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大泥塑之一 潮州大吴泥塑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大吴泥塑”是与天津“泥人张”、无锡“惠山泥人”齐名的中国三大泥塑之一。
潮州大吴泥塑的艺术表现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印、彩,其中贴、印、彩的有机结合而形成了强烈的民族风格,是区别于其它雕塑和民间泥塑的地方艺术特色。大吴泥塑多取材于潮剧、民间传说和章回小说故事中的人物造型,以及人们生活中谐趣的人物情景造型,分为戏曲故事人物,脸谱、童头、木偶头、纱灯头,肖像,神、佛像,儿童玩具(也称“杂锦”)等五大门类。
大吴泥塑制作工艺精细,在民俗活动中广泛使用,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潮州大吴泥塑的历史可溯至南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距今已有768年
七百多年前。那时,元兵攻打南宋,中原一带战乱,民不聊生。曾随父亲在江苏无锡经商并学会了惠山泥塑艺术的福建漳浦人吴静山(该村始祖定公),携眷自福建漳浦南迁至凤书陇(今大吴村)定居。定公自幼随父于江苏无锡经商,并浸染泥塑技艺。他定居后以制作泥塑玩具为生,主要是制“大斧批”泥塑人物,如《赵云救阿斗》,其长子继承此艺,世代相传,发扬光大,使泥塑逐渐成为潮州民间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至明朝中期初步繁荣。清朝乾隆至清末最为鼎盛,1000余人口的大吴村就有泥塑艺人400多人,几乎是户户有作坊,人人会泥塑。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研究员罗雨林说:大吴“这段时间(1736至1911)的生产规模、数量,远远超过当时全国最出名的江苏无锡惠山和天津‘泥人张’。”
元朝因战争频频,泥塑艺术未能有所创新与发展。明朝中期,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大吴泥塑得以初步繁荣。每年的民间传统佳节、游神赛会、或婚娶生男,人们都到大吴请丁(丁即泥塑安仔)、购买“喜童”等。明代潮州盛行元宵赛花灯传统习俗,制作花灯的艺人都要到大吴购买“纱灯头”(即制作纱灯的人物头像)。我们从潮剧《陈三五娘》中的(观花灯)可以看到。
真正繁荣发展并形成有特色的大吴泥塑还是近二百多年来的事。1736年至1911年为大吴泥塑鼎盛时期。据记载:这段时间的生产规模、数量,远远超过当时全国最出名的江苏无锡惠山和天津“泥人张”。(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研究员罗雨林语)那时,泥塑作坊遍及全村,几乎家家有作坊,人人会泥塑。泥塑艺人有400余人。当你走进大吴村,便可以随时随地看到这样动人的景象:村头巷尾、屋前厝后、树下路旁摆满了千姿百态、形象逼真的各种泥塑制品;每到傍晚,遍布全村的各家各户烧制泥塑的小窑炉白烟袅袅,晚霞与白烟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绚丽的图画……
泥塑产业的兴旺,使大吴村泥塑作坊林立,并涌现一批很出名的“字号”,如利合、财合、福合、祥合、财记、喜记、荣记、金记、胜记、秀记等40多家。台湾吉特利美术馆至今仍珍藏着这些字号的300余件泥塑代表作。台北艺术大学雕塑系讲师陈奕恺赞扬大吴泥塑人偶的五官神态、身段肢体或武功姿势等,彰显出主题故事性的戏剧张力,其艺术成就不亚于天津泥人或佛山石湾。
大吴的泥塑作坊不仅引来四面八方的商人到此采购,而且他们还在浮洋镇开设一条“翁仔街”,“翁仔街”的俗名至今犹存。
潮州民间有两名俗语叫“银湖小姐,大吴翁仔”(“翁”读“安”),不仅形容银湖的小姐美貌俊俏,更赞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土翁仔”,巧夺天工,美妙绝伦。
清末时期,潮州人习惯将皮影与木偶戏合称纸影(“纸影”原称“皮影”)。由于木偶戏的发展,将“皮影”称为“白竹纸影”,而将木偶称“圆身纸影”。此时,“圆身纸影”取代了“白竹纸影”,加上民间游神赛会日盛,“圆身纸影”班林立,促使泥塑木偶头像的生产迅速发展,大吴人一年四季忙个不停,除农忙外,农闲时挖泥土、炼泥、雕塑作品、烧坯、彩绘等,每逢正月元宵节前后,是泥塑制品销售最旺之时。
那时,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各自采购热销的泥塑制品,全村形成一个泥塑制品的自由贸易市场。来大吴采购“泥塑安仔”的商人络绎不绝,泥塑制品近销邻县近乡,远销东南亚各国。泥塑生产成为该村的主要经济命脉。
随着经济发展,市场竞争,许多能工巧匠纷纷以个人作坊为单位创造出自己的“字号”,如“利合”、 “财合”、 “福合”、 “和合”、 “裕合”、 “祥合”;还有“嘉记”、“才记”……我国台湾吉特利美术馆珍藏了这一时期各“字号”的泥塑人偶作品约三百余件。台湾国立台北艺术大学,传统艺术研究中心专任助理、雕塑系、美术系兼任讲 师陈奕恺 先生在鉴赏这批潮州大吴泥偶作品时,其评价是:“无论人偶的五官神态、身段肢体或武功姿势等,除了匠师栩栩如生的手法展现之外,还彰显出主题故事性的戏剧张力,甚至以夸张的表情和动作,来吸引观者的注视和情绪。
纵观该批潮汕系统的泥人作品,其艺术成就实不亚于天津泥人或佛山石湾。名艺人塑造了名艺品,名艺品又催生了代代名艺人,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才华卓著的泥塑艺人,其中最突出的代表人物当推吴潘强(1838至1902)。
吴潘强的父亲是位泥塑师傅。他从小就耳濡目染泥塑艺术,七岁时就已崭露头角。他塑制的《双咬鹅》因形象生动、活泼可爱而名扬潮汕,有“泥塑神童”之誉。长大后,他在继承泥塑工艺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始用“贴塑”技艺表现人物。“贴塑”在雕塑艺术的表现手法中是独具一格的,是中国民间雕塑艺术的奇葩,是大吴泥塑区别于其它任何雕塑的最大特色。他为大吴泥塑艺术的发展作过突出贡献。民国期间,他创作的“戏曲人仔”,曾参加清末(1910年)清政府在南京举办的南洋第一次劝业会,荣获金奖。这一时期,在众多艺人的努力下,堆、贴、塑技艺得到发展,泥塑品种日臻完善。堆贴泥塑的主要品种有:全身戏剧人物、戏剧脸谱、人物肖像、脸谱和“安仔”等五大类型,其中,全身戏剧人物及脸谱占据重要地位。戏剧人物有“大斧批”、“文身”、“武景”、“臣景”、“文寸”等五种。
“泥塑神童”吴潘强对每个具体捏塑对象只要盯上几眼就能丝毫不差地展现出来。在他一生中有许多泥塑轶事,至今仍流传在潮汕地区。
据传,清同治年间,潮州士绅在府城给时任水师提督方耀建生祠,便请吴潘强至方耀府上为他塑像。吴潘强到方耀府上,方耀以礼相待,日日好酒好菜,见面笑脸相迎,住了一个多月,方耀仍未见吴潘强动手塑像,心中大为不悦。翌日,早饭后,方耀叫大少爷端着洗脸水到吴潘强房中探其究竟。当吴见是大少爷时,头即转开,不理睬他,大少爷气急败坏地告知其父,方耀一听火冒三丈,怒眼睁圆、一副杀人凶相暴露无遗。这时,吴潘强已从门缝中看方耀的凶残怒相,旋即把已准备好的泥团放在手中塑造,须臾工夫,方耀肖像便塑毕放于厅堂上,请方耀来看。方耀一看,转怒为喜,问明原因,吴说方大人是位武将,要发怒时来塑,才能表现出威风形象。方听毕大加赏赐。
传说某年元宵他为华美乡塘东村沈六爷捏塑名为《骑驴探亲》的“翁仔屏”,摆出来时竟是沈六爷夫妇的模样,乐坏了主人及众乡亲。
又有一次,吴潘强为潮州府一位师爷捏像,很快就捏成了。师爷因他很容易就赚了一笔为数可观的工钱,又气又心痛,便推说捏得不像,拒不付酬。吴潘强说不像就拉倒,即把头像带走。隔天,全城咆哮起来,人们却说某师爷的人头装在竹笼里悬在城门上。这位师爷急了,忙带足工钱去找吴潘强把头像赎回来……
像吴潘强这样的名艺人历代都大有人在。抗战胜利后,大吴输送到枫溪陶瓷生产基地的艺人就达100多人,专门前去从事美术瓷制作。近年,大吴仍是人才济济。例如,吴木河曾于1990年7月应邀赴泰国进行泥塑创作表演;吴宜兴能塑捏、彩绘300多种脸谱,他创作的《水浒传》108个好汉脸谱形神各异,无一雷同,曾在北京等地工艺品展览会上大受喝彩并获奖……
清末至民国初期,大吴村数百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是泥塑作坊,男女老少,人人擅长泥塑,泥塑产品畅销粤东、闽南和出口东南亚一带。潮州沦陷后,泥塑作坊倒闭,艺人被迫转行,这一技艺遂日渐没落。
吴光让是潮安县大吴泥塑第23代传人,幼年在其父的指导下,坚持学习大吴传统贴塑和雕塑,通过长期努力,掌握了大吴泥彩贴塑艺术的古老制作技法,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创作的泥塑作品曾多次获全国大奖。
吴光让1948年生。文化部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泥塑<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广东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潮州市工艺美术协会理事,潮安县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会员。
自幼嗜好泥塑,十六岁师从其父吴来树(号裕合),曾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陈钟鸣之指导,游艺于泥偶之间。40余年来临艺不缀,醉心于大吴传统泥塑、贴塑艺术之“捏段”、“镶手”、“着衣”、“彩饰”等一系列古老技法的研究创作,并传艺长子闻鑫、次子宏城。先生在数十年的泥塑生涯中精心耕耘,硕果纍纍。
2009年,因 吴光让 先生的家庭传承体系脉络清晰、史实清楚,技法古老纯正、后继传承有人,经文化部命名为该项目的唯一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
曾参加由文化部等14个部门主办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 以及“广东省与东盟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会”、“广东省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各项高层次的艺术展演、研讨。其个人简历、作品已编入《广东陶瓷艺术家名典》、《广东民间工艺精品集》。《中国书画报》、《中国民族报》、《人民日报市场报》、《潮商》、《南方》、《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览》等报刊杂志,央视第四、七、十台及广东、北京、潮州、汕头等电视台皆作过专题报道。
泥贴塑作品曾为中国美术馆、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泥人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等单位收藏。在入选各级大展中,作品曾在国家级展览评比中获金、银、铜奖项。《搜楼》荣获“第一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金奖;《赵五娘寻夫》荣获“第二届中国民间工艺美术‘乡土奖’”金奖;《回书》荣获“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精品大展(北京·2008)”金奖; “高级陶艺布娃娃”荣获中国旅游购物节天马银奖;大泥塑《钟馗踏马鬼》荣获“首届中国(吴川)‘吴川杯’泥塑艺术邀请赛专家组”铜奖。
吴光让 先生在数十年的泥贴塑艺术生涯中,总能把对社会的美好与希望,用心塑造在自己的艺术作品中,从而羸得了行家里手的高度赞扬而蜚声海内外艺坛。
有两名美 国 教授慕名来到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求购泥塑。在民间艺人吴光让家中,他们的目光被12尊栩栩如生的泥塑人吸引住了,这是吴光让不久前制作成功的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看着这些楚楚动人、神态各异的泥塑人物,美 国 教授由衷赞叹:“太神奇了,太精彩了!”他们知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但没想到这座千年的古城连普通的农民艺人都有这么深厚的艺术功底。
金陵十二钗
吴光让的“金陵十二钗”是怎么捏成的呢?他说,因为泥塑是立体的,这给制作过程增加了不少难度。为了能准确地表现名著中人物的神态,吴光让认真研究《红楼梦》中这12位女子的生动情节和最传神之处。据吴光让介绍,“金陵十二钗”中每一尊泥塑从捏泥到成坯大约需要3至4天,给人物彩绘上色也需要3至4天。这样下来,制作每尊泥塑大约需耗费一周时间,这中间还不包括采泥、阴干和烧制的过程。
制作中,吴光让还碰到了一个难题:如何绘制《红楼梦》中这12位女子的服装呢?贾元春的服装是雍容华贵的皇家服饰,而妙玉的服装却是清净脱俗的佛家衣物,每人都有各自特色。而且在泥塑上绘画远比在纸上绘画要复杂得多,绘画者要按照人物的身体起伏、凹凸特点顺势而画,否则画出来的服装就不够自然。例如,在描绘妙玉的服装时,胸部和腰间菱形的形状和大小是不一样的,特别是一些褶皱处更是难以处理,吴光让硬是凭着多年的经验和丰富的想像力将之勾勒出来。正是由于泥塑制作的精细和复杂,加上每尊泥塑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艺术价值极高。
吴闻鑫,1974年生,字钟山,自号钟记。大吴泥塑第二十四代传人,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潮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潮安县民间文艺工作者协会理事。
吴闻鑫 先生出生于从事传统工艺制作家庭,在父亲长辈言传身教之下其塑造工夫确实是长江后浪推前浪。随着国家越来越意识到民俗传统工艺文化乃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灵魂、精粹和特色,从而进一步加以重视、宣扬和保护濒临失传传统工艺。传承大吴泥塑这门手艺。他不仅仅继成大吴泥塑这门传统手艺,且能审时度势敢于大胆改革制作程序。终于坚持至今并得到国家和民众的认可成为:大吴泥塑第二十四代传人,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吴泥塑代表性传承人,工艺美术师。
韩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南 相旭 先生看到报道《大吴泥塑:精彩与无奈》后,特意邀请民间艺术家吴维清来广州,前天,总领事一边观看样品,一边赞叹不已。韩国驻广州总领事馆总领事南 相旭 先生通过本报联络到吴维清,邀请他来详细介绍大吴泥塑的情况。南 相旭 先生来广州担任总领事已有两年,之前在北京韩国大使馆任职,他对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非常感兴趣,比如京剧、粤剧等他都喜欢,还收藏了不少书画、陶瓷、雕塑作品。总领事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话告诉记者,精美的泥塑作品让他 和 夫人都很着迷,希望能收藏一些,并带一部分回国后送给更多的朋友。吴维清表示,他回家准备精心制作一套泥塑送给总领事,让中韩两国的友谊长长远远,他的艺术品能在国外展示也令他十分自豪。
广东省潮州市潮安县浮洋镇大吴村的吴维清也在不亦乐乎地忙着赶制作品,他将代表潮州参加上海世博会“广东周”的文艺展演,向世人展示大吴泥塑这朵潮州民间艺术奇葩的独特风采。 吴维清为上海世博会赶制了作品《西游记》,在一旁的桌子上,一个个已经制作完成的“猪八戒”、“沙僧”惟妙惟肖。不过对于这些外人看来已是十分精美的泥塑,吴维清似乎还不太满意,在他眼中,能参加世博会是一种荣耀,因此拿出来的作品自然也得尽善尽美。几天来,吴维清几乎将所有时间都花在《西游记》的制作上,希望能让作品中唐僧师徒四人的形象更加生动,更具活力。
据吴维清介绍,今年4月底得知大吴泥塑获得世博会广东周的参演资格时,他就已经精心挑选出《三打王英》、《曹操与杨修》、《喜门环》、《郑恩下河东》、《伴读》、《曹操咬靴》、《吸烟》、《貂蝉戏董卓》等八套作品,准备用于世博会上展示。6月初,省有关部门考虑到场地等因素影响,要求在原来八套作品的基础上,再追加《西游记》、《乐在茶中》两套作品参展。“选择《西游记》是因为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已经深入人心,通俗易懂。而挑中《乐在茶中》则因其以潮州民间喝工夫茶的习俗为题材,体现出浓浓的乡土风情,反映出潮汕地区特有的茶文化。”吴维清说。
参加广东周文艺展演,除了要挑选作品参与展示外,吴维清还必须进行现场演示。考虑到大吴泥塑包含了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等多道工序,制作工艺复杂,吴维清计划主要展示其中的捏塑环节,这也是最能体现泥塑艺术的一个环节。据悉,目前他已经准备好展演所需的泥块、工具等,确保这次展演任务万无一失。
作为大吴泥塑第25代传承人,省工艺美术大师吴维清从艺已有40多年,其作品在继承大吴泥塑传统技艺的基础上,多以中国古典文学名著人物、戏剧人物和民间日常生活场景为创作题材,形象生动逼真,散发出浓浓的乡土气息,受到了不少专家学者的赏识,作品曾多次在国内外各类大赛中获奖。
在省委和潮州市领导到潮安县民族工艺之乡大吴村进行调研和参观泥塑艺术之后。潮州电视台也对潮州大吴村的泥塑艺术和工艺制作进一步作了深入采访。针对大吴泥塑是潮州历史悠久的传统工艺而由面临失传这一特点,电视台重点采访了著名泥塑工艺大师 吴德祥 先生,对其如何制作泥塑的工艺流程作了采访。期间,也将把吴德祥从艺多年的多项获奖作品和创作业绩作比较详细报道。
大吴泥塑艺术品一贯畅销海内外。改革开放后,企业家和艺人们把泥塑和陶瓷结合起来,同西方艺术结合起来,创新制作了洋人头像、洋娃娃,产品畅销美国、日本、加拿大和欧洲各国。
大吴泥塑工艺制作而成的圣诞节面具,在很多欧美国家十分畅销,成为广东潮州大吴村村民致富的“金钥匙”。然而,有着750多年历史的大吴泥塑工艺目前却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传统泥塑成为大吴村的“摇钱树”。该村鸿泰陶瓷工艺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克树说,1989年一位前来参观的美国客户建议鸿泰泥塑厂生产国外需求量很大的圣诞节泥质面具。采纳了客户的建议后,工厂的命运一下子就改变了。采用精湛的泥塑工艺,特别是别具匠心的手工彩绘生产的面具,深受西方人喜爱,产品出口不断扩大。2007年鸿泰公司的出口额达2000多万元人民币。
据大吴村负责人吴焕强介绍,全村已有30多家中小企业和近百家家庭作坊从事与泥塑有关的产业,2007年全村总产值达2.2亿元人民币,村集体收入200多万元,农民人均收入1万多元。
面对可观的经济收入,吴焕强却忧心忡忡。他说,大吴泥塑目前处于低潮期,过去当地百姓有逢年过节买泥塑的传统,但现在这种习俗正在被淡忘。
60岁的吴光让是大吴泥塑第23代传人,他创作的泥塑作品曾多次获全国大奖。吴光让目前在大吴村开了一间手工作坊制作泥塑,一件作品要制作半个月左右,能卖1000多元。
吴焕强说,像吴光让这样的艺人大吴村现在只有2位,其他的传统艺人也都在50岁以上。工业化的生产用不到大吴泥塑的精髓,而手工泥塑的市场不大也制约着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的积极性,大吴泥塑的传承面临着断层的危机。
吴光让工作室的负责人说,过去泥塑手艺都是家传的,但现在为了传承下去,只要有人喜欢就教。这两年有一些学艺术的大学生放假时专门来学习,我们都免费教。
吴焕强说,近年来村里采取了很多措施鼓励年轻人学习泥塑技艺,但收效甚微。大吴泥塑今年已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希望各级政府能加大扶持力度,让大吴泥塑更好地传承下去。
----------------------------------
大吴泥塑产品最多的是戏剧人物造型,有一出戏几个人物的,有剧中的一两个主角的。整台戏的称“大斧批”,一两个人物的分“文身”和“武景”,即文人或武将中的老中青男女,都包括生旦净末丑。这些产品,一是供人家厅堂或神像前陈设,称为“翁仔屏”;一是供社团元宵游灯之用,称为“花灯”。它们的身高一般在7市寸至12市寸之间,“花灯”则比此高大得多。
其次是俗称“土翁仔”的玩具型泥塑,有各式各样被称为“喜童”的儿童人物和各种动物造型。其中的鸟兽类还被做成洞箫式吹得响的,俗叫“土唏胡”。
再次是木偶头像。清朝末年,自古广泛流传于潮汕地区的皮影戏(潮人称“纸影戏”),其泥塑头像(俗称“翁仔头”),全部都是“大吴产”。
“大斧批”:其规格独特(高12寸)是古老的大型造型艺术。它的特点是人物多,如《三国演义》中的“ 孙 夫人过江”,艺人通过各个人物的动态、脸谱、服饰的差异塑造出人物的不同性格和身份。
“文身”是塑造小生、老生、老旦、花旦、文丑等角色的戏剧人生。它一般身高7寸左右。如《秦香莲闯宫》中的“寿堂弹唱”是全剧的高潮,艺人抓住这一精彩场面,运用泥塑艺术将秦香莲的幽怨、陈世美的恼羞成怒,老相爷的和蔼慈祥生动地展现出来。
“武景”是塑造武打场面的戏剧人生。它主要有老生、武生、武旦、净等角色。如《海瑞打严嵩》这场戏,艺人着重从人物的神情、动作来塑造人物特征,表现海瑞刚直忠勇、不畏权势的浩然正气,把严嵩的奸恶卑劣、阴险嘴脸刻划得惟妙惟肖。
“臣景”是单独塑造朝臣中文武官员一类的人物。
“文寸”是比臣景小一些,工艺较为粗糙的人物。它是一般农户婚娶及生男送礼的物品。
“人物肖像”是用手捏制的较为精工的欣赏品。这类作品都是艺人名师直接对着买主捏塑的。形象刻划准确、传神生动。
“脸谱”种类复杂繁多,有纸、泥、香末等材料制作,分有大中小三类,如傀儡戏头(纸影)、纱灯头,香末等。它是根据戏曲故事、章回小说中的人物塑造的。每类不下百多种。尺寸有一寸、二寸、三寸、五寸、七寸、尺二、尺四、尺六、尺八、二尺等十余种。生、旦、净、末、丑多种行旦俱全。像梁山泊的一百零八个好汉,每人都有不同的塑制和绘法。
“安仔”即是喜童(泥玩具)。它品种繁多,形式多样。有活泼可爱的胖娃娃,单童、双童、鲤鱼童,以及按其需求而捏塑的品种,总称为“涂安仔”。其造型简练逼真,艺术概括力强,在色彩上较多运用红黄蓝绿的对比色,具有明朗、淳朴的艺术效果。
经过艺人们的长期实践,大吴泥塑不仅种类齐全,而且制作工艺也已形成固定模式。它的工艺程序大致包括挖泥、炼泥、捏塑、烧坯、彩绘等五大环节。艺术手法有雕、塑、捏、贴、刻、划、彩等,其中,贴塑技艺与其它雕塑技法相比有着不同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