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资讯 >> 古地名 >> 正文
中国古今地名对照及略考(较全)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1-28           ★★★★★

【 十六畫 】


  槜 李    即醉李,春秋时地名,在今浙江嘉兴西南。
  翰 海    霍去病击匈奴,登临翰海而还。翰海,或云当是今呼伦湖、贝尔湖;或云系山,当
         即今杭爱山。《北史》所云瀚海,所指非一,或即上述翰海,或系今贝加尔湖。唐
         指蒙古高原大漠以北直至准噶尔盆地的地区。元指今阿尔泰山。明指戈壁沙漠,现
         代沿用。
  薛      任姓古国。先居薛(今山东滕县南),春秋时居下邳(今江苏邳县西南),后为齐邑。
  薛      秦有薛郡,治鲁县(今曲阜)。西汉为鲁国。
  薄骨律    北魏军镇,在今宁夏灵武西北。后改灵州。
  燕      古有两燕国,一为周同姓(姬)国,都蓟 (今北京城西南隅),战国时又以武阳(今河
         北易县南)为下都。另一为姑姓国,在今河南延律东北,后人称南燕。
  燕 山    宋宣和时赎得燕京,置燕山府及燕山府路。旋为金所得,恢复燕山府原名析津府,
         改路名为燕京路。
  燕 京    北京为燕国故都,故有此称。辽南京一称燕京。金初以为路名(见“燕山”)。忽必
         烈初年亦称燕京。
  燕 然    指今杭爱山。唐有燕然都护府,治西受降城(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乌加河北岸),辖河
         套以北广大地区。
  燕云十六州  详见“幽云十六州”。
  冀 州    ①《禹贡》九州之一。②汉武帝十三刺史部之一。辖今冀中、冀南及鲁、豫各一小
         部。东汉先治高邑(今河北柏乡北),后治邺(今临漳西南)。历代均置,治所辖区多
         变。清冀州辖今冀县等数县地。民国废州,以治所为冀县。
  黔 中    战国时期,楚国置黔中郡。秦时治临沅(今湖南常德),辖今湖南西部及毗连的鄂、
         川、黔各一部。西汉改为武陵郡。唐曾以黔州为黔中郡。又唐分江南道置黔中道,
         治黔州(治今四川彭水),辖地比秦黔中郡,东境减今湖南方面部分地区,西则包有
         今贵州大部。后世遂以黔为贵州的别称。
  黔 州    北周改奉州为黔州,南宋升绍庆府。
  穆陵关    在今山东临朐东南大岘山上。409年,刘裕攻南燕,越大岘后自料必克。大岘属沂山
         山脉。
  衡 山    ①即今南岳衡山,又今安徽天柱山(霍山),古时亦名衡山。②秦汉有衡山郡,汉或
         为国,辖今江淮之间皖西及毗连之豫鄂各一小部,衡山(霍山)在此郡内。汉武帝时
         改六安国,辖地仅今安徽六安、安丰等数县地,天柱山已不在辖区之中。隋唐衡山
         郡即衡州。
  衡 州    隋平陈,置衡州,治衡阳(今市)。大业改州为郡,为衡山郡。唐武德废郡设州,又
         为衡州。天宝改州为郡,改衡阳郡。至德再改衡州。明清有衡州府。民国废府。
  歙 州    今新安江流域的歙、黟一带,孙吴始分丹阳郡置新都郡。晋改新安郡。隋为歙州,
         先治休宁(今安徽休宁东万安),后移歙县。大业复为新安郡。唐仍为歙州新安郡。
         宋宣和间改徽州。
  潞 州    北周置。唐时治上党(今山西长治),辖今晋东南。明嘉靖时为潞安府。民国废府。
  澧 州    隋置,治澧阳(今湖南澧县)。民国废州。
  澶 州    唐置,治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因澶渊(今濮阳西,古有湖名澶渊)得名。五代后晋
         移濮阳(今濮阳南)。宋熙宁移今濮阳(见“德胜城”)。后升开德府。金仍为澶州,
         旋改开州。宋有黄河浮桥,以通濮阳南北二城。寇准、高琼催宋真宗过桥入北城,
         即此地。
  濂 溪    宋周敦颐号为“濂溪先生”。濂溪有二,一为原名,在湖南道县一带,为周氏世居
         之地。一在庐山莲花峰下一带,因周敦颐居此得名。
  避暑山庄   在承德市区东北。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至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间。为清朝
         皇帝避暑离宫。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