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福建省建瓯市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挑幡正式进入了中央电视台4套《远方的家》节目摄制镜头。 当日,摄制组分别在新区闽源文化广场、芝山中心小学,对少儿挑幡表演进行了精心摄制。
建瓯挑幡活动相传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以独有的高超技艺和热烈浓郁的乡土风韵名扬海内外,许多境外媒体纷纷慕名报道或拍摄“挑幡”表演。中国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将其列入“吉尼斯大全”,誉它为“中华一绝,天下第一”;此次央视《江河万里行》摄制组为了更好的体现闽江流域、建州风情,特别邀请了建瓯挑幡艺人来为全国的电视观众展现中华传统国粹。
摄完挑幡,摄制组又到通济门古码头遗址、江滨路、水西桥进行了拍摄。美丽芝城河畔和靓丽的生态园林城市风貌给摄制组留下了深刻印象。(吴雪浩宗长报道)
附资料:挑幡艺术几百年前就开始在建瓯民间流传。相传在明末 ,民族 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收复台湾。当时建瓯城郊 大洲村的青壮年,大都纷纷应征入伍。在收复台湾之后,部分将士于农历正月二十四凯旋,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家家户户设酒宴,村里还搭台唱戏庆贺。
挑幡艺术几百年前就开始在建瓯民间流传。相传在明末 ,民族 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收复台湾。当时建瓯城郊 大洲村的青壮年,大都纷纷应征入伍。在收复台湾之后,部分将士于农历正月二十四凯旋,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家家户户设酒宴,村里还搭台唱戏庆贺。当时,将土们将带回的军旗置于长竿之上,尽情挥舞,藉此纪念壮烈捐躯的弟兄。从此,每逢正月二十四 ,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鸣锣,将旗竿来一番装点,舞动一番 ,以表庆祝与纪念之意。随着岁月流转,便逐渐淡化成了当今建瓯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
建瓯挑幡制作工艺上有独特的风格。就形制而言,建瓯挑幡的幡,要求选用一根约 l0 米长的笔直毛竹,削去校叶,晾干后,外上朱红油漆,画上各种吉祥图案;竿顶扎着彩灯 ,彩灯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彩绸制成的六角宝塔,四周缀挂着数只小铜铃 ,塔底顺杆悬挂绵幡一幅,幡幅上绣有褒颂词句。据鉴定,最长的幡为 10.2 米,幡重为20.6公斤。
表演时,有的头顶长竿,有的肩挑脚踢,有的鼻托牙咬,个个技艺精湛,身手不凡。演兴至时,还你争我夺一竿 ,竿旋旗飘,幡幅呼啸 ,迎风招展,令人心驰神往 ,叹为观止。如今,建瓯挑幡在现代挑幡传人陈老艺人的带领下,在保留传 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 ,形成了一套既异彩纷呈又新颖高难的新套路,如:手舞东风转,肩扛南天松,肘擎中军令 ,牙咬北海塔 ,口挑百战旗,鼻托乾坤棒,脚踢西方柱等跌看起伏、穿梭组合而成的 多彩多姿的招法。1996年1月,由陈老艺人带领的挑幡表演队,参加了上海电视台"天下第 -"栏目表演后,被授于"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殊荣,并列入《吉尼斯大全》。
目前,建瓯的挑幡艺术已深入城乡及学校,当地通过举办培训等方式培养了大批挑幡后人,发展了一支拥有青壮年、老人、女子、少儿挑幡等多种形式的表演队伍。根植于闽北土地上的这一艺苑奇葩, 正在民间土壤里不断生根发芽,花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