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吴氏大统宗谱》 世系卷的历史价值和地位
中华吴氏有三大突出的文化特点,一是只有一个源头——泰伯是开氏始祖,仲雍是传世始祖,从古至今,已有3200余年血缘史;二是共奉一种精神——泰伯、仲雍祖创建的谦让、开拓、创新精神;三是保持一条家风——后裔纂修族谱,崇宗敬祖,传承吴氏文化。
这三个突出的文化特点,反映了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就《中华吴氏大统宗谱》而言,是依据这三个突出的文化特点为指导,在2000多年来从未统一修谱,仅有百余部谱书,毫无资金和经验的条件下,果断地、艰难地开展了全族首修族谱文化事业。这是首举,也是壮举,填补了自失国后的吴氏,从未全族统一编谱的历史,使血缘文化史有了传承基础史料。可是,这史料的获得,经历了从乱到难到统一的艰辛历程。
二〇〇〇年前,无锡吴伟勋,福建吴明月,浙江吴招廉、吴成玉,贵州吴学良、吴学友,重庆吴宗儒等宗亲,在多年的文化交流中,都意识到吴氏家族缺乏一统的血缘演变史料,多数族人只知始祖泰伯和本支始迁祖,不知自己是始祖的第几代裔孙,更不知本支应归宗的支系脉络。经过数年交流和研究,浙江平阳族人,在吴昭廉、吴成玉主导下,集资数万元,于2000年初,在平阳县召开了第一次全族共修族谱会议。只有二十余位族人与会,特别是吴端芬宗长,发表了激情的支持态度,当场捐资8000元人民币,感动了与会宗亲,纷纷表示要大力克服困难,完成史无前例之使命!二〇〇八年平阳族人又集资数万元,召开了第二次平阳会议,改选领导班子后,吴金海、吴仲奇、吴明祥及《统谱》办各宗亲努力工作,以世系为重点去梳理史料,取得了重要进展。
《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已历时八年,本文还得提到某些熟知事实,以助思考,可以说,全族大修谱,实在是太难太难了!概况是这样的:
一、史料不统一,血缘演变史料乱。
夫差失国后,多数族人被迫离开家园,东渡扶桑,北上齐鲁,南下百越,西迁江右。最早的续谱活动,首举是东汉吴如胜公向汉帝呈奉家谱,开创了吴氏续谱先河。《锡谱》是一部世系比较完善的主支系谱,主要是季札——征生——吴汉——吴成支系,其他支系内容或少或无或根本无记载,尚属地方谱和支系谱性质。换言之,吴氏血缘文化缺乏从寿梦祖以下的全族血缘演变史。由于没有史料框架,2000多年来,散居于各地族人崇宗敬祖的道德意识又特别强烈,于是,纷纷先后各自为政各自为是的修谱。紊乱局势自然形成。多数支系只续本支始迁祖及其后裔,此其一;有的为了上源支系有源头,见资料就抄,互相传抄,主要历史人物多有不同父名和子名,紊乱史料更加显现,此其二;部分支系上源世次成为断代支系,根本无法查补,此其三;少数支系还攀附盛名,人名为编,随意嫁接在他支系,更加造成紊乱,此其四;少数支系的始迁祖,无籍贯,迁徙原因也不明,难予考察其归宗脉络,此其五;个别支系还记载本支已有300代世次的荒唐资料。
二、梳理史料,麻烦太多,难上加难。
三千多年来的史料反映,各地始迁租以下的血缘演变,多数都有真实的记载。这是良好基础,是宝贵血缘繁衍文化。
怎样才能使吴氏血缘演变框架形成呢?!
2000年初,平阳会议确定了“统分结合”的原则和方法,即90世上下始迁祖以上的史料梳理,由《统谱》承担;90世上下始迁祖以下的繁衍史料,由各地自我整理。这就形成全族上下互动的良好局面。确定“统分结合”这一原则和方法,在时间演变上,初步查明,族谱的始迁祖多在明朝,后裔多有本支繁衍记载。唯多缺上源准确史料。实践证明,这一“统分结合”的决策是正确的,使本次大修谱成为可能,一统血缘文化任务可能实现。
首先是混合体系谱。既有夫差系人物,又有征生系人物,还有重道系人物。发现此问题后,必须对主要人物的支系归属加以区别并定位去解决。重道系宣公主支系中,宣公史实定位是泰伯、仲雍69世,就提供了对上对下先公的正确定位的思路。主要人物定系定位,就能区分皆支系归属和人物世次,找到了一种科学的梳理方法,就自然有头绪去梳埋皆支系其他人物定位归宗。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在上下互动的数年交流中形成的。形成正确归宗,来之不易!
第二,不少支系,强调要按老祖宗的定论去定论,不准变动。《统谱》不能当“传抄员”,必须求真务实,从全族大局去思考,正确的就坚持,不正确的就改正。可是,说理工程量较大,只能坚持以史实去说理去说服,不能压服。所有这类族人,经反复交流,当了解到全局史料状况后,自觉表示按《统谱》史料定论。形成一致,来之不易。
第三,支系内部对始迁祖应归宗何支,议论纷纷,各持已见,多年难下定论。吴祭公主支系,经过族人反复调研,逐渐对史料有确切体察后,《统谱》办在泉州召开了第一次大型世系研讨会,充分发扬民主,以实情实事为根据,终于达成祭公是征生系第70世泰伯、仲雍后裔。不同意见保留,让历史去验证。
第四,缺完整上源世系,断代多多,难以梳理清楚。经过对相关区域支系和相关支系数年查寻,有一部分支系难以确定归宗体系,只能以“上源支系待考”而归宗入谱。这类支系有数百支,都归泰伯、仲雍宗,分宗支系只有后世续考了。若无原则无根据将这类支系“编入”某支系,就等于是不求真务实,埋下新的不和谐的紊乱种子,而且,支系族人也不愿乱接支。“上源支系待考”的处理方法,是实事求是的,也是合情合理的归置法,既达到归宗于大家庭,又留下血缘分支的再查空间和时间,应视为是一权宜之计,不得已而为之,族人一定要体谅!
第五,有的支系,家史与国史在个别先公史料上发生差异,强调要按家史定论,要国史服从家史,数年内难以形成统一。正史,反映了国家民族的发展史,未有实据反证否定前,必须按正史定论,家史应服从国史。最后,《统谱》原执行小组,坚持在无可靠实据前,某一家史应服从国史的决定,了结了数年争论。
三、一统世系,结束史料无序状态
对史料紊乱这一头等大问题,只能说有了相对的解决。这一结果,是先于2004年在深圳召开了常委会,决定世系应成为《统谱》的重中之重卷,必须全力首编。继之,又于2008年在平阳县召开了常委会,果敢地改选了领导班子,增添了新生力量、从而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快速度之后最终取得的。八年来,族人上下互动,提供、审议了各支世系,奠下了坚实基础。平阳第二次常委会之后,和谐气氛增浓,协商精神倍增,紧迫感更强烈,大大加快了世系卷线谱编纂速度,突破性的解决了若干老大难问题,最终形成了一统世系!
当前形成的线谱,只是对历史人物的定位,相应还要对人物用文字谱去定论。任重道远,尚须时日。线谱即将交审出版,文字谱任重道远,有待进一步努力。
就当前取得之成果,可以说初步解决了自寿梦祖以下、90世以上完整世系的这一特大问题。当前,我们可以这样说,已初步完成了现有史料的世系的梳理(见下图)。
这一世系框架的形成,的确来之不易。可以这样说,是泰伯、仲雍祖谦让精神的体现,是族人团结奋进、排除干扰的结果,是以族人为本去实现族人夙愿,是中华吴氏血缘文化上的首举,是千秋万代伟业。世系,是《中华吴氏大统宗谱》之重中之重,世系框架形成,是以史为根据,去伪存真,取得上下支系认同的当代结晶。这一结晶,填补了血缘史空缺,为今后族人归宗修谱,有了可据可查可考之史料,开始扭转了各自为政去各自修谱的紊乱趋势,为今后扩大一统世系奠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血缘体系一统局面。这些,都是《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的特别是《世系》卷的价值体现,是史无前例的地位!
三千多年来,第一次大修族谱,梳理了世系,理应珍惜。这是族人整体文化利益。族人应予以支持、资助、肯定和赞扬。尚未归宗的支系还不少。本次大修族谱肯定有不足之处,甚至失误,尚望族人批评和建议,同时,垦请体谅!
《中华吴氏大统宗谱》编委会副主任 吴学良
2009年3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