间的凝聚力。
祭拜结束后,大家在墓前摆开一排排的鞭炮。场面十分壮观。点燃礼炮的那一刻,火光四射,烟火冲天。礼炮燃放后的红色炮屑撒完一地,火红色的一片,带着红红火火的好兆头。看到眼前的场面,在场的人们不自觉为此鼓起了掌,为这盛大的一幕觉得自豪。炮竹声声,带动起了人们高涨的情绪,同时也为西丽报恩福地的祭祀活动画下一个完美的句号。
在报恩福地的祭祖典礼结束后,我们跟随族人们返回位于南园村的吴氏宗祠,祠堂内和祠堂门口前的空地都已经摆满了桌椅,盆菜晚宴准备开席,族人们围坐成桌,共同享用传统特色粤菜,数百桌齐聚一堂吃盆菜,场面十分壮观。我们都第一次吃大盆菜——能够参加盆菜盛宴,品尝广东传统美食,深感荣幸。
此次参加南园吴氏祭祖仪式,我们感受到了南园吴氏悠久的历史,族人们积极热情参与宗族祭祀活动的热情,和他们对宗族的文化的传承。我们一行师生非常感谢吴氏族人的热情接待,也衷心祝愿南园吴氏蒸蒸日上,繁荣昌盛!
(深圳大学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