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吴良镛,建筑学家,江苏南京人。1944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建筑系,获工学士学位。1948—1950年在美国匡溪艺术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系学习,并获硕士学位。1950年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建筑系任教至今。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在建筑教育领域作出了杰出贡献,多次获得国内外嘉奖,1996年被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此外他主持参与多项重大工程项目,如北京图书馆新馆设计、天安门广场扩建规划设计、广西桂林中心区规划、中央美术学院校园规划设计、孔子研究院规划设计等。其中他主持的北京市菊儿胡同危旧房改建试点工程获1992年度的亚洲建筑师协会金质奖和世界人居奖。
看了以上这段“简介”,我相信您一定跟我一样,实在钦佩这位与钢筋水泥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
但是,吴老仍不知足。问他目前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他说:“身体能更好一点,还能工作,还能去没去过的地方跑一跑。”
这就是“执着”的吴良镛。
执着于“清华” 从进入清华学习开始,吴老一直从事建筑教育工作。1946年,抗战胜利后,吴良镛协助梁思成先生在清华大学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建系初期,梁思成在美国讲学,只有林徽因教授与吴良镛二人执教。1947年梁先生讲学返校后,逐步在教学中开始增加欧美现代建筑教育内容。1948年夏,经梁思成推荐,吴良镛赴美,在当地著名的建筑艺术学院进修。1950年当他获得该学院硕士学位时,梁思成来信:“新中国急需建设人才!”他毅然回国,重新执教清华。
1951年,吴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呼吁重视建筑教育,建议“更有效地、更多地培养基本建设的生力军”,其后又多次提出建筑专业和建筑教育要结合实践等建议。
执着于“教育” 80年代以来,吴老悉心研究现代西方建筑教育的成就与不足,总结了我国建筑教学发展的经验教训,提出了对中国建筑教育的系统设想与建议。在他的积极推动下,1988年清华大学建筑系改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培养出一批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园林学等方面的专业人才。他所致力探索开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教学道路,也为推动教育改革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内外产生了重要影响。
鉴于他在建筑教育领域做出的贡献,1996年被授予国际建协教育评论奖。
对于建筑教育的热爱,吴老认为都是从梁思成教授身上所学,“从梁先生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耳濡目染到他对中国建筑的热爱,对专业的钻研,对学生的诚恳。”
执着于“改变” 作为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研究的创始人,吴老认为,当今科学的发展需要“大科学”。他举例说,“过去我们以为建筑是建筑师的事情,后来有了城市规划,有关居住的社会现象都是建筑所覆盖的范围。”
“现在的城市建筑存在多方面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就事论事,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吴老说,通过从聚居、地区、文化、科技、经济、艺术、政策、法规、教育、甚至哲学的角度来讨论建筑,形成“广义建筑学”,在专业思想上得到解放,进一步着眼于“人居环境”的思考。
现在整个城市文化规划有着严重的误区,做得好就代表城市的高潮,做的不好就是一个记录。城市文化是各方面文化的一个结晶,尽管现在有《中国建筑史》,《中国城市史》,《中国园林史》等,但代表城市文化或村落文化的专门研究依旧欠缺。目前吴老和其团队就这个“欠缺”,完成了《中国人居史》的初稿。
“我们应宣传城市文化,激励人类往下一个更高的领域发展。”谈及感兴趣的领域,吴老依旧满怀热情。
“我想对现在学建筑或将来想学建筑的学生们说:对事业要充满激情,对理想要不断追求。”
吴老边说边在身前轻轻挥舞着手臂,我似乎看到他描绘出了一幅画,那是他描了一辈子的建筑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