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从关中翻越秦岭到达汉中,有四条路: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其中子午道上的饶风关,是1133年吴玠吴璘抗击金国军队的饶风关之战的发生地。而褒斜道旁,有五丈原(诸葛亮去世的地方)。这四条道路中,褒斜道开发得最早,据称是开辟于史前时期。
褒斜道是循渭水支流斜水与汉水支流褒水两条河谷而行,北入口在眉县斜谷口,南出口在汉中褒谷,故称褒斜道。斜水(今名石头河)发源于太白山西侧,北流经太白县五里坡东侧,再向东北出斜谷口注入渭水。褒水发源于秦岭南麓,在太白县境内源头很多,最东的源头位于五里坡西侧。斜、褒二水相邻的五里坡是长约五里的一个缓坡。
褒斜道在未修栈道之前仅为谷道,绝险之处须攀缘而行,艰难辛劳,不可言状。至战国时期秦昭襄王(公元前306年~前251年)使范睢为相,在路经的悬崖绝壁间穴山为孔,插木为梁,铺木板联为栈阁,接通道路,此后褒斜道才成为驿道。
《华阳国志》引《蜀志》称其始通于三皇五帝。《读史方舆记要》称:“褒斜之道,夏禹发之”。褒斜道的入口斜谷口就在周原以南,周原出土的甲骨文有周文王“伐蜀”记载。后周幽王征伐褒国得美女褒姒。春秋时期,秦蜀间经褒斜道多有贸易往来。
由此可见,泰伯仲雍让王位而奔荆之时,最有可能走的路,是褒斜道,这是最迅速、最轻松地远离周国的路线。从陕西吴山启程,渡过渭河,沿着石头河,经斜谷口,到达五里坡。再从五里坡开始,沿褒水顺流南下,在今汉中市到达汉水。再从汉水顺流而下,在今武汉市到达长江,最后在长江顺流而下,到达安徽马鞍山市与芜湖市之间的当涂县姑孰镇(在南京西南方向60公里处),在此上岸,到达江南,纹身断发,自号句吴。
附:
安徽当涂姑孰镇,在古代,是水面辽阔、连通长江的丹阳湖,在丹阳湖畔的,是南岳衡山。湖南衡山作为南岳,开始于隋文帝杨坚,安徽安庆天柱山作为南岳,开始于汉武帝。《左传》中记载“楚子重伐吴,为简之师,克鸠兹而至于衡山”,鸠兹即安徽芜湖,而芜湖旁边的衡山,即安徽当涂的横望山(现属马鞍山博望区)。屈原在《天问》中,所说
“吴获迄古,南岳是止”,即指此处(马鞍山博望区的横望山),这里至今仍可见到题有“衡山”字样的旧碑刻。仲雍名为孰哉,仲雍十九世孙吴王寿梦,取字孰姑,从而有姑孰之地名。后来伍子胥在苏州建城,也称姑苏,即借用姑孰之名。姑孰的横望山,是泰伯仲雍的立国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