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穴奇观古城叠古城 樊哙城乃原武王城
作者
吴为民
座落在今武穴官桥的樊哙城历经2000多年风雨,至今尚见部分遗存。“
凸 ” 形城形,面积达75000平方米。现存最高城墙达4米。今立有文物部门标志碑“樊哙城”。可有谁知道:现今的樊哙城原是九江王英布所筑。
明弘治《黄州府志》载:广济官桥(两汉时称邬家阅)为“樊车城(现称樊哙城)”为九江王英布所筑。”另据清道光年间进士湖南道州人何绍基的《长江图说》载:“广济县城梅川西南八十又东为武山湖,湖滨有武山,旧有樊哙城,东西各有小城,相传为九江王英布宅。”《晋书》载:“蕲之广济有英布王府与王城”。据笔者多年考证,武穴武山湖中的武山寨是英布起义发祥地,也是英布据江淮水泽反秦据点,确证为
“英布王府”,史料确凿,信而有征,无任何质疑。
然而“英布王城”具体位置在哪里?笔者在石佛寺镇任党委宣传委员期间,实地踏勘武穴官桥地形地貌,结合史料分析判断。原来叫“樊车城”的“樊哙城”就是英布所筑的“武王城”。武山湖中武山寨仅湖中小山,是英布作为武山寨王府,但不可能是封“九江王”后的英布所筑“王城”。英布在今武穴“一府一城”即武山寨“武王府”和今樊哙城址英布所筑的“武王城”。
纵观英布辉煌而传奇的一生,名冠“三王”,中华一绝:先是汉元年(公元206年)英布攻下咸阳有功,楚霸王项羽在咸阳封英布为“九江王”都于“六”。“六”在何处?据北宋《太平环宇记》云:“蕲之广济,为秦汉之六。”武穴的前身是广济。武穴是英布事业的起点,他钟爱武穴,他将“九江王”治由安徽寿春迁到武穴官桥(汉初为邬家阅),后汉高祖四年(公元203年)七月,因英布助力刘邦取得楚汉垓下决战胜利,刘邦立“武王”英布为
“淮南王”都于 “六”, “淮南王”城址为武穴英布“武王城”。项羽因杀英布全家,英布恶用“九江王”封号,喜用“武王”自称。
探寻英布富有传奇的一生,由一介布衣,而一身“三王”,建造有“一府”(武山寨武王府)三个“王城”(安徽寿春九江王城、黄梅蔡山九江王城、武穴武王城)。
为何英布“武王城”演变为“樊哙城”?
据史载,公元前205年,刘邦调舞阳侯樊哙屯军邬家阅(今武穴官桥),因邬家阅为“九江源头”和“彭蠡之首”。刘邦此举既可牵制英布,又可控制吴芮。
当时英布在寻阳英布旧城(今黄梅蔡山),而英布姻亲衡山王吴芮驻守邾(今黄州禹王城)。樊哙兵屯邬家阅近十年,督造战车,集结粮草,修战备武。以致明人城邬家阅为樊车城,清人称为“樊哙城”,其实是英布倾尽毕生心血而建造的“武王城”。
英布何许人也?司马迁《史记》(黥布列传):“黥布者,六人也。姓英氏,秦时为布衣,少年有相之曰:当刑而王,及壮,坐法黥”。直白地讲:“英布是姓英的老百姓,英布起兵武穴武山寨是江淮间一支重要反秦武装力量。英布本姓“英”,年青时坐过牢,受过“黥”刑(脸上刺字)出狱后坦然称呼自己为“黥布”。
当陈胜吴广举起反秦大旗,黥布与番阳令吴芮遥相呼应,英布为吴芮女婿。雄踞江淮寻阳水泊。不久与项羽、刘邦、陈婴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号令天下,仅三年时间倾覆暴秦。强秦既灭,楚汉相争。英布顺应人心,站到了刘邦一边,又用五年时间助刘邦统一天下,无奈刘邦诛杀异性王,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5年)七月英布造反,次年与刘邦交锋中阵亡,英布部属周成葬英布于今英山县英山尖。按中国人“落叶归根”的传统,情理上英布应为英山人。但笔者考证,先秦古“六”国(今武穴)和古
“英”国(今英山)均是大禹封给皋陶后裔伯益之地盘。《史记》(夏本纪)“封皋陶之后予英、六”。“英”、“六”为一体。
英布是秦末汉初江淮名将,是秦汉之际唯一头顶“九江王”、“淮南王”和“武王”三王名称的历史英雄。
附
武山寨以西18公里处,是武汉新港武穴港田镇港区牛关矶综合码头,据称这里是万里长江的最深处,此处江水深度达103米,是长江九穴之一。在武山寨西北偏西11公里处,是大法寺所在之处。在牛关矶与大法寺之间,有灵泉洞,古称龙仙洞。古代是广济十景之一(广济即是湖北武穴)。
“大法寺”是禅宗四祖司马道信,在一千三百余年前创建的,在武穴阳城区,1987年9月国家实行撤区建镇时,撤销阳城区,改为“大法寺镇”。
相传从禅宗始祖菩提达摩到禅宗四祖司马道信的前半生,他们都没有固定的传法道场,而是一僧一钵,一钵千家,随缘而住,随遇而安的传法方式。准确地说,形成“僧农并重”、“坐作双修”的固定传法方式是从四祖的后半生开始的,也是从“大法寺”庙宇建成后才开始的。
公元579年,周国(北周)占齐昌地,将广济境地从齐昌县划出,
立为永宁县,道信的父亲司马申(河南温县人氏)为首任县令。公元580年4月3日(太建十二年庚子年三月初三日己丑,南朝陈宣帝太建二十五年),道信出生于齐昌郡蕲州苞兴县衙内(今湖北省武穴市梅川镇),取名司马信。相传四祖出生时。三日啼哭不止,经仙翁点化,取梅川梅柏二树之间一井水沐浴方止,后此井传为“浴佛井”。至明代万历年间(公元1573),广济县令刘永昌,鸠工勒石“浴佛井”三字,至今尚存。
四祖七岁出家,在梅川镇横岗山习禅五年,十二岁时,四祖闻知三祖僧璨在舒州皖公山(今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天柱山)静修禅业,于是跋山涉水往赴,跟随三祖刻苦学习禅十年,对一祖达摩、二祖慧可和三祖僧璨的禅理禅法进行了继承和发展。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四祖二十二岁,三祖把衣钵传给四祖。第二年,他从安徽出江西吉安禅定吉州寺,历时七年,著有《入道安心要方便法门》和《菩萨戒法》等经典,成为一代佛学精深的禅门大师。此后,他又到庐山大林寺讲经说法,成为更加成熟的佛学传播者。
隋炀帝大业十年甲戌(公元614),四祖时年三十四岁,经故乡永宁县境
僧众诚邀,他从庐山渡江至湖北,先后云游黄梅、蕲州永宁等县历时七载,主要足迹散布在今梅川、石佛寺和大法寺之间。
隋恭帝义宁二年 (公元618年)庙宇落成,历时三年,四祖亲笔撰书:“大法圆觉禅寺”。人们俗称“大法寺”。当时大法寺内建有大雄宝殿、观音殿、罗汉殿、祖师殿、天王殿、地藏殿、释迦牟尼殿、伽蓝殿、云谷寺、圣母寺、山门、佛堂、藏经阁、钟鼓楼以及僧房、客室、厨房等五十余间和十多处主持殿堂,成为蕲州永宁县第一大佛教圣地。
2006年,佛教信士李贵珍女士牵头筹资70余万元,把"大法寺"移建在湖北武穴雷竹公园。