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动态 >> 正文
海丰吴氏家风:忠贞世胄 恭定家风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海丰轩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12-25         ★★★★★

     山 东海丰(无棣)吴氏家族是清代冠誉齐鲁的名门望族,自清代顺治至光绪,吴氏家族科甲如林,名宦辈出,且著述颇丰,家乘万卷。其文化底蕴丰厚,社会影响广泛,被视为 清朝三百年历史的缩影。海丰吴氏家族,世称“进士世家”、“尚书门第”,素有“七侍郎、八巡抚、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之美誉。
     忠贞世胄;恭定家风。
   乾隆年间,吴氏家族吴绍诗和吴垣、吴坛三人深谙律法,备受皇帝器重。在编写 《大清律例》法典过程中,他们均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进而受到乾隆皇帝的赏识。乾隆挥笔为海丰吴氏写下“忠贞世胄,恭定家风”八个大字。
海丰吴氏科甲名录

吴氏进士名录

吴自肃 康熙甲辰(1664)年
吴象宽 雍政癸卯(1714)年
吴 坛 乾隆辛巳(1761)年
吴熙曾 嘉庆辛酉(1801)年
吴侍曾 嘉庆戊辰(1808)年
吴式敏 嘉庆庚辰(1820)年
吴式群 道光癸未(1823)年
吴式芬 道光乙未(1835)年
吴 峋 同治乙丑(1865)年

吴氏举人名录

吴自肃 顺治甲千年
吴 瑛 康熙戊子年
吴象宽 康熙甲午
吴象弼 雍正癸卯年
吴绍礼 乾隆丙辰年
吴 坛 乾隆甲子年
吴 垣 乾隆壬申年
吴之承 乾隆庚寅年
吴之勷 乾隆乙亥年
吴怡曾 乾隆乙卯年
吴熙曾 嘉庆庚申年
吴侍曾 嘉庆辛酉年
吴式敏 嘉、庆乙卯年
吴式绪 道光辛巳年
吴式群 道光辛巳年
吴式芬 道光壬千年
吴式训 道光戊子年
吴 峋 道光辛酉年
吴重憙 同治壬戌年
吴 豳 光绪癸巳年

贡生·监生名录

吴式群 嘉庆戊寅 副贡
吴维曾 咸丰辛亥 副贡
吴 峋 咸丰已未 副贡
吴建垲 同治壬戍 副贡
吴 嵚 光绪戊子 副贡
吴扶曾 嘉庆辛酉 选贡
吴之翱 嘉庆辛酉 选贡
吴之湄 道光乙酉 选贡
吴式旋 道光乙酉 选贡
吴式甡 道光乙酉 选贡
吴重彬 光绪丙午 优贡
吴守身 岁贡
吴元庆 岁贡
吴培元 岁贡
吴玉成 岁贡
吴鸿渐 岁贡
吴式广 例监
吴嗣曾 增贡
吴式韩 附贡
吴绍甲 附贡
吴绍恩 增监
吴 坊 廪贡
吴 魁 附贡
吴绍昆 廪贡
吴 对 例监
吴 垍 廪贡
吴 基 监生
吴之屏 廪贡
吴之裕 廪贡
吴式藩 监生
吴式棨 附贡
吴式冕 廪贡
吴式荀 庠生
吴重禧 监生
吴重莼 廪贡
吴重棣 例监
吴其宪 例监
吴寿曾 附贡
吴玉堂 附贡
吴 嶙 例监
吴保昌 廪贡
吴 崶 监生
吴保镛 附贡
吴保铎 附贡

海丰吴氏主要人物传略
    吴自肃(1630~1712年)字克庵,号在公,山东无棣县(原海丰)东南关人。清顺治十一年(1654)中举,康熙三年(1664)甲辰科进士,授职江西万载县令。抵任之初,平西王吴三桂攻陷长沙,袁州副将赵某占据三关进行叛乱,流窜到万载县。时万载县守兵仅有几十人。吴自肃自度兵力悬殊,力量不支。就怀揣官印带上弓箭率兵突围,奔向袁州城。知府李公很欣赏吴自肃的才干,在援军到来稳定局势后,派其代理宜春县政和驻军事务。吴自肃尽心办理,诸事井井有条。万载县收复后,吴自肃重回县衙,立即带人安抚民众,稽查战后百姓情况,鼓励重操旧业,安心生养,局势渐渐稳定下来。吴自肃挑选了300名壮丁,训练行军布阵,教授抗敌之术。当一伙贼人又攻陷上高,准备攻打万载县时,吴自肃与军官陈素纶带兵夜袭贼营,敌人惊慌溃败。吴自肃带兵在高村、高城等地与敌战斗十几场,杀敌无数,并招降200余人,均宽大处理得到妥善安置。敌总兵朱君聘公然到万载县招降吴自肃,吴愤然碎其传牌,扣押来人。皇帝知道此事后,赞扬吴自肃曰:“真乃忠臣良将也!”
战乱平息后,吴自肃重兴教育,恢复学堂,亲自给诸学子讲授扶国爱民的道理。任职五年,吴自肃爱民如子,只要是对百姓有利的事情,百姓请办的事情,无不尽力而为,得到百姓的拥戴。升职离任那天,百姓对吴自肃在职时的善行感恩称颂,共同商议捐建一所讲堂,由吴自肃的门生为之题匾曰:“南棠岘石”。
吴自肃因功被擢为内阁中书舍人,敕封承德郎,迁户部山西清吏司主事、员外郎。后又擢为刑部郎中,奉命赴云南视学。吴自肃在云南主持考试,选拔人才。此间还助理抚台治理地方,组织人才编写地方志书。康熙二十七年(1688)10月,授吴自肃奉政大夫。三十六年(1697)8月,诏命吴自肃为河东道布政使司参议,寻授朝议大夫。翌年,山西发生了中条山张化金之变。吴自肃单骑深入反民山寨,讲解“顺者昌,逆者亡“的道理,讲解关乎家庭家族命运的道理。许多反民请求宽大处理,事件得以圆满解决。接着,蒲州发生了涝灾,吴自肃连夜勘察水势,组织民众修建蓄水排水设施,使数千顷灾涝之地恢复为良田。又在蒲州修建文庙,增建书院,造就人才。隰州、灵石等地发生灾情,他昼夜查看灾情,捐俸煮粥3个月,救活百姓上千人。百姓对其十分敬佩和爱戴,公议为其建生祠,供祀在云南河东名宦祠中。吴自肃晚年告老归里,卒时83岁。著有《万行草》《我堂存稿》等。后以嫡孙吴绍诗官,晋赠荣禄大夫,刑部尚书。
    吴绍诗(1699~1776)字二南,号蚁园,山东无棣县(原海丰)东南关人。清雍正五年(1727),清世宗恩准破格选拔人才,当时吴绍诗的伯父吴象宽任湖南梅县知县,就推荐了自己的侄子应诏入试,经严格筛选,吴绍诗被录用,分配到刑部见习刑律。雍正十二年(1734),授吴绍诗七品小京官。乾隆初年,吴绍诗在刑部律例馆专修《名例》二卷。吴绍诗悉心考证,精心编辑,一年后告竣。文稿交刑部官长审阅,得到一致好评,功绩显明,被擢刑部郎中。乾隆十一年(1746)4月,到甘肃巩昌任知府。他在巩昌建书院,兴教化,形成了当地朴素的学风。有一年,巩昌大旱。吴绍诗如实上报灾情,奉谕开仓赈民,发放银两、衣物。还自取俸薪购买耕牛、粮种,帮助灾民恢复生产,在当地赢得了百姓的称赞。吴绍诗因功迁西安粮道,离巩昌时,当地百姓悉具酒果饯行于途,百姓拥车攀辕送于境外,吴绍诗一再致谢,相互告别,泪湿衣襟。在西安粮道任内他尽心竭力应办事务,并主持修建了富平渠,使数顷良田得以灌溉。在采办军队粮米中,有的地方米价高,有的地方米价低,吴绍诗采取折中的方法,一律按平均价格报帐。陕西总督永常却借机弹劾吴绍诗,说他如此采购兵米是侵吞公款,奏议罢免吴绍诗之职。朝廷派山西巡抚钟音调查此事,调出采买日记,零杂底簿,认真核对,通盘核算,结果未查出吴绍诗有任何侵冒之处。吴绍诗极力辩解,不听。这时,吴绍诗继母杨夫人因听吴绍诗“获罪”,惊惧得疾,病情加重。吴绍诗只能奏请援例请赎,恩准回海丰故里侍母,并措赎资。
五年后,乾隆二十二年(1757)春,高宗南巡。吴绍诗先后在德州、泰安候陛。高宗旨问其罢免之事,吴绍诗具实奏对。帝命复查,知是罔诬之词,遂授职贵州粮道。迁云南按察使,再调甘肃按察使,擢布政使。他奏准在镇番县柳林湖一带招募垦荒,使失地农民在此安家落户,国家收入也有增加。接着甘、凉等县大旱,一些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吴绍诗又奏准张掖、高昌等五县准许灾区百姓修建城池,以工授食,解决了灾民的吃饭问题。乾隆三十一年(1766)1月,擢吴绍诗刑部右侍郎。2月,委职江西巡抚。时值江西水灾,吴绍诗积极赈灾救贫,减免赋税。奏南昌、赣州等五卫田租过重,请求朝廷议减,准行。上犹境内产铁砂,民竞相开采,滋事不断。吴绍诗奏准当地官府募民开采,由官府设站收购,争端由此匿迹。这时,有人向皇上进言九江关监督舒善和建昌府知府黄肇隆荒疏政务,渎职不公。乾隆帝责怪吴绍诗没有及时上奏弹劾舒、黄二人,并旨吏部议销吴绍诗之职,又令从宽处理。
乾隆三十四年(1769)7月,吴绍诗擢任刑部尚书,旋迁吏部尚书。这一年,江西南昌遭遇大洪水,朝廷命吴绍诗查看灾情,以定赋税。10月,吴绍诗奏请朝廷缓征。乾隆帝不悦,责怪吴绍诗办事拖延,没有及时奏报灾情和缓征事,命廷议给予从宽降职。乾隆三十五年(1770),吴绍诗降为刑部郎中,翌年擢右侍郎,诰授资政大夫。皇太后八十大寿,吴绍诗列香山九老,赐杖、赐宴并如意、丰貂、文绮、倭缎、朝珠等。乾隆三十七年(1772)2月,调吏部右侍郎。乾隆三十九年(1774)12月,吴绍诗上章乞奏归里以养。乾隆四十一年(1776)春,皇帝东巡,吴绍诗在德州接驾,皇帝问及饮食起居,倍显恩宠,特加授尚书衔,诰授荣禄大夫。10月,吴绍诗辞世,皇帝诏赐葬祭,谥赠“恭定”。
    吴垣(1719~1786),字薇次,号树堂,山东无棣县(原海丰)东南关人。吴绍诗长子。乾隆十七年(1752)中举。初吴绍诗在刑部编纂刑律法典时,吴垣为编校。后吴绍诗出职巩昌、陕西、云南等地,吴垣皆随父庭佐政事,才益练达。吴垣初为同知,后赴任四川宁远府通判。继任成都石柱同知,简州知州。在这些府州任职中,他都以务实能干廉洁奉公赢得了好名声。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逾五十的吴垣才调入京师,官授兵部郎中,转刑部四川司郎中,改授监察御史,转给事中。乾隆四十五年(1780)4月,迁吏部郎中,奉命赴北城巡案,数日内将积压几个月的案子办理完结,决断如神,署吏皆服。旋擢鸿胪寺卿,次年,晋通政司副使,两个月后,又晋光禄寺卿,太常寺卿。乾隆四十八年(1783)5月,擢吏部右侍郎,8月,兼署工部左侍郎。
是年7月,刘墉出职吏部尚书,其正直机智、务实悯下的作风,对吴垣日后对外就职,有着很大的影响。乾隆帝素知吴垣的才望,欲委其重任,故屡易其职。每转官,帝必让吴垣以策答对,而稽查民政诸务为重。吴垣清正廉洁、言行如一,皆合帝意,各署评介亦属上佳。帝曰:“以其德才,非建牙开府不足以展公才。”
乾隆四十九年(1784)1月,吴垣任职广西巡抚。吴垣看到此地很落后闭塞,就依靠当地的镇安土司,教习署衙大小官吏学文化,教习民众改变落后习惯。云南铜业素享盛名,滇铜外运江西,需取道广西。为保证运输安全,吴垣令各地府州县全力支持,并做好交接记录。
年底,吴垣入朝觐见皇帝,参加千叟宴。次年1月,调署湖北巡抚,诰授资政大夫。他了解到长江淤塞河道的规律,责令府县官吏说服和疏导百姓,不要在长江泥沙淤积处开荒种田,安排百姓另择他业,人们对他的见解非常赞同,有效地避免了溃堤水灾的发生。是年江夏大旱,吴垣上奏朝廷缓征丁赋,开仓济贫。招募商贾赴江西、四川等地买粮,用了10天,购粮18万石,稳定了本省粮价。时江苏、安徽亦灾,吴垣上奏应化除三省界域,使外调粮米均衡输送到各灾区。吴垣又奏言,调拨临省银300万两,以资赈恤,帝准行。吴垣又率署僚捐俸,劝谕一些富户,仗义输资,设棚煮粥,赈济灾民。吴垣亲自到灾区抚慰百姓,细查灾情,20余日始返署。由于日夜操劳,积劳成疾,于乾隆五十一年(1786)2月,殁于任所,时年68岁。维时制府偕署僚俱痛哭与寝门,士庶闻之痛哀于里街市郊,哭声遍及四野。乾隆帝赐抚恤金,嘉其操守“谨饬办事,奋勉克副,封疆重寄。”
    吴坛(1724~1780),字紫庭,号椒堂,山东无棣县(原海丰)东南关人。吴绍诗次子,吴绍谟嗣子。乾隆二十五年(1760)中进士,授刑部主事,后任郎中。乾隆三十一年(1766),吴绍诗为刑部侍郎,皇帝以吴坛明晰律令,处事稳重,特命勿回避,父子同部共事,在朝中传为美谈。
吴坛断案公正无私,明察秋毫,审理过许多大案、奇案、冤案,表现出卓越的才华。乾隆三十二年(1767),越级擢吴坛为江苏按察使。江苏人口稠密,市场繁华,官吏多狡猾,所处理的案子中疑案冤案较多。吴坛到任后,认真听取民众呼声,仔细勘查遗案,使大多数案子予以更正和平反。因功绩显赫,乾隆三十五年(1770)擢升为江苏布政使。当时,江苏省在江宁和苏州设立了两个布政使,两地混支官俸,且每遇报销事节,项目繁多,费财费时。吴坛奏请在江苏分别设立总案、专案,以便检查审核。他还奏请朝廷把民众多年来拖欠的赋税予以减免。朝廷议准行。他认真清理历届前任积压的文案,清理分类,交付各署按期办理。他深入灾区,制成表册,召开会议,商议赈灾和减免粮租等,以让百姓尽快摆脱困境,恢复生产。他还发动沿海居民和边所卫吏筹措款项,修建玲珑坝,抵御海潮、江水的侵扰。
乾隆三十七年(1772)2月,吴坛任职刑部侍郎。乾隆三十九年(1774)7月,因太监高云从泄露朱批道府记载案发,京朝问询消息者皆被夺职,吴坛亦在其中。乾隆帝十分气恼,曰:“不料坛竟也如此!念其练习刑名,废其可惜,左授刑部主事。”月余,又迁郎中。
是时,母王太夫人,父吴绍诗相继病故,吴坛回乡守丧,服除。出任江南河库道。月余,又擢江苏布政使。这年,江苏又逢灾年歉收。吴坛出示告示,严禁囤积粮米,劝谕富户出售存粮,以抑市价。乾隆四十五年(1780)4月,吴坛出职江苏巡抚加二级,诰授光禄大夫。此时,吴坛因积劳,胃病旧疾复发,饮食日减,但益思图报,不肯稍自休息。甫任伊始,即赴丹阳查勘旧淤河道,筹划疏浚宁苏水运。返署后,又向朝廷上奏,请免除公田积欠粮米,开疏秦淮河下游及沿海各支流河道,以资灌溉和泄洪。廷议准行。
在任数月,吴坛查办了几个大案,其中一个是已故文渊阁大学士军机处行走于敏中财产纠纷案。吴坛通过于敏中的侄子侵吞其孙子于德裕的继承遗产,进而查明了于敏中生前曾用9000两银子购买土地捐作族产,教穷人耕种。还查出苏凇粮道章攀桂为于敏中在老家建造花园之事,俱以实奏报。乾隆帝旨令吴坛查抄于敏中家产。7月中,邳睢一带郭家渡黄河决口,部分村镇被灾。吴坛闻讯后,携银六万两,星驰前往视察水势,组织抢救赈灾,数日不眠。再赴金沙查办大案,舟次中暑,病情加重,力不能支,暂住扬州。于病危中亲书奏折,督令僚属,不疏公务。请假调理,8月15日抵署衙,5日后遽逝,年仅57岁。吴坛谙熟刑律,在刑部任职时,广集律例之书,举一反三,贯以己意,精研细斟。重修《大清律例》,吴坛任纂修官,纲目三卷,逐一厘定。著有《论断编》《大清律例通考》39卷。
    吴之勷(1754~1828),字翊臣,号淦崖,山东无棣县(原海丰)东南关人。海丰15世,吴坛之子。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中举。由教习授知县,赴直隶署武邑、东安,补昌黎,调清苑,再改任天津河防同知,后升任湖北黄州知府,安襄郧荆兵备道。乾隆五十八年(1793),他任职武邑时,正逢雨水连绵,洪水泛滥。他携吏胥仆从4人,策马查看水情,抚慰百姓,一连十几天,跑遍了辖区内的500多个村庄。省议仅拨付灾银300两,粮300石,吴之勷据实力争无果。他为百姓生命计,自取俸薪,购米600石,设置粥棚,赈济灾民。当地乡绅亦深受感动,争捐米1000余石,从而保证了全县灾民没有一个因缺食而亡。
嘉庆五年(1796)10月,吴之勷在昌黎任时,独子衍曾咯血身亡,吴之勷非常悲痛,决心将不满周岁的孤孙吴式芬培育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嘉庆五年(1800)夏,吴之勷在天津河防同知任。正逢京津地区连日暴雨,北京昆明湖决口,淹没周围十几个州县。6月22日,天津南运河决口,大堤外的村庄倏忽不见了踪影,大批难民蜂拥进城,露宿城头避难。吴之勷心急如焚,忙命仆役购置芦席,让百姓遮体。此时城西南水深已达两丈,水大浪急,天津唯一的一条芥园堤也多次发生险情。吴之勷组织数百名民众奋力堵塞,在堤岸增土石10多万石。又连日暴雨,上游洪水下泻,水没了大堤,万民恐慌,一些衙役兵弁也欲逃生。吴之勷立在堤上,岿然不动,沉着地指挥民众继续救险,使人们的情绪渐渐安定下来,继续抢运土石,誓与大堤共存亡。连续苦战三昼夜,大水始退。吴之勷连续30多天,奋战在大堤上,指挥若定,与民同干共苦,令天津民众百年咏唱。
7月,又到青县、静海督修堤坝数十处。直到10月,各地修堵之事才告完结。是年大计,吴之勷以“卓异”之绩擢升署理保定府。嘉庆八年(1803)大计,又以“卓异”被保举为黄州知府。吴之勷抵任后,就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拟订了几件大事要事。如设立重大情况报告制;在一些江塘要处设置救生船,确保沿江区域民众安全;加派巡查的警力,严厉处置奸佞之徒;裁减衙门冗员等。他在衙门推行廉洁办公,增建书院,聘请名师任教。几年间,气象更新,胥吏办事有章,黄州举学兴盛,考取功名的人越来越多。吴之勷还带头捐俸,带头筹集款项,修砌了城墙,整修了一些废败的庙宇、佛堂。并根据百姓意见,召集民工修砌了一条直通江岸的堤路,路两边尽栽杨柳,成为当地的盛景,人称“吴公堤”。
吴之勷在黄州任职16年,再任武昌知府,诰授中宪大夫。嘉庆二十四年(1819),吴之勷抵襄阳,出职安襄郧荆兵备道。他督领各州府修建堤坝,修葺学堂,整顿盐道,政绩显赫,民众拥戴。道光二年(1822)正月,吴之勷奉旨入朝觐见。5月,蒙恩原品休致,归里以养,几年后去逝。留有《叶梦楼诗胜》。后以嫡孙吴式芬官,晋赠光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
    吴式芬(1796~1856),字子必 ,号诵孙,山东无棣县(原海丰)东南关人。海丰吴氏17世 。吴式芬出生时,其祖父吴之勷补缺昌黎县,故取乳名“逢昌”。同年10月,吴式芬的父亲吴衍曾(贡生),突发咯血症故世。吴式芬9岁那年,其母亲查氏又因时疫身亡。他幼失怙恃,祖父倍加怜爱,视如“掌中珠”,随署延名师课读。吴式芬虽天赋聪敏,努力好学,但终因祖父调迁频繁,颠沛流离,学业时进时辍,两次乡试都未中取。
清道光二年(1822)吴式芬27岁时考中举人,任咸安宫教习。不久选任临清、青州学政。道光十五年(1835)中进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次年授翰林院编修。道光十八年(1838)调任江西南安知府。当时正值鸦片战争前夕,林则徐陈兵广东,以南安府为后方基地,吴式芬转输军饷,措置裕如,供应无误。二十四年(1844)由巡抚吴文熔疏荐,擢广西右江道道员,兼署按察使。二十七年(1847)擢河南按察使。时河南大旱,奉上谕拨帑银30万两赈恤灾民。又值捻军进入河南南汝光等地区,招兵买马,渐成气候。吴式芬亲带兵前往清剿,安抚百姓,战事始息。
二十八年(1848)因河南贾鲁河未能及时疏通,多费了库银,而且办理赈务不善。上谕凡主要经手的官员俱降革罚赔。吴式芬也因两案牵连,虽不是直接的政务,亦难辞咎,被革职留任。不久又奉旨到任河南兼署布政使之职,翌年8月升直隶布政使。道光三十年(1850),调任贵州布政使。时楚匪李沅发占据粤黔边境关隘,亟待防范清剿,而财力不支,黔省藩库向无存项,吴式芬细加核稽,不得不移缓济急,暂行权宜之计。没有向百姓摊派和滥征。咸丰元年(1851)5月,转调陕西布政使。翌年2月因倡议捐资以输军饷,赏戴花翎。8月,兼署陕西按察使。咸丰三年(1853),陕省贼寇蜂起,征剿的饷银亟需筹措,各处重要关隘添兵练勇的薪水口粮亟需筹措。另外,皇上又屡次下旨调拨库银上百万济外省军需,至国库空虚。吴式芬筹饷心切,日夜焦虑,以至肝病复发,延医服药。
12月,皇帝召吴式芬进京,吴式芬带病复命,行路迟滞,百余日始抵京。咸丰四年(1854),补授鸿胪寺卿,提督浙江学政,次岁初抵杭州。咸丰五年(1855)奉旨补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充乡试监临官。不久因病陈请开缺,得旨谕允。当时正值浙江省劝捐米石以充军饷,因捐助京仓海运粳米,皇帝特恩加三级,并赏给祖父母、父母及本人妻室一品封典,授光禄大夫。咸丰六年(1856),吴式芬回原籍海丰,10月病逝,享年61岁。
吴式芬兴趣广泛,博猎甚广。尤精训诂之学,释考金石文字。每到一处,总要同爱好古文化的人交游;每遇名山大川必亲自探访;对各地的金石碑碣、汉砖唐镜,可得实物的,不惜重金购买,不能得实物的也要亲自临摹或制成拓片。他收集的金石遗物和拓片仅周、秦汉三朝的就有130多件。在收集古文物的同时,他编著《捃古录金文》3卷9册,考释商周至元代有铭文的青铜器物1329件,还研究了孙星衍的《寰宇访碑录》,纠正了其中的错讹,增添了商、周、秦、汉以来的金文,写成《捃古录》20卷,著录从周至元金石文18128件。吴式芬在研究金石学的同时,还收集研究了关中等地出土的“封泥”,与潍县陈介祺合编《封泥考略》10卷,收录秦汉官私封泥849枚,并逐枚考释。吴式芬善鼓琴,爱作诗,笔锋洒脱,神韵似苏东坡。他一生著述甚多,除上述三部外,还有《金石汇目分编》《双虞壶斋八种日记》《印谱》《江西金石存佚总目》和《陶嘉书屋诗赋》等10余部,著作大部分存于北京图书馆善本室。
     吴重熹(1838~1918),字仲饴,号石莲,山东无棣县(原海丰)东南关人,吴式芬次子。清同治元年(1862),吴重熹中举人,授职工部,官至郎中。他竭诚秉公,政简而事治。光绪五年(1879)5月,擢河南陈州知府,任内以振兴文化教育为先务,修缮圣庙,建崇经义塾,为官清正,慎于理案判狱。清光绪十三年(1887),郑州黄河决口,大水漫溢至陈州府数里。吴重熹调集民工,备沙石木料,亲临现场督修堤坝,设粥厂救活百姓无数。荥泽、保和等处大堤出现险情,他站立泥淖中,冒雨指挥抢护,经两昼夜加固了堤坝,当地传为佳话。光绪十六年(1890),大计“卓异”,遂迁升开封知府。到任后,他审结全省重案,断狱无枉无纵,声名颇佳,因功升江南江安粮道。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光绪帝罹难西安。吴重熹奉两江总督刘坤一之命,赴西安贡献江西地方特产,受到慈禧太后青睐,擢升福建按察使,又迁江宁布政使。光绪二十七年(1901),吴重熹转任直隶布政使。次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回籍葬母,吴重熹护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吴重熹与袁世凯有师生之谊,但在袁世凯复辟帝制中,就远离政治,从未参于其中,说明吴重熹清醒的政治头脑。
光绪二十九年(1903)3月,吴重熹领命出任驻沪会办大臣,主持接办各省电报商局,厘定章程八条,严申律纪,命各地分局照办。光绪三十年(1904)吴重熹参于了“上海万国红十字会”的创建工作,邀集众官绅募捐银计20万两,在上海购置地亩,建造医院、学堂、置买医车、成立战地医疗组织。红十字会奉行人道、博爱、奉献精神,是中国慈善事业的发端,吴重熹被推举为中国红十字会的领袖。
三十一年(1905),吴重熹出任仓场侍郎。次年3月,转江西巡抚。在江西任上,对法国天主教主刺杀南昌知县,继而民众出于义愤击毙英法教士案秉公处理,整肃衙门,安抚百姓,一连十几日不得安寝。为兴办当地实业,吴重熹重用原驻英参赞宋育仁,委以铜元局总办。仅仅数月,铜元局由亏转盈,盈利百余万。
光绪三十二年(1906)夏,江西大雨成灾,赣河、长江之水汹涌而至,南昌等地田舍,多被冲决淹没。吴重熹奏请减免灾区赋税,缓征粮租,并组织各府州县进行赈灾抗灾。这时,湖南江西交界的浏阳、萍乡等地又爆发了民众矿工起义。不得已,吴重熹起兵征剿,10月,这次起义被镇压下去。是年11月,朝廷调吴重熹回京供职,擢任邮传部右侍郎,次年,转左侍郎。光绪三十四年(1908),吴重熹出任河南巡抚。刚到任,他接手了一件棘手的涉外公案。英国福公司和河南省署签定条约,共同开办煤矿。条约规定:“福公司于各矿开办之始,即于矿山就近开办矿物铁路学堂……,此项费用由福公司筹备。”可是福公司在煤矿开采并销售后,仍拒绝履行开办学堂的条款规定,与河南地方引发争议。吴重熹到任了解情况后,立即派河南交涉洋务局议员候补知县杨敬宸和修武县知县严良炳等人,专赴天津与英国福公司总董事长白莱喜谈判,并叮嘱谈判人员一定要根据条款,据理力争,不可曲意退让。经一年多的艰苦谈判和斗争,迫使英方作了承诺,重新签定了《河南交涉洋务局与福公司见煤后办事专条》,规定:“路矿学堂,议定本年春季开办,除饭食由学生自备外,所有堂中宿息、舍宇、游戏场以及教习司、夫役薪工、书籍、文具、仪器、标本、灯火、煤水、统归福公司筹给。”至此,英国福公司再次被确认创建焦作路矿学堂。
宣统二年(1910),吴重熹奉诏北京供职,诰授光禄大夫。辛亥革命发生后,吴重熹解任归寓津门。民国纪年闭门谢客,专事编辑《吴氏文存》《吴氏诗存》《吴氏仕德录》,《吴氏试艺》为国家馆藏名典。著有《石莲谙 文集》《石莲谙 词》及奏议若干卷。卒年81岁。
     吴峋(1837~1892),字庾生,号绣峰,山东无棣县(原海丰)东南关人。海丰19世,吴式芬之孙。清咸丰九年(1859)副贡,十一年(1861)顺天府试中举,同治四年乙丑(1865)科进士。吴峋生性善良,至仁至孝。他比胞叔吴重熹只小一岁,两人从小形影不离,感情甚笃。在胞叔吴重熹病重无良药可施时,竟效法古人,割股煎药汤以进,使吴重熹重病竟奇迹般的好转至痊愈。此事众人称奇,使吴峋佳名远播。
吴峋进士及第后,以主事分礼部供职。适父母双殁,含悲回原籍安葬,守孝三载。服除,回部复职。光绪五年(1879)以副主考职督山西会试,回京升员外郎。光绪十年(1884)擢监察御史,执掌湖广道,诰授中宪大夫。上任甫始,即查出一件沉案。咸丰十年(1860),英法联军进犯北京,兵临通州西仓,时监督伦玉中、翰润赤手肃立于衙堂,待洋人进逼时,二人面无惧色,对缢于公堂。洋贼惊骇而退,西仓得以保全。吴峋含泪奏请建造“双忠祠”,并予以加赠升衔,子孙袭职,以褒扬忠烈。
吴峋性情亢直,秉诚仗义,遇事敢言。他认为自己身为言官,必当为国家争大利害,决大成败,不能以区区条陈轻劾一官。原提督国瑞有功于朝,后因事被贬黑龙江,死于贬所。众吏唯唯诺诺,不知所措。吴峋为其上疏,奏请迁国瑞返原籍安葬,以慰魂灵。还奏请朝廷开复处分,以二品例赐恤妻女,并准其继子袭职。时工部侍郎游百川,山东巡抚陈士杰联名上治理黄河奏折,“拟开徒骇、马颊河,以分水势”,西太后、光绪帝准奏,并谕户部、工部速议办理。吴峋立即写成《治河疏》,违禁上奏曰:“今乃开工引水北行,渐近京师,甚为非计。”“马颊河小有溢漫,则庆云、盐山诸县恐为其累,如水势大至,天津为众水所归,形如釜底,大水北趋,近畿受害,而河海两运,亦恐窒碍大局。”故“北岸之徒骇、马颊河勿开,总宜停辍。”当时,吴峋为一四品官,不忌冒犯上峰之虞,援引康熙、嘉庆帝的治河方略,说服慈禧、光绪改变朝廷定见。使慈禧太后不得不改弦更张,以“杜治河流弊,仿治河成规”为由,废弃引河分流的错误意见。
吴峋为国家福祉计,多次上言当朝许多弊症,倡言革除腐制,遭保守派和当朝权势大吏的厌恨,挟私报复,降职为国子监学正,降职减俸。吴峋坦然面对,请准回籍。抵海丰后,公心不泯,凡地方事务,诸如修缮城池,新建书院,赈济灾民,兴办实业等,无不尽心尽力,热心操办。时日不久,款项拮据。吴峋不惮数百里路途,赴烟台海关道署,拜会盛兴荪观察请求支援,情真意切,言之凿凿。盛观察为其真情所动,委衙役核查如实,遂鼎力相助。经数载奔波,城池得葺,书院得修,义学得举。吴峋情注乡梓,造福一方水土,因操劳过度,中年即逝。乡人感其德,谥曰:“贞惠”。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